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为什么纪念屈原?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习惯。端午节又叫:五月节、重阳节、午节、女儿节。虽然名字不同,但世界各地的人都有相似的习俗。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
关于端午节有许多传说,但最广为人知的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杀。根据闻一多《端午考与端午历史教育》所列的100多种古籍记载和专家考古研究,端午节的起源是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举行的图腾节日,早于屈原。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诗篇已深入人心,所以人们“缅怀和悼念他们,把他们的话传给世人,使他们代代相传”。所以在纪念屈原方面,联合国的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间文化领域,中国人把赛龙舟和端午节吃粽子与屈原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这里仅列举以下四种:
起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充实自己,力劝联合抗秦,遭到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革职,驱逐出都城,流放到沅水和湘江流域。在流亡期间,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如《离骚》、《田文》和《天问》。忧国忧民,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入侵楚国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但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在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死于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向屈原进贡。渔夫划着船,在河面上来回捞着自己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咬大夫了。人们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打晕龙和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大米,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研制出褐色的种子。
后来每年五月初五,就会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对伍子胥的纪念。
第二个端午节的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著名的伍子胥成员,楚人,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第五次世界大战后,楚入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为了给父亲报仇,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吴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涨,大获全胜,打败了岳。越王勾践求和,夫差许下诺言。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被屠戮,受岳贿赂,谗言诬陷子虚。夫差信以为真,给子旭一个美好的未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孝顺的女儿曹娥,她救了自己的父亲,投江自尽。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她已经好几天没见到她的尸体了。那时候,孝顺的女儿曹娥才十四岁,在河边日夜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它作为神话流传下来,后来传到县衙总督那里,成为弟子韩丹春颂词的纪念碑。
孝女曹娥的墓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后来的《曹娥碑》是晋代王逸所作。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河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图腾祭祀起源于古代越族。
现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曾有一处具有几何版画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据专家推断,残存的氏族是历史上崇拜龙图腾的部落——百越氏族。出土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连续纹身的习俗,生活在一个水乡,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其制作工具多为石器,也有铲子、凿子等小型青铜器。在作为日常用品的锅碗瓢盆中,用于烹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们特有的,也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期,越人仍有100多人,端午节是他们创造的祭拜祖先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汉族,其余的则演变成了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中国民间的端午节是一个盛大的庆典,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它。较常见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据传说,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不希望他们的圣人屈原投河自尽,所以许多人划船去救他们。他们到了洞庭湖,却不见了。从那以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越国和楚国盛行人种渡河的习惯。
其实“龙舟赛”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鼓中雕刻龙形独木舟和玩划船游戏是仪式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
后来除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在不同的地方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江浙一带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土生土长的现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意义重大。到了晚上,龙舟被灯光装点,它在水面上、水面下来回穿梭。场面感人,有趣。贵州苗族在农历5月25日至28日举行端午节,庆祝插秧成功,并祝愿丰收。云南的傣族同胞在泼水节划龙舟来纪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划龙舟有不同的传说。时至今日,在南方许多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地区,每年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龙舟赛。
乾隆二十九年,台湾行省开始举行龙舟竞赛。当时,台湾省省长江在台南市河西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每年5月5日在台湾省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有种族。
此外,赛龙舟最先传入日本、越南、英国等周边国家。从65438年到0980年,龙舟赛被列入我国的全民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举办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包装呈喇叭状,称“小米”;大米用竹筒包装,密封烘烤,称为“筒饺”。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因为水中含有碱,所以用茭白的叶子包成四边形,煮熟后就成了广东碱水的饺子。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个时候,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还有中药益智仁。煮熟的饺子叫“益智饺子”。《人物周刊》和《岳阳陆生志》记载:“常用野叶包黍,熟之即熟。从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有一个交子,一个小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饺。米饭里混有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增加了品种。粽子也被用作社交礼物。
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呈圆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宋代有一种“腊味饺子”,就是把水果放在饺子里。诗人苏东坡有诗“交子见杨梅”。此时也出现了粽子堆成亭台楼阁、木制车马的广告,可见吃粽子在宋代是一种时尚。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野竹叶变成了野竹叶,于是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豆瓣酱、猪肉、松子、枣、核桃等添加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中国家家户户每年5月初都要蘸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颜色和品种也更加多样。从馅料上看,北京的枣子丸子多,北方的枣子丸子多;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且流传到了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香包:
孩子们会在端午节戴香包,据说这意味着辟邪和驱除瘟疫。其实是用来装饰翻领的。香囊中有朱砂、雄黄、香药,四周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然后用五色丝线扣成一串各种形状,精致可爱。
端午节吃鸭蛋
高邮的端午节很特别。有绑百绳、贴五毒、贴符号、冒黄烟、吃十二红等习俗。小孩子挂“鸭蛋”,就是挑漂亮的鸭蛋,放在胸前。
石菖蒲:
民间有“清明植柳,端午植艾草”的说法。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菖蒲艾条插门眉,挂堂。菖蒲、艾叶、榴莲、大蒜、龙舟做成人形或老虎形,称为艾仁、艾虎。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除痢疾。
艾叶,又名艾叶、艾蒿。它的茎和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草入药,艾草具有调理气血、温子宫、散寒湿的作用。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的重要药材。
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中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醒脑、壮骨解郁、杀虫杀菌的良药。
可见古代人插艾草、菖蒲是为了防病。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打扫庭院,挂上。
和尚的女儿端午节前不用回婆家,就是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否则,将是一场灾难。俗话说“吃了我妈端午粽子就死了。”
避免游泳
这一天有些地方禁止游泳,尤其是有人溺水的地方,因为人们认为端午节的“溺水鬼”最凶,需要找一对尸体“还太阳”。于是就有了把粽子扔到河里的习俗,这样他们就可以分享,避免做粽子。
4.儿童香包不应丢失。
在北方,孩子们有戴香包的习俗。孩子不能丢香包。传说小孩丢了香囊,一年之内就会有大祸临头。端午节后,孩子们应该把香包扔进水里以避免火灾。
忌五毒
人们认为五月是五毒出现的时间。民谣说“端午,天气热”,无毒“一觉醒来,不得安宁。”端午节是为了提醒人们预防受伤和疾病。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用各种方法来防止五毒的危害。一般在屋里贴一张五毒图,在红纸上印上五毒,然后在五毒上扎上五根针,就是把毒刺死了,不能再猖狂了。这是巫术的遗产,用来避邪。人们还把五毒绣在衣服上,用五毒的图案装饰,都是为了驱赶它们。有些地方,人们用彩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者贴在门、窗、墙上。放在炕上或绑在孩子胳膊上,以免中毒。
端午节的别称是什么?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端午节简介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