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解释发烧,以及如何治疗。
也分为低热和高热。
(高烧)
例1王XX,男,11岁。高烧持续了一个多月,最高体温达到42℃。用各种抗生素和退烧药治疗后,没有发现效果。症状表现为:每天中午15: 00以后热势上升两次,第二天早上稍有下降。虽然体温在40℃以上,但患者自觉无发热感,且脉涩,舌暗,面不热,右胁痛持续,口不渴,大便自律,小便有利。体温虽高,自觉抗热,无表热可识;口不渴则不结,故无上火而知。脉涩,胁痛持续,舌淡为瘀血发热,可用于征信。建议用活血化瘀法加减血府逐瘀汤。当归尾、赤芍、川芎、藏红花、炒枳壳、柴胡、没药各4.5克,川牛膝、干地龙各6克,桔梗、甘草各3克,连续服用一周,期间加生鳖甲、生牡蛎,或加元胡、血竭,下午稍退热。早上吃一片,晚上吃一片。两周后退烧,疼痛减轻;三周后下午退烧,胁痛消失,大便中已见黑色粪便,舌略沉,脉细,故改为两天一剂,延期续药,使瘀血无伤。二十天后,我回来拜访。退烧两周多了,停药一周。患者从29.5 kg增加到31kg。他的舌色鲜红而不暗,脉搏温和而不涩,精神和体力恢复正常。蒲福州医案》)
病例2是一名男性慢性粒细胞性自体血患者。每天晚上发烧开始到40℃,半夜出汗感觉冷,这种情况有半年的起伏。平时手心微热,脚不温,腰特别酸,大便几天一次。舌苔厚腻,脉沉细无力。被诊断为下焦阴阳两虚,中焦虚弱。用黄芪、生地、当归、肉苁蓉、升麻、白术、泽泻去热,第二天晚上热就平息了。
(秦伯未《钱斋医学讲义》)
病例3刘Xx,男,17岁,门诊号:565375。初诊日期:1965 65438+10月21。月中工作后,患者淋浴时感觉冷,发热(39℃)。经过两个星期的西医治疗,发烧仍然持续。住院期间,每天下午体温都在38℃左右波动。西医的各种检查都没有确诊。发烧已经运了三个多月。来门诊的时候每天下午4点到2点发烧(38.5℃)。发烧前有恶寒,其次是体热,无汗,头晕,咽干,胸部隐痛,其次是出汗发热,饮食尚可,大便一般。舌苔厚而红。脉略细,微浮。辨证;阴虚发热,营卫不和。治法:滋阴清热,调和营卫。处方:青蒿10g龟鳖10g秦虫6g地骨皮12g玄参12g金银花15g天花粉15g生地12g牡丹皮10g赤芍各10。g 65438+10月25日:服用上述4剂后,热势略有下降。下午体温38.9℃,胸痛,脉微滑。服用上述4剂后,再加入桂枝3.5g、柴胡3.5g,分6剂服用。165438+10月1:服药后两天体温正常,昨天达到38℃。皮毛又白又厚,脉搏很快。患者天天吃发热,属于阳明气滞,热结不清。顶部加焦槟榔10g,蝉蜕3.5g,分6剂服用。165438+10月8日。发烧不严重。昨天气温37。st,右耳疼痛,流黄水(称为中耳炎),无不适。脉细略数,舌苔白。上面加了四剂。月亮12:最近没发烧,一般情况不错。关友博临床经验选)【点评】内伤发热是指脏腑气血亏虚或失调而引起的发热。虚热是阴阳气血两虚所致;实热是气滞、血瘀、食积所致。这组疾病
所有病例均为持续高热,与下段“低热”一起,均属于内伤发热范畴。
例1:午后发热,脉涩,舌暗,胁痛不止,无表热证,无里热证。证候为血瘀发热。活血化瘀时,可用血府逐瘀汤,疗效显著。
案例二:阴阳两虚,中气不足,立即用温补清热法治疗。
例3发热三个多月。因其夜热早寒,咽干,舌红,脉数,证属阴虚发热。故青蒿甲鱼汤、清骨散加减,清阴散热。因为是深秋,又有恶寒发热多汗,所以合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全方还是以解肌、祛邪、养阴、清热为主。后加常山、蛟龙、蝉蜕,化痰导滞,行气,内外调和。
(低烧)
例1黄xX,女,39岁。初诊日期:1976 11.6。今年五一假期过后,我感冒生病了,高烧38度以上。之后退烧了,但是一直没有退,半年来每天都在低。
(37.2℃ ~ 37.3℃),口干鼻塞,口干怕冷,后半夜热不安,面红,头上出汗,手脚无汗,周身无汗,口渴多饮,咳嗽痰多,便秘,脉细数,舌色正确,苔居中黄,舌边有毛囊。辨证:寒邪失于汗液,寒滞化为热,邪在气中缠绵。外感病不是骨蒸潮热。治疗。表里双解,仿防风散法。处方:柴胡4.5克,黄芩9克,知母9克,石膏12克,角山栀子9克,炒豆豉9克,甘草4.5克,鱼腥草30克,赤芍9克,枳壳9克,大黄9克,姜半夏12克,剂A . 58 A 11月1日
(M型诊断):服药后感觉出汗,大便通畅,不再怕冷,口干减少,痰减少,鼻子还干,右颈感觉肿。祛邪仍用原法,处方如下:柴胡4.5g,葛根9g,黄芩9g,角山栀子9g,炒豆豉9g,赤芍9g,枳壳9g,姜半夏9g,鱼腥草30g,杏仁9g,夏枯草9g,甘草3g,65438+10月14。
(三诊):外邪已解,低烧已止。.....随访患者不再低烧,逐渐恢复健康,上班。
(金寿山主治,吴杰等整理:高热低烧,新中医))227,1979)
例=郭xx,女,40岁。首次诊断日期:1973年6月17日。近三年来,患者午后低烧,常达37.7℃ ~ 37.8℃。每天晚上,他双腿麻木,精神萎靡。经检查,原因不明,长期治疗无效。脉细而略数,左侧略弦,舌略红无苔。辨证:阴虚肝旺。治法:养阴调肝。处方: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柴胡9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肉桂6克6月26日随访:低烧已降至37℃,要求我前面服用10多剂巩固疗效。岳美忠医案》)
例3龚撒X,男,58岁。初诊日期:1965 3月5日。两年多低烧,手脚发热,下午很热,体温高,经常自汗-59-出,头晕,全身酸困,咳嗽,排便正常,脉迟,舌淡,苔薄白。辨证;气液不足。治疗:益气养阴。方子:面粉小麦12g,炙甘草6g,大枣(切)5g,黄芪12g,北五味(打)3g,天冬9g,地骨皮6g,3月9日。
(二次诊断):服药后低热消退,出汗减少,头晕咳嗽也减少,但夜间手脚仍发热,排便正常,脉搏、舌象正常,停药观察。三月12
(第三次诊断):停药两天出现低烧,宗元方又服了5剂。3月20日
(四诊):服药后偶尔低烧。最近几天胃不好,有时候半夜腹痛,大便稀。饭后气短,肠鸣微弱,脉沉细,舌无苔,属脾气虚弱。治疗要益气疏肝。处方:党参炒白术6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陈皮2.4克木瓜3克炒小麦9克五味子(打)3克大枣(切)3枚4月2日。
(5诊断):低烧已退,食欲好转。原方已服5剂,症状皆平。(蒲福洲从医经历)
据低热,是常见的证候之一,可见多种疾病。UI很难通过检查确诊,所以西医常贴上“低热待查”的标签中医认为,部分患者是外感邪热失于发汗,产生余热纠缠所致。外感发热,如果邪在肌表,一出汗就能解决。联系法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茎的辨证是否准确,方药是否得当。发烧的话要用清热解毒的药剂,不符合病机,会导致误治。
例1,金认为“发汗发热,非一般止汗药所能治,须用柴胡、葛根舒筋透表,尚可发汗”。这个例子说明鼻子干燥堵塞,口干打结,说明热的比较严重。外感寒邪失于发汗,化热为内热,用清热祛邪之法治疗,表里兼施。服药后,汗液会放松,大便会通,表里会缓解,热郁会消退。
第二证属阴虚肝旺,以养阴调肝为主,巧用肉桂使火归本,可消退久病虚寒低热。蒲认为,低烧的原因很多。外感发热治疗不当,食欲不振,或体质不足,常导致低热其他如中气不足、肝脾不和、阴虚、气虚、血虚等均可引起内伤低烧。在治疗方面,他认为苦寒药不宜多用。苦寒用多了,不仅伤脾胃,还容易把燥变成阴。内伤低烧,脾胃虚弱,剂量要轻。再服一剂总比服一剂重的好。否则容易伤气,加重症状。
案例三:气阴两虚。甘麦大枣汤加黄芪的方子,也是温补清热之法;另加生津增液之品,益气养阴,清热。这是一个严格的处方和适当的药物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