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皇帝的故事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每个人每天需要6 ~ 10g的盐来维持人体心脏的正常活动,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和体内酸碱平衡。同时,盐是咸味的载体,也是使用最多的调味品,因此被称为“万种风味之祖”。放盐不仅能增加菜肴的味道,还能促进胃消化液的分泌和食欲。

我国食盐资源丰富,产盐地区遍布全国,产量大,既能充分满足国内人民生活需要,又能组织出口。中国生产的盐主要有海盐、井盐、池盐和矿盐。

盐按加工程度不同可分为原盐(粗盐)、洗盐和精盐。原盐是由海水和盐井水直接制成的盐晶体。除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钙、硫酸钠等杂质和一定量的水,故味苦。洗盐是用原盐(主要是海盐)和饱和卤水洗出来的产品;将原盐溶解,制成饱和溶液,除去杂质,然后蒸发,使配制好的盐重新制成。复盐杂质少,质量较高,颗粒粉状,颜色洁白,多用于餐饮行业烹饪。另外还有人工加碘盐,在一些缺碘的地方用于饮食。

古籍中的盐史:炎黄皇帝为盐而战。

中国古代把天然的盐叫做“卤”,把人工加工的盐叫做“盐”。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盐是在洪水时代,就像动物舔岩盐和盐水一样,是出于生理本能。中国流传下来的“白鹿饮泉”、“牛肉舐地产盐”、“猴子舐地”、“舐羊舐土”等古代记载,以及北美弗吉尼亚州康纳瓦盐地的存在,都说明了这一点。炎黄皇帝为盐而战。

中国发现和利用的第一种天然盐是池盐。它的原产地是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的西北地区。山西运城最著名的盐池(即界池和河东盐池)历史悠久。《史记》中记载,黄帝在汉泉与炎帝作战,败于涿鹿,后“成涿鹿之城”。据专家考证,“汉泉发源于山西谢贤县盐池,有蚩尤城、蚩尤村、涿泽一涿鹿”。而“炎黄血战,其实是盐惹的祸。”

另一种天然盐是岩盐,因为产于“燕山”,所以叫岩盐。产地在甘肃环县南渠子、甘肃全石附近。所谓“盐山”,其实就是指大颗粒的矿盐。除主要化学成分NaCIQH外,其所含微量元素也因地质、地层不同而不同,产生红、紫、青、黑、白等不同颜色。盐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食用。在周人看来,“盐形”是用来待客的。他还说:“王的饮食是羞耻的,对盐也是如此,对后世也是如此。”这里所说的“定型盐”是指白色的岩盐,因为体积大,可以“雕刻”。“盐盐”是最好的一种岩盐,味道咸鲜可口,像水精、虎珠,又叫“王盐”。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关于盐神的传说。四川盐源县纳西族崇拜少女“盐神”的形象。据说她在放羊的时候发现了咸水,后来在这里挖了一口盐井。古巴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讲述了日君酋长与盐神作战,最终定居在“鱼盐之乡”的故事。这说明少数民族特别重视天然盐的占有。古代盐的消费

在古代中国,盐被用作调味品。“尚书?6?1《说命》中有一段记载:“辛辛苦苦做汤,却只有盐和梅”,说明商代的人已经知道用盐作为调料来配制美味的汤。再联系尚书?6?1龚宇记载青州“失贡盐”,即在商代之前的夏朝,就有盐“贡”给奴隶主国。这种盐是用来调味的,极其珍贵。这是作为贡品上交的。因此,中国最早的食用盐记录可以追溯到至夏王朝。到了周朝,人们已经把咸味作为“五味”(酸、苦、辛、咸、甜)之一,用来治病了。”李周?6?1《天官载》中有“盐养脉”的记载,是周代对盐的医疗作用的新认识。战国末期,秦相品不韦一批学者编撰的《吕氏春秋》一书,提出“事物相混,必有苦、甜、咸,多少更少,皆从自身出发”,“咸而不减”,更具体地谈到了调节咸味的方法。此后,人们越来越重视盐的调味功能。汉代王莽称盐为“饮食烹饪之将军”,凸显了盐在饮食烹饪中的地位。

人类第一次开始吃盐是什么时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历史记载或考古资料来确切地解释它。但是,可以想象,和火的使用一样,盐的发现和消费也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期。远古的祖先在“食动植物,饮其血,似其发”的年代,不知道什么是咸味,什么是盐。后人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汤不至”,以示对古代礼仪的遵从。《史记》中的司马迁?6?这个古老的仪式在1乐书也有记载:“大食之礼,尚玄酒腥鱼,大汤不谐,有幸存者。”古籍中的这些记载,可以看作是古代先民不认识盐或盐的证据。因此可以推断,古代先民确实经历了很长一段对食用盐一无所知的历史时期。

人类的饮食文化是从品尝一切开始的。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所有东西中,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都是通过人自身的味觉积累而获得饮食经验的。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我不认为这是古人毫无根据的捏造。正是远古先民无数次的大胆品尝,为人类饮食文化的进步搭建了阶梯。经过无数次的大胆品尝,远古先民为人类饮食文化的进步搭建了阶梯。远古先民无数次随机品尝海水、咸湖水、盐岩、盐渍土,品尝美味的咸味,在食物中添加天然存在的盐。他们发现有些食物比原来的味道更咸更香。经过尝试,他们逐渐用盐作为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大自然的馈赠而获得的天然存在的盐,开始从海水、盐湖水、盐岩、盐土中摸索。地球上最大的盐储备是海水。中国最早的产盐记录是关于海盐生产的。据古代记载,炎帝(神农)时的军阀苏莎首创用海水煮海盐,称为“苏莎作食用盐”。历史上苏莎是否真的存在还不确定。事实上,苏莎不可能用海水制盐,但生活在海边的古老祖先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海盐制作工艺。目前没有更新的考古发现和古籍可以证明。“苏莎食用盐”可视为中国海盐工业的开端,苏莎是中国海盐的奠基人。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盐的成因早有探索,并有先入之见。他们认为盐的形成与水汽有很大关系:“水是潮湿的,潮湿是咸的。”。这是长期观察湖盐形成的结论。湖盐又称“池盐”,是内陆盐湖(池),由于气候干燥的影响,可以自然生成结晶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古老的河东盐池(又名解池,今郓城县南、中条山北麓)通过风吹日晒蒸发自然产盐,史称“谢衍”、“鲁盐”或“河东盐”。《山海经》中能找到最早的“歇池”记载?6?1北山经,其中有“南三百里,说京山,南望盐贩之泽”的句子。据阿津学者郭璞说,盐贩就是“盐池”。目前,我国青海省的察尔汗盐湖和茶卡盐湖富含这种池盐,其中察尔汗盐湖面积65438±0.6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池盐具有自然结晶的特点,金人《洛都赋》说:“河东盐池清净清新,不劳而获自然。”也就是说,池盐不用煮沸就可以自然制成。“斜池”位于黄河流域,可想而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很早就接触到了这种天然的池盐。

有一点是肯定的:海盐是在天然盐被发现并食用后才被烹煮的。因为烹盐是一种先进的制作工艺,需要有一定的炊具,比如汉代烹盐用的“狱盆”。用什么材料做这样的器皿,怎么煮等等,都是不知道的。但有一点可以总结:自然发生的天然海盐、池盐、岩盐、盐泉、土盐的发现和消费,是人类食用盐的开始。这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应该都是一样的。四川云南,这里的盐煮历史悠久。

井盐出现较晚,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今四川省)。秦年间,李冰驻扎在蜀郡。他一边治水,一边勘测地下卤水分布,开始挖盐井。史书:李冰“知广都盐井所有水脉,通广都盐井所有塘,故蜀满养生。”这是中国古代开凿盐井的最早记录。

岩盐系由开采的盐矿提炼而成,多集中在西北、西南山区,如新疆、西茂、云南等地。岩盐的生产始于哪一代,没有历史记载。岩盐的生产方法,据“水镜注?6? "1河水》载:“任艳县(今四川云阳县)门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之为盐。石头大了就涨,石头小了就像拳头,大了就把水耗成盐。“可以看出,岩盐是熬制而成的。

土盐,即“碱盐”,产于盐碱地,味苦,质量差,处于盐家族的底层,仅作为食用盐的替代品。也不可能测试土壤盐分的产生是何时开始的。其制作方法以《后汉书》为蓝本?6?1《西南传》云:“文山有咸土,熟为盐,麋、羊、牛、马皆肥。”可见,土盐也是通过熬煮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