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主要科技成果有哪些?
隋文帝平定南朝陈后,把兵士、浑天象、天文书籍集中在长安,命参考各星官,以南朝周墓绘制星图。周芬、袁冲等人仍在太史馆教授占星术。隋代的丹元子根据东晋陈卓所定的星宫,编了一首七言长歌,名为《走天歌》,简单易诵。隋末唐初,李勃写《天文象赋》,以诗赋描写全明星官。隋朝的星官制度非常发达,但有两个弱点:当时过分强调三星之分,使星空被划分为双星系统;极区和黄道之间还有一些空白区域,命名的恒星仍然不够多。隋朝提倡博物学,当时出现了大量的地方志(或地图、典籍)。隋朝下令在全国各地开展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最终写成了《各县物产风土志》、《禹地方志》、《各国地图集》。杨迪皇帝还下令绘制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物产地图,汇编成《物产风土志》和《地域乌托邦志》。郎铮从各地拍照,编了200卷《随州图经集》。大业年间,裴举掌管张掖互市。他从西域商人的书籍和言论中搜集西域的山川、姓氏、风俗、服饰、物产等信息,写成了《西域图》。这本书还记录了从敦煌到中亚国家再到地中海的三条丝绸之路。
在建筑方面,李春、宇文凯和何畴是著名的。610年,李春在河北赵县的渭河上修建了安吉桥。安吉大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度单跨敞肩平弧石拱桥。桥拱采用大跨度、低扁率的单孔1/4圆拱桥结构,非常方便水上船只通过,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宇文恺曾经为杨迪修建了一座很受欢迎的寺庙。殿下立了个车轴,方便离合。他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几百人的大厅。贺畴为杨迪修建了六合城。围城期间,一夜之间可以合成一座方圆八里、高十尺的大城市,城上面可以排起士兵,竖起旗帜。另外,贺畴可以用青瓷做玻璃,和真玻璃没什么区别。
隋朝的医学相当发达,医学部门庞大。临床医学倾向于分门别类,医学系分为医学和药学两个部分。医学分为四个分支:药物、针灸、按摩和诅咒。其中,医学分为理疗(内科)、少年(儿科)、疮(外科)、耳、眼、口、舌、角(拔罐)五个专业。由于南朝医学的进步,隋朝南北医家的交流和医书的流通有利于医学的传入。《隋书经济支子不方艺类》中有许多作品是南朝人写的。南方的名医徐志藏曾经给杨迪看过病。隋朝还翻译了十余种天竺和西域医方,知识非常丰富。。晁是隋代最著名的医生,著有《杂病论》。这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疾病分类、病因和病理的书。书中记载,肠吻合术是我国外科手术史上的一大成就。然而,病证论也有许多错误。如《九病》中说:“蛲虫在人体肠道内变化较大,发病时也可为癣,但癣中有虫。”其实蛲虫和癣没什么关系。杨迪大帝在大业时期编纂了《四海聚方》,全书* * * 2600卷,以理论为主,与《诸邪分期论》相辅相成。
与前代相比,唐朝的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科技发明。所谓四大发明中有两个诞生于唐朝,分别是火药和雕版印刷。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著有《千金方耀》及其补编《千金方毅》,这两部著作都是不可多得的关于药物起源、诊疗战术、针灸方法、养生技术的医学专著。《新修本草》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官方医学书籍,成书于唐高宗咸庆四年(659)。天文学家蒙克和他的团队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还与梁令赞合作制作了青铜生肖和水性星盘。他用二次差内插法,在《大衍历历书》中创新了近似三次差的内插法公式,为王训等后人奠定了基础。初唐数学家王孝通在武德九年[626]写下了《吉谷舒静》,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地建立三次多项式方程组,对代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对《算术十书》的修订是唐代算术的一项重要成就。
初唐时期,一部550卷的大型地理著作《阔之志》,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地理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贾丹的《花在家中》描绘了数百个接近唐朝的国家。此外,还有李继孚撰写的《元和县志》、杜佑撰写的《州县典》等政治著作,以及范绰撰写的关于南诏的《人书》。唐朝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都城长安,东都洛阳也是规划周密,规模宏大,是中国历史上都城规划最严谨、最正确的一次。唐朝鼎盛时期,长安城人口800-1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为后世留下了典范。当时周边国家的都城,如日本的平安京、新罗金城、高句丽平壤、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长安建造的。大明宫占地广阔,如今的遗址范围相当于明清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
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规模宏伟壮阔,施工工艺进一步定型,提高施工速度。佛塔的形式也融合了中国和印度的形制,千变万化,变化多端。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刷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在成都和敦煌发现了雕版印刷的达拉尼经。雕版印刷为五代以后书籍的大量发行和普及创造了条件。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在751年的胡安罗斯之战传入粮食大国,然后在12世纪传入西班牙,13世纪传入意大利,14世纪初传入欧洲。646年,甘蔗煮法也从墨解陀传入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