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谣言总是跑得比真相快?

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谣言,尤其是关于食品健康的谣言感到恐慌?原来除了科学知识的无知,还有文化影响、认同等因素。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王锴与大家分享了科学谣言及其社会传播的故事。

王锴的演讲视频:

以下为王锴演讲实录:

你好,我是社会科学研究员。我关注的是谣言在社会传播过程中是如何产生的。

去年这个时候,《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谣言比真实消息传播得更快、更广、更深。

这其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如果要给一个简单粗暴的解释,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谣言在很多时候更容易和人性的一些弱点结合在一起。

今天,我不需要数据,但我会给大家讲三个我亲身经历的与科学谣言相关的故事。

第一个是:我读博士期间,看到一条新闻,叫做“荷兰科学家提出一个令人恐惧的假设,太阳将在六年后爆炸?”》在今天,这种新闻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屑一顾。毕竟这么大的事,社交媒体上肯定有一大批科学家来反驳吧?但是在2003年,我们没有社交媒体。

这条新闻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有鼻子有眼:它有科学家,也有不同来源的科学家;甚至是我们媒体人常说的?多种来源?,可以互相印证;还有一张特别的图叫。俄罗斯科学家正在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活动?看起来很靠谱。《环球时报》在科学版上发表了这篇文章。

我很担心要写博士论文。看到新闻后,我既感到恐慌,又有点欣慰?也许我不用写了。当然,后来我也是本着一个传播学学生的求实精神追查消息来源:我改了一些英文关键词搜索,给一个在美国学天文学的朋友发了一封邮件。

原来是捏造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小报,特别擅长捏造?科学假新闻?。其实美国很多媒体都知道这个小报,只是《环球时报》不知道,所以转到了科学版。我后来看了雅虎,雅虎把它转到了娱乐页面。

这个消息听起来可能很荒谬。但是问题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注意到,科学谣言,伪科学,还是科学假新闻?我在这里不仔细区分这三个概念?虽然略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盗用科学修辞,冒充科学权威。

所以我认为,如果人们只接受零碎的科学知识,只接受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权威,那么很多时候,伪科学也可以窃取科学的修辞来塑造这种权威。

上图是高仿版科学报告的文字,用了一系列?超新星?等一下。看起来很科学的话。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黑洞的图片。其实几年前就有一个关于黑洞的假新闻。其实也不能说是假新闻,只是一个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震撼的充满戏剧性的谣言。

事实上,最早的消息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一则通知。一开始它没说发现了什么,只说要放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还是?让科学家惊讶的消息?。消息在社交媒体和大众媒体之间传播后,逐渐演变成我们看到的版本,叫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会发布震惊全人类的消息吗?。

事实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这个消息是什么?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一个用人类的眼睛成长了31年的黑洞。而且这个黑洞离人类和地球很近,只有5000万光年。

大家不会觉得这个消息有什么神奇的。所以也涉及到科学家和普通人对科学发现的评价持有不同的标准。我们普通人更关注的,其实是科学发现中的新颖和人性化的研究;甚至是引起恐惧的负面部分。

那么,这个消息之所以被传播?足以震惊全人类的消息?从做新闻制作的人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它什么都有才成为爆炸性新闻的吗?新闻价值?要素:如负面性、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显著相关、新颖性等。

媒体人经常用一些经验性的话来概括非常有传播效果的新闻。经常会有这样的话,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我们报道飞机坠毁,却不报道没坠毁的飞机?,还有呢?坏消息就是好消息?。

那么,在社交过程中,真的吗?其实并不是人们传播信息的唯一标准。甚至在我看来,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人们不仅仅是因为?真的吗?传播某物。但是呢?新闻价值?其实不仅仅是新闻行业的商业标准?很多时候,也是普通大众在信息交流中的人性标准。

接下来可以做个小测验:你认识这三位科学家中的哪些人?

先说中间的。每个人都可能知道斯蒂芬·威廉·霍金,因为他是如此的有特色。你知道左边的那个吗?约翰·纳西,只有少数人会知道。如果我提到电影《美丽心灵》,可能很多人都能回忆起来:在博弈论里?纳什均衡?的倡议者,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最右边的这个,不知道可能认识哪些朋友。这是爱德华吗?物理学家兼数学家爱德华·威滕是数学家吗?菲尔兹奖?的获胜者。

我查了一些资料,他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以H因子来评价学者科学成就的影响力,他是当今物理学家中最高的),也被称为当代?弦理论?的领导者。

有一年,他们来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然而,霍金和偶尔的纳什才是媒体上能看到和经常提到的最重要的人。有多少媒体会提到爱德华?威滕

为什么?他不重要吗?

不,他同样重要。

有什么问题?他太正常了。他没有任何人性的东西可以被媒体抓去当吸引眼球的东西。当然,我不是说媒体不要在这里传播纳什或者霍金,而是说媒体有关系。科学同构?评判科学的标准往往不一样。这种标准的差异会导致科学发现和成果在社会传播过程中被误解。

第三个传闻是我参与的一个转基因科学相关的研究项目。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关于转基因的新闻?或者不能谈新闻,转基因的信息。其造谣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说,?西方一些国家制造转基因食品,这让中国人?灭国灭种?武器?这个传闻颇具代表性。还有一类是从保健的角度。转基因食品是反自然的技术?。甚至会结合社会阶层的分化。转基因食品是用来喂穷人的,而富人不会吃转基因食品?。

所以社会上生产转基因食品?复杂的话语呈现?是一个让我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复杂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谣言?我觉得跟文化有很大关系。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食物是给我们提供营养的东西;但对于人类学家来说,食物也是一种文化体系: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记忆、社会交往和许多其他东西。

前两年《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火爆,还不是因为人家觉得好吃?那我们还不如自己吃顿饭。但它承载了很多记忆和情感。所以,有些人甚至夸大其词?人吃什么就是什么?、?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从更深层次来看,食物与?自我认同?相关。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转基因食品的谣言中,我们会把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区别和其他很多对立面联系在一起。包括中国和西方,穷人和富人,反自然和自然,合理和不合理?形成新的更复杂的反转基因话语。

转基因食品的谣言还是一种饮食吗?日常文化?而各种关于转基因的科学说法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书面文化?来呈现。显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书面文化并不比日常文化更有影响力。

太肤浅了,不知道纸上谈兵,但问题是,我们不也是那样吗?做吧。是的。我们看到的和大多数人接受的更多的是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