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为什么古人能治糖尿病?糖尿病和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体系上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对同一疾病的不同理解。以糖尿病为例,这是一个标准的西医术语,但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主要是基于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自《黄帝内经》首次记载糖尿病以来,糖尿病与消渴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张锡纯提出消渴法治疗糖尿病。目前很多医生都是通过辨病来治疗糖尿病的。消渴、消渴也算是古人公认的糖尿病的中医病名。

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理解,“糖尿病”是一个广义的词,有多重含义。从症状上来说,口渴就是口渴,从病理上来说,津液枯竭引起的虚损疾病,作为病名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

广义的解渴包括狭义的解渴,中和,补肾。据古今记载,消渴之病为口渴多饮,小便清甜。消除中间好吃饭,不渴,尿少好像有油;肾消渴,不能喝水,尿频,腿肿,阴虚。

汉代以后的消渴多为狭义的消渴,是指因外邪致病、禀赋不足、饮食不当、情志失衡、工作欲过盛而引起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口渴、食欲过盛、形体消瘦、多尿或小便清甜。

如前所述,糖尿病和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糖尿病的特点是多饮、暴食、消瘦、多尿、尿甜。在现代医学中,二型糖尿病的前驱糖尿病主要是有据可依的,表现为肥胖、口粘、口甜、脉滑、排便不畅、饥饿等。其病机多为“脾气郁滞,运化异常”,与“脾脓肿”有关。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口渴、饥饿、消瘦、尿多等。热多则津液受损,久则“三多一少”就会转化为消渴,这与“消中焦、肾燥、止渴”有关。“解渴”期,实转为虚或实,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这个时期类似于以“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源于糖尿病,但要打破糖尿病的诊疗思维,考虑性别、年龄、体质、工作、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季节、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根据糖尿病各阶段症状结合微观指标,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确定相应的原则和方药。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人能治糖尿病,因为口渴症状消除后,古人认为口渴消除后就能治好,于是就有了中医治糖尿病的绝技。其实这只是古人的一个错误认知:症状消除就意味着病好了。目前西医和中医都无法治愈糖尿病。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古籍对糖尿病的认识非常丰富,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相似,可以参照辨证治疗。但糖尿病有I型和II型两种,两者有显著差异,更要注意辨证论治的差异。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要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并制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