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潇霍去病,第一代战神,17岁遭雷击,22岁活在职业岗位。
“状元侯”——这是汉武帝为霍去病量身定做的职位。“冠军”就是“全军胜利”的意思。
长期以来,状元仅指霍去病。南朝诗人吴昀在《边城将军年》中写道:“你该开始筹钱投霍状元了。”
霍去病活该。他不是冠军。是谁呀?他被授予“冠军侯”称号的记录是他第一次与匈奴作战。
此役开始前,他是随叔父卫青在大漠南攻匈奴的小步兵,卫青给他800勇士。战场广阔,汉兵生疏。那时候没有导航,没有手机什么的。战斗开始时,部队散开了。
霍去病身边有八百勇士,遇到敌人不会太吃亏。但霍去病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他要求部队轻装出发,一口气把大部队甩出数百里,积极寻找敌人。他们就像饥饿的老虎,以惊人的速度掠过沙漠、草原、不毛之地,寻找敌人。
要知道,八百人深入匈奴领地。这是军事上的大忌,但在霍去病的指挥下,变成了闪电战。
那是对双方判断力、战斗力、意志力、想象力的综合考验,霍去病赢了。他发现了匈奴的一个营地,他负责一个黑暗的营地和密集的人群。杀戮过后,敌人一片混乱,有的抵抗,有的溃散。
据史书记载是“先夺过度”,意思是敌人损失大于自己。其实结果是:2028人遇难。并杀了对方的一些大佬,包括匈奴单于手下的郭襄级官员和爷爷奶奶的亲戚,还活捉了单于的叔叔。这绝对是一场惊人的胜利。
不是每个人都能赢。在这场战斗中,有些人一无所获,有些人则被打败。汉武帝以战功来形容英雄,赏罚分明。卫青这次没得奖,霍去病却得了状元的称号。
这一年,霍去病17岁。今天,这是一个正在和痘痘做斗争的小男孩。
接下来,霍去病继续领兵抗击匈奴,取得了更加惊人的胜利,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漠北之战。
这一年,霍去病22岁,率领5万骑兵,北上行军2000余里,与匈奴左部交战,歼灭敌军7.04万人,活捉了屯头王、王罕等3名匈奴人和83名将军、一家之主郭襄、一个都尉,追到许山,举行了祭天仪式。这是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匈奴虽远,漠南无王庭”。
说霍去病是战神,不是恭维。霍去病作战勇猛果断,擅长闪电战、长途奔袭、以军会战、长城外迂回作战。匈奴人六战未尝败绩。
他的特点是以雷霆万钧之势进入匈奴生活,注重杀死敌方首领和有生力量,也重视任用匈奴出身的士兵。于是其他将领不是丢了就是断粮了,但是霍去病的部队能够满足敌人活跃地区的军事需要,准确地俘获战机,这就是晴天霹雳。
漠北之战也是汉朝对匈奴进攻时间最长的一次。南宋辛弃疾的词里说“元嘉无心,封狼于胥位,胜之惊慌”,就是用的这个典故。封狼宅是中国古代军人的最高荣誉。可惜“元嘉”不是壮士,世上也没有霍去病。
霍去病“关狼居”九年后,汉武帝登泰山祭天。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仪式,也只有在改朝换代,国家易手,或者经过长时间的混乱,天下太平,天地可禅,甘的丰功伟绩才能报天地,同时才能接受天命治理天下。
汉武帝的历史,身着黄衣,在庄严的音乐中鞠躬。汉武帝为了纪念这个禅礼,还把年号改为元丰。
他跪拜行礼的时候,一定想到了霍去病。他为打败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霍去病怎么会有他?这时霍去病已经去世七年了,汉武帝特意把霍去病的儿子霍山带到泰山。
霍去病的历史贡献其实被低估了。
他的叔叔卫青也是一个没出过国的将军。上战场之前,霍去病已经领兵收复了“河南地”,把汉朝的边界线恢复到阴山山脉。这是秦朝鼎盛时期的北方边境。
秦始皇是个牛人很多的硬汉,但对于匈奴人来说,大多数时候只能采取守势。他命令蒙恬带领30万秦军北上攻打匈奴。河套被封锁后,他开始修建长城。
蒙恬是秦朝的“基建狂”。从榆中沿黄河到阴山,筑起一道城墙,连接秦、赵、燕五千多里,在北方形成一道长长的防线。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在民间传说中,孟姜女的老师万喜良死于修建长城的过程中。蒙恬镇守北方十几年,匈奴吓得不敢再干了。
但秦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匈奴伺机南下,夺取大量地盘。历史地理学家葛·熊健在他的名著《统一与分裂》中写道:
“匈奴向西占领了黄河以西的地区,然后赶走了河西走廊的原岳家,威胁乌孙,迫使西域大部分国家服从其统治。向东吞并了东湖各民族,控制了今天的大兴安岭两侧。他收复了南方的“河南地”,一度推到今天的陕西、山西北部。"
从地图上看,匈奴已经严重威胁到汉朝的安全。于是刚刚攻下天下的刘邦率领三十万人进攻。结果在今天的晋西北,被匈奴军队围困了七天七夜。
汉朝对此大惊失色,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将皇室女性作为公主嫁给可汗,但匈奴人并不满意,不断骚扰、焚烧和掠夺。
汉朝持续了70年。直到汉武帝最后一根稻草,卫青和霍去病都是他的两个铁腕。首先,他们打自己的脸,跌跌撞撞地回来。之后他们出拳更狠,雷霆万钧。
漠北之战后,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开辟西域之路奠定了基础。匈奴为此哀叹:“祁连山之失,使我六畜不甜;我失去了我的山,使我的已婚妻子无色。"
如果能用快进键看一下265,438+000多年前的亚洲历史,可以看到一幅壮丽的景象:在亚洲腹地,匈奴如洪水般退去,大地如洪水般起死回生,百花齐放,汩汩作响,商旅开始来来往往,驼铃开始起起落落。
“不断进贡不仅是经济负担,也是政治软肋。于是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争端。
先攻占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富庶的西域,再经过近十年的战争,把游牧民族赶回原籍。
河西走廊向西通往帕米尔高原,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国打开了跨洲交流渠道的大门,“丝绸之路”由此诞生。"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佛朗哥·潘在他的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历史》中写道。
是的,当我们今天谈论丝绸之路时,我们总是会想到张骞,但我们不能忘记霍曲彬。
当时的张骞,因为出使西域,被封为博亲王,交了赎金,免了爵位,成了。公孙敖因为迷路,见不到霍去病。结果和张骞一样,被判死刑,交了赎金,为民封爵。
就连最了解地形的张骞也迷了路。不得不佩服霍去病的精准定位。
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多年,名兵辈出,屡战屡胜。然而匈奴别无选择,只能西进。
公元160年左右,匈奴人来到中亚的西亚勒谷,一个在古代被称为“舒适区”的国家,随后离开,从史书记载中消失。直到公元260年左右,他们才出现在亚洲的另一端,顿河以东的阿兰。
他们在这里重拾荣耀,开始了他们的欧洲之旅。“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一个不知道自己在地球上什么地方的人,突然像山上的暴风雪一样来了”,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徙,改变了欧洲的历史命运。野蛮人被更残暴的匈奴人赶走,罗马帝国被撕成碎片。
写道:
“在某种程度上,匈奴促成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他们把丛林中的德国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和他们一起终结了废墟般的罗马时代。帝国的消失带来了西欧多元政治结构的开始,由各个封建国家组成。”
这就是历史的“蝴蝶效应”。
公元476年,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罗慕洛被废黜。如果他能穿越,会不会哀怨地向霍去病抱怨“六百年前你为什么把匈奴打得那么惨?”
伟大的民族,大多是在与强敌的生死搏斗中诞生或崛起的。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汉人”一词就是从这个朝代建立的。也是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汉人”、“汉人”、“中国人”、“汉字”一直延续至今,有着无尽的自信和自豪。
今天回顾历史,可以说中匈战争影响了汉人的集体性格和气质,汉人的集体性格和气质帮助汉人取得了对匈奴的辉煌胜利。
光荣来自艰辛。要知道,这可是历史上少有的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压倒性胜利,而且是在游牧民族最熟悉的草原上,用游牧民族最擅长的骑兵战法,攻下长城,打败游牧民族。
匈奴是骑马民族,骑兵极为勇猛。西汉初年,晁错曾说:匈奴再强,也不是汉人的对手。而霍去病却华丽的与骑兵作战,最终打败了匈奴,并且打败、碾压、制服了匈奴。说起“霍去病将军,骠骑将军”,匈奴人也是深信不疑。
在卫青和霍去病之前,匈奴还是一个很可怕的势力,势力东至辽河,西至青翠的群山,南至长城,北至贝加尔湖。是欧亚大陆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草原游牧帝国。汉朝始于霍去病和卫青,通过对匈奴的多次打击,磨练出坚不可摧的民族性格。
汉人的性格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血性。
70多年的匈奴屈辱,再加上百年的中匈战争,磨炼出了汉人的血性,这是他们活得有尊严的基础。他们主管军事,每年入秋后都要进行训练、比赛、考核。
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普通百姓都热爱武术。霍去病自然是个武学专家,骑射俱佳。就连住在深宫的汉武帝也有一身好功夫。据史料记载,他“擅打熊”,能“持熊锤”。
贾府和窦宪在东汉时期被称为“状元”。不言而喻,在北方消灭匈奴主力,并留下“冉彦施乐”典故的窦宪之,权力之大,不言而喻。
另一个贾府,出身秀才,胆识过人,身先士卒,在东汉中兴英雄中以勇猛著称。在民谣中,贾府甚至留下了“大闹”的传奇。在一次战斗中,他被强敌拉出了肠子。在deusex之后,他发现他的小朋友不见了,于是杀了他,大吵了一架,救出了他的小朋友。虽然是言情,但也能看出它的威力。
汉朝的人勇猛血性,不战而死。他们以在战场上为国效力、杀敌为荣。在远离家乡的边塞,他们用鲜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男人战斗故事。
比如霍去病的姑姑是皇后,他可以在富庶的国家过着年轻的生活,却选择在险要的前线建功立业。用富博·马援将军的话来说,“一个人应该死在旷野,葬在穿靴子死去的地方。”这是汉人的主流价值观。
马援本人就是这样。他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为刘秀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统一天下后,马援虽然年事已高,但仍自告奋勇,东求援,西破羌人,踮起脚尖。后来在讨伐无锡人的过程中得了重病,不幸去世,践行了“被马打死”的精神。
今天看汉朝的故事,常常觉得这么多。
汉朝两四百年来,人们天性原始,精神旺盛,重视荣誉,血性旺盛,以英雄为荣,爱国,所以民族有一种超强的向心力,导致战斗力很强。
这种气度,就像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一点也不花哨,与琐碎和艳俗无关,但它的血和力,虽然冻结、沉寂了千百年,仍能感受到喷薄而出。
霍去病和卫青,但后人更喜欢霍去病。
这是人们对悲剧主人公的感情和同情。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猝死。他才立下大功一年多。他给了国家的敌人致命的一击,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然后渐行渐远,没有给自己留下个人的时间。
霍去病死时只有23岁。这是怎样的悲剧?
像一块无瑕的玉,刚雕完就摔得粉碎;就像一场慷慨激昂的大戏,一开始就戛然而止;就像冬天刚刚过去,春天热情洋溢,时间却突然停止。一切都是绚烂而美丽的,像名画一样被撕掉,只留下死亡的底色。
汉武帝很难过。在霍去病的葬礼上,他召集真正的军队,沿着长安城向茂陵东的霍去病墓进发。他还下令把霍去病的墓修成祁连山的形状,显示了他征服匈奴的卓越功绩。
历史上没有霍去病死亡的记载。一代战神为什么会在最美好的人生伊始突然死去,这是一个永恒的谜。
或许,从他的名字“曲冰”就能看出,他从小身体就不好,他妈妈希望他健康成长,没有痛苦。也许他也感受到了生活的不可预测性,所以他能抓住自己所有的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把自己的活力发挥到极致。所以他能够在战场上集中精力杀敌,留下了千古名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历史书上没有。
霍去病战功卓著,精通政治,没有当过党员,也没有养过秀才。
他的性格也很好。他是私生子。他从小就没见过亲生父亲霍仲如。当他名扬天下的时候,你路过他的家乡,可以邀请霍仲如见一面。
整天不尽父亲本分的霍仲如,羞得答不上来。他跪倒在地,磕头说道:“我必须信任将军。这个人也很棒。”霍仲儒买了房子做奴婢。教主回来,带着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去长安修炼。这个后来成为傅的霍光,成为西汉末年颇有影响的重量级人物。
当他有冲动的时候。“飞将军”李广在一次远征中迷路,被卫青训斥,忍辱自杀。
他的儿子李赣非常生气,认为是卫青杀了他的父亲,所以他用箭射死了卫青。卫青很有教养,很冷静,可能对李广志的死感到内疚。总之他没有追究此事,想隐瞒。
但是当霍去病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他在一次打猎中用箭射死了李赣。汉武帝没有惩罚霍去病,说李赣是被鹿咬死的。
这虽然是梁武帝对霍去病的保护,但也是当时社会风气的结果:对复仇的宽容和肯定。
当时有个女人叫赵娥,父亲被仇人杀死,三个兄弟相继死去。这个弱女子,在等了十几年后,找到机会杀了仇人,然后表白了自己。县长居然“想和她一起死”,我就不当官了。我们一起跑吧。那是一个爱重于天的时代。
霍去病是一个热情、正直、有血性的年轻人。虽然他23岁就猝死了,但他没有经历过壮年的渴望,中年的油腻,老年的悲泣。他没有时间谈论养生,追求宁静的岁月,研究厚黑学,或者体验政治的复杂和严酷。作为一个年轻的英雄,他留在了历史的后面。
他的名字总是与青春、热血和中华民族的青春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