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的国学常识
我认为汉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是整个历史中非常重要的载体,历史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国学?虽然已经讨论了一百年,但没有达成共识,因为这是一个新名词。百年来,西方文化东传,造成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差异。起初以新学旧学、中学、西学等不同名称区分。后来提出了国学这个名词,其实就是中学,也可以说是老校,因为是国产的。一段时间,把“国”字加到中国的文化里。比如中国的绘画叫国画,中国的武术叫国术,中国的戏剧叫国剧,中医叫国药。
20世纪初中国的一个小渔村。
高楼林立的广州夜景
国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现代学科是有细线划分的,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考古等等。哲学分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美学...但是国学应该属于哪个学科呢?国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按照现代学科的分类,国学很难确立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分”。让我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国学这个概念刚出来的时候,可以称得上国学大师的是章太炎(也就是张——编者注)。他把传统小学作为国学的基础。小学是中国古代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识,是阅读古籍的基本方法。从这里开始,我将学习经典,历史,儒家思想和收藏。章太炎认为这是国学。这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果追根溯源,都在这里。这是比较传统的说法。梁启超的思想比较开放。他认为国学应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后来钱穆继承了梁启超的说法。他的国学讲义和章太炎先生的不一样:钱穆先生主要讲国学的转型。到了胡适先生的到来,国学的范围扩大了。在他心目中,国学就是国学,也就是说中国所有的传统知识都叫国学。
当时知名学者对国学的理解不一。更何况这些著名学者研究的路线和范围不同,更重要的是研究的态度和目的不同。章太炎、梁启超、钱穆先生研究的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成分。胡适先生是学国学的,他说得很清楚,他是从那一堆旧报纸里刨垃圾,扫掉的。
我觉得国学很难定义。比如有人认为汉学就是西方的汉学(汉学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而中国自己却研究了所谓的“汉学”!所以我的理解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如果把中国所有的知识都称为国学,范围就太大了,国学的研究范围应该局限于传统文化。
虽然这些传统文化在道、器、术上有差异,但每种文化都体现了这个民族、地区、国家的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仰和习俗。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是通过文化传递的。而文化是历史的载体。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如果把这种文化拿出来,大家都不同意,怎么会有历史呢?所以文化是整个历史中非常重要的载体,历史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鸦片战争前,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春秋战国史有很多研究。他研究了这段历史,学到了重要的一课:“如果你想毁灭一个国家,你必须首先毁灭它的历史。”换句话说,后人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不了解历史就是不认同这个民族,不了解这个国家。
历史上,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了,所以大家都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作怪,并把责任推到它身上。一个民族失去了自主性,一味追求别人的东西,最后的结果就是成为别人的附庸。
2.国学研究笔记(800字以上)
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开篇就说“学术无国界。
一个‘国学’,以前和将来都有。这是一个时代的术语。"
“国学”一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以1905年章太炎、刘、、成立“国学保存社”和《国粹学报》创刊为标志。上述学者提出了“保存国学”的主张。
目的是强调向西方学习绝不能失去建国的基础和精神。国故学派的登势说:“什么是国士?一国之学皆是也。
有土地的人生在上面,因为有国家,有国家的人有自己的学问。学习的人,学习一国之学,认为对国家有用,治理一国。"
章太炎在20世纪20年代写了《国学讲义》,把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哲学家、文学五个部分。后来胡浦安的《国学集》把国学的内容分为哲学、伦理、史地、语言、文章、艺术六大类。
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自然国学”的概念,即将传统的“科技”文明纳入“国学”范畴。张岱年认为:国学除了理论、考证、修辞和实学之外,还应该包括天文学、军事学、法学、农学、地学和医学。
他甚至认为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也属于国学范畴。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冲突。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学精神的融合是人类新文化创造性发展的途径。
汉学以中国先秦典籍和诸子学为基础,涵盖了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一整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构成了四大壮丽的经、史、书、集。。
3.钱穆有哪些扎实的国学知识和有趣的演讲?
钱穆:扬弃新史学的史学家,视“文化”为“皮”,视“存在”为“毛”,或有“唯心史观”之嫌;断言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比西方资本主义更进步、更辉煌”,显然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
但谁能否认,钱穆在这里提出的,真的是所有中国人——以及所有崇尚中华文化乃至追求世界和谐的人——在21世纪不得不正视和解决的大问题?(中国)新通史要简明扼要,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要能清晰展现我们民族过去文化演变的真相,这是有兴趣了解中国过去政治、社会、文化、思想演变的人必备的知识;两者都应该能够在历史的整合中反映出中国的各种复杂棘手的问题,对于有志于创新现实的人来说是必要的参考。前者是在积极寻求国家和民族的永久生命之源,这是一切历史上的弘扬精神所发出的;后者是消极地指出国家最近生病的症状,这是改进目前计划的基础。
这部新通史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在向中国人民传播国家历史的真实状态之前,是要让小然明白我们的祖先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责任,并生出由衷的想法,努力去珍惜和保护它们。——钱穆(国史大纲概论,1940)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过去所有的历史进程中,除了历史,没有办法谈文化。
我们应该从整个历史的客观方面来看待中国文化的真相。——钱穆(《中国文化史概论》,1948)近代中国人说中国政治两千年没变。怎么会这么合理?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因为我们此刻不重视历史,不研究历史,所以中国的政治从秦朝到现在两千年都是这样,只是专制这个词被包含进去了,其实不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5)钱先生一生所发挥的,是中国的学术传统,而不是他个人的见解。过分强调或突出他的个人作用,不是抬高他或扩大他,而是降低或缩小他。
——余英时(《钱彬四师进贡》,1990)(1895 . 7 . 30 ~ 1990 . 8 . 30)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九日。95岁时,有评论者将钱穆与鲁迅、鲁迅相提并论。三者的结合应该是我们向学生介绍30年代知识分子的三个主要形象。【注1】这种说法自有道理。
但有一点,除了鲁迅,其他两位都大大超越了“30年代”,尤其是在寿命上:胡适的“自由思想”延续到60年代初,钱穆的“严谨治学”延续到世纪末。其次,就“严谨治学”而言,是否应该以钱穆为代表,以陈寅恪、李记等人文主义者为代表,还是以胡先苏、梁思成等科学家、工程师为代表,甚至不止一人,似乎有待商榷。
重要的是,钱穆的影响力远非“严谨治学”二字所能概括。方克礼说:“钱穆可以说是史学领域高举现代新儒家旗帜,反对‘抛弃过去,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第一人”;钱穆创办的新亚书院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堡垒”,是“现代新儒家第二阶段的大本营”[注2]。
美国学者邓尔霖说:“钱穆不同于某些倾向于启蒙西方、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的“对立面”既不是文化的过去,也不是现代的今天;钱穆认为与中国现实格格不入的,是西方文化推崇的真理标准”;他“并不是一味地固守传统,而是经过深刻的反思,看到中国的一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可以使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有别于西方文化”,“看到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政治经济的大变革中仍然可以传播,从而巩固和深化了他对这些价值观的信仰和理解”。【注3】王学群说:钱穆“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是中国朴实无华的农村人,铸就了他质朴坚韧的人生和学术。
他是从乡土中国走出来的一代历史巨人,是创造‘文化中国’的先驱。”[注4]王晴佳说:钱穆“以史闻名,但他的学识之广博精深,已使他的治学超出了历史学的范围,成为所谓的‘国学大师’。”
【注5】——虽然钱穆本人在70多年前就说过:“学术无国界。‘国学’这个词,以前没有传承过,以后也不会立。
这是一个时代的术语。就其范围而言,很难区分哪些应该列为国学,哪些不应该。"
(《国学概论》)。
4.钱穆有哪些与主流知识分子完全不同的选择?
钱穆:用“温情与尊重”诠释历史郝在人人追求“进步”的激进时代,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把自己所有的传统都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的英雄气概中。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他们可以不留恋昨天,甚至完全抛弃它。
钱穆是为数不多的热爱旧世界的顽固派。他做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完全不同的选择。36岁时,自学成才的钱穆出版了《刘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年谱》,“基本解决了学术界的长期诉讼案”
他在农村做中小学老师18,然后去了大学站台。推荐他的人是顾颉刚。
作为中国学术界的知名人物,顾颉刚与钱穆素不相识,但看了他的著作后,对他的历史功底大加赞赏:“看来你不应该在中学教语文,而应该去大学教历史。”1930年,由于顾颉刚的推荐,钱穆进入燕京大学,校长为他将“M楼”改为“穆楼”。
后来,顾颉刚向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推荐钱穆:“我想如果他去北大,那我就不能来了,因为我能教的他都能教。”后来,钱穆成为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与胡适并称“湘北钱”。
钱穆时代,西学东渐,势不可挡。儒家思想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国学逐渐失宠。中国存在严重的身份危机。
台湾学者胡长治曾经生动地解释过这种身份危机: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一次欧阳锋突然忘记了自己是谁,像失去了理智一样,把石墙上的影子当成敌人攻击。现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这个故事差不多,不同的是,人们不是忘记自己是谁,而是想忘记自己是谁。
面对风起云涌的新思想,钱穆坚持不被时代潮流所困,他选择在古籍的世界里寻找另一片天地。他始终认为,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凝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他写了国史大纲。他说:“我把所有的书都放在那里,以后会有用的。”《国史大纲》开篇,钱穆就对读者提出了对待国史的四点殷切期望,其中之一就是对自己的历史抱着一种“温暖和尊重”,这使钱穆成为20世纪最具中国情怀的中国史家之一。他的学生余英时说,钱穆的一生是“为祖国招魂”的一生。
“做现代中国的出租车”是钱穆的理想和抱负。他曾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例,以“士不能不广其智,任重而道远”为题,阐述“道”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得出“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能够担负起民族国家的最大责任。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在修养要有宗教精神。钱穆认为,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接受西方的权利观念,而不是他们的宗教精神,只谈个人权利,不谈爱情和牺牲。
钱穆在香港生活后,赤手空拳创办了新亚书院,也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在仅有的四间租来的教室里,钱穆试图保存中国文化的魅力。
“新亚洲”这个名字是钱穆起的,他希望倡导“新亚洲”,为香港的中国人争取一个稍微光明的未来。新亚书院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
16年是钱穆“一生中最忙碌的十六年”。之后,钱穆到台湾省“求成家以求死”,受到其父子蒋介石的礼遇。蒋介石为他修建了素书楼,而蒋经国则聘请他为“总统府”的高级部长。在钱穆之前,没有学者担任这一职务。
晚年,钱穆仍坚持在苏书楼传道授业。有一次,他在家里给学生讲课,突然说:“其实我教书的目的不是教学生,而是招募志愿者,看看有没有人自愿为中国文化牺牲!”然而,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早已无力回天,钱穆所推崇的“礼”的世界早已崩塌。
这让钱穆的学术生涯格外孤独。他期待中国人对历史表现出温暖的诉求,但他得不到商业市场的认可。钱穆生前曾对妻子说:“自古以来,读书人很少能亲眼见到花果。
今天,谈论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管别人懂不懂,全世界都可以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谈文化思想只靠自己的自信养活自己,等待时间的考验,所以结果往往在后面。钱穆一直认为,国人对中国文化丧失信心是中国文化最大的危机,而学派强调自然科学,崇洋媚外,轻视自己,是中国文化的隐忧。
(选自2010《翻阅日历》10期,有部分修改)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钱穆“温故而尊”国史思想的理解。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gt; 魔方上)1。(1)在西学东渐不可阻挡的形势下,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认同感,不要一味苛求古人,多一些感情,多一些亲近,不要全盘否定历史。
(2)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立国之本,不容推翻。后人要敬畏地尊重历史,不要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当成历史的最高点。2.“为故国招魂”是指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精神。
具体表现:①在抛弃传统的新思潮中。
5.什么是汉学?
我虽然没有天赋,但我认为国学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历史、科技、地理、伦理等方面的民族成果,尤其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目前,我国出现了一股国学热。本来国学就没有“热”或者“不热”的意思。它属于我们的民族,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学习、了解、理解、认识自己的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但是,在国家危机、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面前,我们抛弃和忽视了自己的宝贵财富,一味追求别人的东西。甚至因为冲动和无知,我们践踏甚至毁掉了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现在,在国外研究者和国际学者不断研究和探询中国文化和国内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球华人逐渐觉醒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逐渐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再丢了,丢不起。否则,我们的子孙将一无所有!“国学”对一个人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他所包含的待人接物的策略和方法,自我调节,心理调节,养生保健的方法,甚至比现在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都要好,至少是相当的。当然,人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知识和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就好像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只有积极的文化和思想而没有消极的,都是积极的和消极的。中国文化更是如此,那么怎么理解怎么执行呢?积极的书触手可及,消极的人随处可见。
6.我们通常所说的「汉学」是指什么样的作品?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既然国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术,那么它无疑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占星、数学等等,当然属于国学的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延伸。
国学要分哲学、历史、宗教、文学、风俗习惯、考证、伦理、版本学等。,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在思想上,应该分为先秦诸子、儒道佛三个学派。儒家思想贯穿并主导了中国思想史,其他都是从属的。汉学分经、史、子、纪四部,但以经、子为主,尤以经为主。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纂于乾隆年间,由当时一流学者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完成。“文房四宝”指的是经、史、书、集,“大全”指的是所有收藏的书籍。经典——经典可分为易、蜀、诗、礼、春秋、孝、群经、四书、乐、小学、石经和编,以儒家为主。其中有十三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周立》、《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编年史、编年史、杂史、圣旨、传记、史籍、编年史、时令、地理、职业。
细分——细分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民、医生、天文算法、星象、艺术、音乐记录、杂家、书籍、丛书等。重要的书目包括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申子,公孙紫龙,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公孙紫龙。
藏品——藏品分为楚辞、别集、宗集、词曲、闺阁。重要书目有《楚辞》、《全唐诗》、《全松诗集》、《乐府诗集》、《楚辞》、《文选》、《李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