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道教作品在泉州
五代人。谭乔写的《舒华》有六卷,分别是《道化》、《书化》、《德化》、《仁化》、《教化》、《节俭》。他的道家学说多源于黄老,其间儒家思想杂糅,部分章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比如《舒华·舒华》里说:荡妇变成女人,施暴者变成老虎,心的改变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开心的人有自己的形式,快乐的人有自己的形式,愤怒的人有自己的形式,担忧的人有自己的形式,他们也在改变自己的方式。小人有见识,六尺身可以是龙蛇,可以是石头,可以是植物。大话!所谓最不道德的人是女人这句话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但《心变》的一篇文章讲了一个简单的辩证法,心变了,人也就变了。即使有六尺之躯,只要心脏坏了,其价值还不如草木。
宋朝。有吕惠卿的《道德经》四卷、《庄子注》10卷、钟太乙宫碑文等。《道德经真经》共四卷,收录于道教经典集——道教集。这本书说的主要是宋神宗要做一个具有高真品质的老师,以奇书的形式为职业,让皇帝与世人在华胥中相遇神仙。也就是说,皇帝是按照《道德经》来治国的,所以普通人也可以像孤蛇山上的神仙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
曾尧的道教名著《道术》共有42卷。道家哲学,如太极、李侃、黄婷、尹福、左忘、水火、劝导、妙用、堕胎、返本等。,都是专题文章,和各个学派的理论并列。书中收录的道教丹,均引用原著,并注有真名,是研究道教修炼方法的重要著作。比如《坐忘》(卷二)里说,心为万主,神为帅。静产生智慧,动产生昏沉。学道之初,是收心出家。入虚无则聚。这里所说的所谓收心,就是内功的基本功。所谓虚者,即闻其不闻,视其如不见。善恶名声不在心,名为虚。有罪则心安,平安则来。这就是道家和道术所提倡的修炼秘方的理论。
此外,《道术》还汇集了宋徽宗等历代帝王和儒生的养生经验,提出了导修、存形、不偷懒、长生不老的理论。这些练习既有辩证的成分,也有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因此,《道术》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科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道术》一书被收入道教典籍《道藏》。到了清代,还被收入道藏。曾尧的道教著作有《游子》、《神仙传》两卷。
此外,宋代泉州人的道教著述还包括刘元刚撰写的《云峰药镜序》。刘基《老子通论》,2卷。陈全写了《道德经》笔记。黄之的《华南真镜街》等等。
明代,根据民国《福建通志》、乾隆《泉州府志》、泉州方志编委会编纂的《泉州人著作目录》、泉州市道教文化研究会出版的《道教文化研究通讯》等资料,泉州人的道教代表作有:王丹《道德经注》、《黄庭经注》、《赵注》。李贽著有《老子解》二卷、《庄子·内训》二卷、《义印》二卷,陈永斌著有《五真篇注》、《莞贵人大支》、《大道指南》、《道德经录》、《老子解》四卷、《庄子解》四卷。写了1卷《音复》, 2卷《道德》,黄乔东写了《老子解》,魏写了1卷《南注》,3卷《儒道释》,吴再蛟写了《音复经》,戴良策写了《老》。
明代中后期,泉州人李贽(1527-1602)撰写了《易隐》,后被收入《道藏》一部道德典籍。晚年,李贽花了七年时间研究《周易》。据李贽的学生王的《致卓悟大师书》,李贽读《周易》一千遍,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李贽写《周易》的目的是不满历代注释《周易》的书籍。他认为大多依附于思辨,使《易经》损失很大,所以想从《易经》中解释《周易》经典的本义。李贽认为孔子后来的《易经》研究与《易经》主旨大相径庭,于是佯称孔子所居之地为其所居之地,承担起整理《易经》义理的重任。后来,李贽到河南商县黄白山继续研究《易经》,修订《易经》,直到他的朋友马保护他到河北通州,但仍继续修订《易经》。直到他被捕入狱,《九义》手稿才得以释放。所以这是他最后的学术著作。
到了清代,由于上层道教的衰落和当地世俗化民间道教的盛行,泉州人研究道教的著作并不多。有旧《阴府经解》两卷,王《归纳语录》两卷,黄之美《灵药指南》,李广弟《阴府两卷,神通器、定符章句》,蔡琦《道德篇》,黄玉《修真要言》,李日升。
现代。民国以来,泉州道教受到新文化运动和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削弱,道教著作更少。只有周子秀的《人生贵志评注》(手稿)、《朱桢语录》(手稿)和吕祖贤的《民国经典》(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