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性格特征
1.平均智商超过之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2.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
3.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
4.经常有成年人难以理解的古怪爱好;
5.内心世界:从小变“老”了,更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
6.对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比较了解,价值观比较现实;
7.市场消费观念强,但名利作用过度强化;
8.张扬自我人格,相对缺乏团队忠诚度;
9.互联网时代的浩瀚事业,信息知识丰富,但有时内心是空虚的;
90后偏差:
1.许多孩子对学习感到焦虑。
2.自私且承受挫折的能力弱:
9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会不自觉地显露出自己自私的一面,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即使遇到很小的事情,也会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行为。
3.强烈的嫉妒:
有的同学嫉妒,不喜欢别人比他(她)强。别人没有我就不能有,别人也不允许比我“拖”,否则就会做一些小事,甚至想尽办法让你“拉不动”。
4.有强烈的叛逆感:
很多90后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反抗,敢于质疑父母和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说法和规定,语言也比较有新意。这是这一代人的显著特点,但有时候他们的叛逆意识会有偏差。学校一旦发生意外,比如意外停水停电,部分同学(包括平时老实的同学)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发泄情绪。
尝试与众不同
当一些学生在学业上无法出类拔萃时,他们会选择其他方式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上课调皮、起哄、穿奇装异服,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寻求心理平衡。看看街上的青少年。有些男生戴过耳环,耳钉,染过头发。有些女生故意模仿自己喜欢的日韩明星的衣服。
6.严重依赖互联网
青少年上网的现象被称为“网络海洛因”,这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沉迷网络的孩子也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他们往往知道沉迷网络的危害,却控制不住自己,总想往外面跑。
90后的社会关怀。
1.缺少一个真正的偶像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偶像。70后的偶像是张海迪,80后的偶像是刘翔。这些偶像有巨大的精神吸引力。但是,90后一代的偶像是找不到的。大多数90后的孩子可能会回答:李宇春、张靓颖等。在这些偶像的影响下,很多成长中的孩子往往对人生价值的解读比较单一和狭隘,对偶像的一举一动非常关注,对有价值的东西嗤之以鼻。90后崇拜的作家大多是大众化的通俗作家,而传统作家如鲁迅、金童等要么“排名靠后”,要么“榜上无名”。没有高品位的兴趣和真正的偶像,90后的成长显得有些迷茫
2.家庭变化
90后家庭突破了很多传统,父母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崇尚独立和开放,追求成功的事业和高质量的生活。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脱离金钱,不能从情感的角度去影响孩子,势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很多90后出生的家庭被割裂重组,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情感和心理上的伤痕,让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和亲密。
3.学习压力
90后,孩子们接受了义务教育,经历了许多教育改革。虽然经历了“减负”和“素质教育”,但这个时代的孩子承受的更多的是学习和升学的压力。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让90后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
4.被大量的信息包围着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各种信息充斥着90后的生活。理想信念: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与80后中学生相比,90后高中生对党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具体。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给他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迅速的变化,因此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不仅仅是字面上和概念上的,而是更加生动和具体的。中央领导人亲民的作风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党的理解和对国家的感情。
大多数90后高中生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据调查,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比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紧锣密鼓筹备,国家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都增强了中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90后”高中生不仅关注自身教育,更关注社会民生问题。调查显示,他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官员腐败、现行继续教育制度的弊端以及一些损害民生的现象。有些同学能深入思考一些社会民生问题的根源。“90后”高中生对他们的整体社会环境感到满意。相对于部分“80后”中学生遭遇父母下岗带来的困难,绝大多数“90后”高中生认为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
“90后”高中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他们的自我意识通常与正确的是非观相结合。他们不单纯追求别人和社会的关注,更多的是追求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想与主流背道而驰,更多的是想尽快融入主流甚至创造主流。
“80后”中学生的偶像以港台影星为主,“90后”高中生的偶像范围更广。除了文艺体育明星,很多财经政治人物也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同时地域也从国内扩展到全球。
“90后”高中生表现出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欲望,但缺乏明确的成功目标和方向。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复杂变化有关。互联网的普及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多信息,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这让他们对未来的选择感到迷茫;另一方面,中学生受自身环境的影响,与外界接触较少,也受年龄的限制,对自身发展缺乏清晰的认识。
“90后”高中生的课业负担比“80后”减轻大多数高一、高二学生每天在家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然而,他们仍然承受着继续教育的沉重压力。很多同学表示,自己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好大学,甚至好专业。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就业的压力和父母期望值的普遍提高。
虽然最大的学习动力仍来自升学压力,但“90后”高中生的学习动力趋于多元化。例如,一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源于社会交际的需要,一些学生学习生物学是因为他们喜欢从自己的研究中获得结果。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动力。这些老师不一定局限于我们学校。比如听纪连海、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就成为很多学生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动力。
在同学关系方面,90后高中生更开放,更善于沟通。与“80后”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往往打破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界限去沟通和交流。在师生关系方面,90后高中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因为校园里年轻教师越来越多,他们和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相似的生活背景,更便于师生沟通。
90后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亲子沟通越来越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在的父母往往是“60后”的年龄结构,他们大多接受过比较完整的教育,家庭氛围比较民主,父母更能听取孩子的意见,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第二,“90后”高中生更懂得沟通技巧,在具体行为的实施中学会以暂时的“让步”换取父母的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