古代酒桌上的文化: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喝酒?
不仅不能经常喝酒,而且对酿酒要求也很严格。如果一群人被抓到一起喝酒,他们应该被逮捕并杀死。
但为什么在以后的朝代,不仅平民百姓聚在一起喝酒,皇帝的大臣们也有酒喝呢?
这一切都源于汉人内心的野性。
▼
1
饮酒不死与郡无涉。
三四千年前,夏杰和商纣都非常喜欢喝酒,最终他们都杀了他们的国家(夏和商)。
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杰,文武双全,才华横溢,却沉迷于美酒,甚至让人建了一个超大型的水池来装酒,被称为“夜宫”。结果百姓开小差,夏朝灭亡。商朝的末代皇帝纣王才华横溢,为振兴商朝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后来嗜酒自负,建了酒池肉林。结果他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夏杰和商周沉溺于酒色,最终死去。
所以周朝认为酒是亡国之根,一建国就下令不许喝酒。虽然最终灭亡了,但是用了800+年,比夏朝商朝都长。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真的喝酒就意味着亡国,至少不喝酒会长寿。
虽然一开始汉朝禁酒,但都是面子工程。事实上,他们喝得比谁都凶。
作为首相,曹参不仅整天自己喝酒,还每天请别人和他一起喝酒。汉景帝下令禁酒后没多久就下令民众饮酒,汉成帝甚至纵情声色。
河南省密县汉代画像石酝酿图。上面的锅碗瓢盆都是用来滤酒、酿酒、装酒的。
开国皇帝还是不能坚持禁止,大臣和下面的人更是纵容。
礼节性的见面,没有酒。——《汉书·食货志》
在帝王的带领下,汉朝所有的人都超级爱喝酒。即使在中山王死后,也有5000+公斤的酒被放入墓中。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后,都去卖酒了。
卓文君卖酒当马前卒。
如此纵情饮酒,汉人真的不怕亡国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他们不相信。
汉朝的开国者如刘邦、樊哙、曹参等都是楚国人,但西汉距离楚国只有265,438+0年,所以楚人还是保持着原来的风俗,非常喜欢喝酒。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上图是战国时期的情况。与中原相比,楚国在遥远的南方。
夏、商、周同属中原,楚在南方,是蛮夷之地,不受周田字控制,不服周朝礼仪。
而且楚人那么喜欢喝酒,最后却是因为外敌入侵而亡国。
所以在喝酒这件事上,汉人是很放纵的。
这种放纵的结果就是盛世。
汉武帝画像
汉朝不仅没有因为喝酒而灭亡,而且超级牛逼,疆域比以前多了三倍。
*加上少数民族,土地面积就不能用意大利的儿子来数了。
这直接改变了人们喝酒亡国的观念,皇帝视而不见:反正喝酒不能亡国!
葡萄酒是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上图是韩熙载夜宴的一部分。
汉朝令人敬畏的国力、文化、人物,让后世非常羡慕,并以此为榜样。
于是后来的朝代纷纷效仿皆大欢喜:国力不够,就喝酒来弥补。
不不不我真的不能再喝了~
所以后来的朝代总是喝的很放心,因为喝酒不代表亡国。
2
名人效应名人的影响
消除国家的后顾之忧,喝酒也需要文人的各种赞美才能流传千古。
陈洪绶的《竹林七贤》
汉代好酒之风直接影响了魏晋的性格,甚至有人把饮酒与读《离骚》和成为名人联系起来。
名人不需要奇才,但如果经常没事干,喝闷酒,读《离骚》,就可以称之为名人。——《世说新语》
而曹操和曹植父子更像是对酒的初恋:
勇士们,和我一起喝这碗酒!
一杯接一杯地呼唤宋,我们还有多少日子?——曹操《短歌行》闺门酒,且乐心心。——曹植《当墙欲高》
谢灵运、王羲之、竹林七贤更是游手好闲,不醉不归。
*在寒食节期间,每个人都将玻璃杯和饮料放在河边,这被称为曲衣。上图大家都在玩这个喝酒游戏。
王羲之的第一部行书《兰亭集序》甚至写下了他们聚会饮酒的场景。
《兰亭集序》后人抄录的王羲之作品
魏晋名士没有不爱喝酒的。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魏晋的浪漫生活。
这种魏晋风流成为名人效应,令唐宋元明清文人十分羡慕。
*《饮酒八仙》,李白等人边饮酒边作诗,颇为潇洒,颇有竹林七贤的魏晋风流。
这样,喝酒就成了一件高雅的事情,受到了全民的欢迎。
于是李白跟随,带来了一万多首诗:
兰陵酒郁金香,玉碗盛满琥珀光。——《客作》哦,让一个有精神的人到他喜欢的地方去冒险吧,永远不要把他的金杯空着对着月亮!。——《将入酒》
然后是苏轼。虽然不经常喝酒,但是喜欢喝酒,喜欢看别人喝酒。他看着也是醉了。
诗人只要渴了就爱酒,瓶身已尽。——《刘子玉爱雪之韵》至今仍在诉说着远古时代。”明月几时有,问天酒。——《水调》
大佬们的加入让喝酒的压力分分钟增加了n倍,人都高了。所以各个朝代,从皇帝到王子到普通百姓,都很喜欢喝酒。
三
阴阳概念阴阳原理
但当初人们饮酒,却不是因为家国情怀和名人效应,而是认为酒是纯阳,可以益气养生。
古代的酒主要是用谷物(如小麦、大米)酿造的。谷物从土地中生长出来,吸收土地的营养。在古人看来,这是“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
尹与玉兔
在传统的“阴阳”观念中,土地是有生命的,可以孕育万物,所以土地和从土壤中长出的粮食都属于“阳”。
古人讲究养气,尤其是自己的“杨琪”。如果一个人的阳气耗尽了,那么生命也就随着他而终结了。
而酒,提取于五谷之精,故为阳中之阳,是纯阳之物,益气养生。
而且喝了酒之后会全身发热,所以古人相信酒是纯阳之气有益健康的说法。
▼
人们对喝酒态度的改变,其实包含了人们观念的改变。这种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在人们饮水器具的变化上。
3000年前,周朝就已经想出了一套完整的酒礼,详细规定了什么场合用什么酒器,每个酒器都有自己的用途。
比如常见的爵,主要作为礼器,皇帝祭祀时使用。
贵族
壶是用来盛酒的。
莲鹤方壶
勺子是用来舀酒的。
周代战国早期的鸟形勺
但是到了周朝以后,汉朝就没那么重视了,干脆把这么复杂精致的酒器换成了漆杯。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酒盒和漆杯
唐宋时期更是随意,连喝茶用的杯盏都可以用来喝酒。
三杯两盏酒,怎么能打得过他,风里来晚了?——李清照《慢声》
宋英清莲花杯
元明清,连吃饭的碗都用上了。可以说凡是能盛水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喝,甚至有人直接用花、树叶皮、果壳来盛酒当酒杯:
荷叶杯
把最好的荷叶摘下来做盛酒的杯子,用发夹刺穿叶柄,把柄当吸管喝下荷叶里盛的酒。这种饮法叫“碧桐饮”,酒杯是荷叶杯。
洁玉杯
折下盛开的莲花,把酒放在小金花瓶里(ZH:ι),让葛吉拿着,然后拿着它分开花瓣喝。荷花又叫解雨花,所以开一朵金花的荷花就是解雨杯。
湘源北
香园是一种酸味水果,类似于今天的柚子,但呈长方形。香圆杯是直接镂空装酒的杯子。精致典雅,在金玉之上。
假装手里拿着一个香圈
软金杯
软金其实形容的是橙子,软金杯就是橙子被挖空用来装酒。
▼
这样看来,人们对喝酒的态度真是曲折:
他从一开始就讲究礼仪,认为喝酒是乱的;后来觉得喝酒豪爽,像曹操、阮籍;到了唐朝,大家都觉得喝酒是一件浪漫的事,和诗词联系在一起。宋代饮酒时,更倾向于独饮。明清以后,一直到现在,喝酒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想喝就喝,不需要大惊小怪。
一路走来,喝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而归根结底,这种变化其实就是:
人们越来越看不起喝酒的外在形式,放下喝酒的附加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喝酒本身,关注喝酒时的内心感受,亲近自己的内心,获得暂时的安慰和解脱。
不得不说,这一步步,我们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近了。最好是看不起外在,放下名利,只看重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