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的早期玉器有哪些?

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略晚于黄河流域,但在玉器方面,其分布之广,玉器遗存之丰富,品种内涵之丰富,艺术境界之高超,举世瞩目。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玉器以四川巫山大溪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为代表。

大溪遗址位于巫山瞿塘峡南岸,大溪文化范围西至川东,东至汉水,南至湘北,北至荆州。大约从公元前4400年到公元前2700年开始,持续了1700多年。

大溪遗址发现了玉坠、玉坠、玉坠、钮饰等玉器。* * * *分三种:一种是耳环,包括很多块形、梯形、方形、圆形的耳环;二是臂饰,即玉、锡;三是有摆件,如小玉帖、玉宝、玉坠等。

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及其众多的玉器,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瓮棺葬,就是用陶罐、坛、罐、盆等容器作为随葬器具,通过连锁形成瓷棺,埋葬死者,放置随葬品。

石家河属于湖北省天门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特别是肖家坞岭遗址,有16具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在大云的一个瓮棺中发现了56件玉器,包括6个玉人,5个玉虎,1玉龙,165438玉琨,1玉雕,2个于震,10玉管和65438玉坠。

这座墓葬中的玉器数量实际上占了16墓葬中玉器总数的一半以上,也包括了石家河文化中玉器的大部分品种。在其他骨灰盒和棺椁中,同期发现的品种有玉羊头、玉鹿头、玉牌形摆件、玉长方形雕件、玉纺车、玉壶、玉甲等。

石家河文化晚期墓葬的总体特征是以玉为主,或称玉葬。通过对肖佳屋顶109座墓葬的观察,其中77座属于晚期。16瓮棺中,除一座墓有陶杯外,随葬器物均为玉器,无其他生活用具。有的墓没有玉,但放了几块玉或其碎片。

安徽薛家岗遗址的玉器多出自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三期,其中墓葬80座,包括11玉铲、18玉环、18玉根、85玉管、2玉琮、33玉饰。这批墓葬中,只有两件器物,随葬品很少。46件以上,其中玉器30件。

薛家岗文化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当时佩玉盛行,雕玉技术成熟,用玉装饰和陪葬是一种习俗,崇玉意识突出。薛家刚的一把石铲、斧头、多孔石A,很抢眼。13多孔石A长51.6厘米,宽12厘米。形状规则,刀刃锋利,孔距相等,研磨精细。

此外,部分玉甲和玉铲还在钻孔周围绘有红色的花果图案,既可作为实用工具,也可作为礼仪工具,这在新石器时代较为罕见。

安徽鹤山凌家滩位于安徽省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重要遗址。墓葬47座,玉器96件,主要品种有玉山、玉璧、于君、玉环、玉环、关羽、扣形玉饰、新石器时代玉饰、雕花玉饰、三角玉片、玉勺、玉鱼、玉龟、玉人、于夫形器皿等。这里的玉器制作精美,技艺高超。墓葬反映了当时盛行的用玉习俗,具有典型的宗教和礼仪特征。

长江下游的玉器遗存主要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此外,还包括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南京北阴阳营文化。这些重要文化遍布浙江、江苏和上海的大片地区,并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玉器文化的盛况。

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和宁波市之间,文物丰富。玉、石、木、骨、陶共6000余件,其中玉器数千件,有玉环、玉钧、玉管、玉珠四个品种。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玉器还处于早期的点缀阶段。具体特点是:一是玉石混合,同形的装饰是玉石;二是做工粗糙,原型不太规整;三是品种单调,除了装饰用途,没有其他玉器。

马家浜文化是在环太湖地区与河姆渡文化并行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其分布范围东起东海之滨,南至太湖流域,西至宁镇山脉,北至江淮之间。

马家浜文化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发现两件乳黄色和乳白色的玉简,直径分别为3.2厘米和7厘米。它们被放在坟墓里的头骨旁边,似乎被用作耳环。此外,在吴江县梅艳镇、苏州市西南郊区岳王城、吴兴县太湖秋成、武进县戚墅堰镇西南圩墩遗址和镇西北潘家城遗址中发现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珏、玉镯、玉管和玉坠。所用的玉料有白玉、蓝宝石、蛇纹石玉、玛瑙。

马家浜文化中的玉器与河姆渡文化相似,属于玉文化初期。但是,这一切都为翡翠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以太湖流域为中心,东至舟山群岛,西至大宁镇,南至宁绍平原,北至江苏良渚文化。表明良渚先民以其卓越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玉器文化。

良渚遗址是指包括良渚、安溪、昌明、北湖在内的大型史前遗址群,共有大小遗址40余处。云的代表是良渚遗址中的大坛遗址。反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位于杭州余杭县长明乡罗山村。650平方米范围内有11座墓葬,都坐落在一个人造的“高台土墩”上。

墓中不仅玉器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其中具有王权意义的器物较多,在国内首屈一指。* * *玉器1100多件(套)。

如果按单件计算,随葬器总数实际达到3200多件,平均每座墓300件。这种盛况不仅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罕见,在良渚遗址墓葬中也不多见。

这些玉器的品种有:玉5件,21件玉琮,5组玉钹,4件玉黄,12件玉镯,3件玉带钩,9件冠饰,73件锥饰,131件圆牌饰,10件玉带钩。

此外,还有七形器皿、杆端饰品、串控管等。单一品种有竹形管、束腰彩管、鼓形人珠、珠、束腰珠、球形珠、小圆珠;吊坠用球形管装饰;弦上有4只鸟,1鱼,1龟,1蝉。还有镶嵌。

上面列举的这些玉器,都是用软玉制成,颜色多样,打磨光滑,可谓上品。

良渚文化早期的玉器品种不多,玉面简单,形制也相对简单。良渚中期以后,玉器种类极其丰富,图案复杂多变,神权王权意识更加突出。比如良渚的于夫,呈扁梯形,下端圆形,斧刃有固定孔,造型非常完美。边缘扁圆,朴实无华,以玉石之美冲击人的视觉感官。

良渚玉还有乳黄色、微红、棕红色、灰白色、浅绿、黄棕色、黑棕色等多种颜色。大的直径26厘米,孔径3.6厘米,大部分打磨光亮,使玉石之美显现出来。

良渚玉中玉琮丰富,均为透闪石软玉,呈短圆柱形,内圆柱形。外壁装饰有图像背纹或雕刻成象征背纹。良渚玉雕的精美程度令人惊叹。贾思墩遗址的一件玉琮被誉为“史前玉器的代表作”。瓣膜高7.2厘米,直径8.5厘米至6.7厘米,孔径6.8厘米至6.7厘米。

山朔在其像周围雕刻了许多极其精细的云纹和雷纹。这些图案由弧形和微小的短直线组成。一个0.2厘米的圆是由七八条小直线组成的,一条0.2-0.3厘米的直线也是由几个点雕刻而成的。细粒只有0.07厘米,堪称奇葩。另一个,通称“玉琮王”,高8.8厘米,拍摄直径17.1至17.6厘米,光圈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的紫红色斑点。此外,器皿的形状为扁而短的方筒,内圆外圆,上下两端呈圆形,中间有一圆孔,从上面看像一面玉壁。

身体四边中间被一条宽约5厘米的直槽一分为二,被一条横槽分成四段。这只玉琮重约6500克。它是良渚文化中的第一件玉琮,外形宽大巨大,纹饰独特。琮是祭祀土地神的礼器。再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状是里圆外圆,中间有一个圆孔。可能是原始先民世界观的体现,圆象征天,方象征地,丛有方圆,象征天地贯通。当时每逢丰收或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良渚的祖先用它来与天地神灵交流。所以,玉琮是良渚人使用的宗教器具。

这些玉器的制作反映出墓葬的规格相当高。从这些出土玉器的用途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推断出神权政治、军事统帅、氏族领导以及墓主人对大量财富的支配。

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中,以“两眼一口”为特征的所谓“兽面纹”引人注目,这也是云的代表性纹饰。这种“兽面纹”或繁或简,变化多端,对后来的装饰纹样影响很大,尤其是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

良渚文化玉器上刻有许多栩栩如生的鸟纹,如良渚文化反山墓地出土的一块全玉牌,袖子上刻有良渚神徽和鸟的形象。此墓另一玉琮有16个一模一样的鸟纹。作为良渚神的标志,神人兽的脚呈三爪鸟足状,神人的冠帽上雕有羽毛。从良渚玉冠的结构来看,良渚人有在冠帽上插羽毛的习俗。这一切都说明良渚人是一个崇尚鸟的氏族,鸟是良渚氏族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