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简介

赵陵

1.陕西昭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市西北40公里的礼泉县夏衍乡九山上。李世民(597 ~ 649)唐太宗之墓。墓地占地2万公顷,周长60公里。它是中国最大的皇家陵园,陪葬墓数量最多,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皇家陵寝。墓葬180余座,主要有戊己、程、、温彦博、段、高士廉、方、孔、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魏贵妃等墓,以及少数民族将领等15人墓。

昭陵在九座险峰的基础上修建陵墓,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据说贞观十年,文德皇后死的时候,告诉唐太宗要节俭薄,“因山请葬,不必立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的原因,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下葬后,唐太宗题写的石碑上说:“君以天下为家,物何以在陵?它们是他自己的。今因九丈山为陵,无宝、马、器,只有民用工具,易盗心而存之。”更恰当地说,因为山是坟墓,所以你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节俭,不如说是为了“偷你的心”;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说:“从古至今,...没有不会被挖的坟墓。”所以初唐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利用山的雄伟形势,防止被盗。

昭陵工程由唐代著名工艺美术家严立德、严精心设计。它的平面布局不同于秦汉以来由西向东的座,也不是南北朝的“隐葬”制度,而是按照唐代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长安由宫城、皇城、外廓城组成。宫城位于城市的北部中心,是天皇居住的地方。皇城位于宫城的南部,宫城是关白的一个衙门(即政治机构)。外轮廓城从东、南、北三面守卫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位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堪比皇宫。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它被建成一个围绕山顶的方形城镇。城市周围有四堵墙,每边有一扇门。据历史记载,昭陵的弓玄宫就建在山腰的南麓。刚建的时候,就搭起了栈道。栈道有400米长,也就是230步。文德皇后先葬在玄宫,栈道没拆。栈道边上建起了房子,供皇宫居住,皇后被当作活人一样对待。唐太宗下葬后,栈道被拆除,使陵墓与外界隔绝。玄宫深达75尺,有五扇石门,中间有一张主床,棺柩停放于此,东、西厢房排列石床。床上有很多石信,里面有祭品。从墓室到墓门的通道由三块干石头组成,每块重达两吨,石头之间相互铆接。据《旧五代史》记载。《陶文传》,“宫制美而不异于世”,陵外建有华丽的宫殿,松柏、巨淮、龙阳。杜甫在《重叙昭陵》诗中说:“灵床空,熊守玉。再看看白松路,看看吴云飞。”在主峰地宫的山之南一侧,有主城的正门朱雀门。朱雀门有一个纪念馆,是祭拜和祭祀的地方。它离阙门很近。整个遗址约65,438+00平方米,遗址位于大门阙以南约20平方米。它仍然是一个狭窄的网站。这里出土了一片鼩鼱的尾巴。修复后高1.5m,宽0.6m,长11m。根据这一块的高度,可以推断出殿顶的高度应该在10m以上,应该是九重檐。大门之间大约5米,就在祭堂中间。可以推断这个大厅有多高;由这些大厅和亭子组成的整个建筑是多么宏伟啊。仙店以南20米的遗址是一条水平深沟,证明这里不可能有其他石刻,也不可能有其他建筑。九丈山属于石灰岩,长期受高海拔风雨侵蚀,被山洪冲走。山上不仅没有留下建筑,就连原来的山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陵墓结构留下的痕迹仍可略辨:山形如马鞍(当地俗称笔架山),南山两侧岩层呈簸箕状突出;山腰留有洞、洞等痕迹,可能与当年修建栈道有关。据文献记载,昭陵修建时,地宫在南山腰开凿75尺深,墓前墓后有5道石门。墓内有一座东西向的两厢,内有许多石函和随葬品。五代军阀陶文记载“从路底看宫室系统,雄伟美丽”。可想而知,这座“山下宫殿”的内寝殿,幽深而宏伟。

当时地宫外有很多木质建筑,包括房屋和寺庙。因地宫正面四周山势险峻嶙峋,出行不便,且“山边山石作栈道,悬百遍,绕山二百三十步,方抵元宫门”。利用栈道连接上下左右,即可到达地宫。但山上的栈道建筑不能垂直上下,必须绕着旋转,杜甫的诗《重景昭陵》《墓空》就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绝对可靠,但我们可以看到其规模之宏大,工程难度之大。据宋《长安年谱》记载,当时昭陵周围的建筑是这样的:“以九君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四面筑墙,四角建亭,北有玄武门,南有朱雀门,周长12里”。

主峰以北,地宫山是内城北门玄武门,有坛,靠近九丈山北麓,南高北低。它由五个台阶组成,向北越来越宽,平坦,略呈梯形。南三层有寝殿、东卧房、西卧房、阙楼和门道,中路通往寝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司马门内有十四国诸侯的石像:突厥的黎杰和突力尔汗、阿希那舍尔、莫里斯、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玉田,薛延陀和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景德镇,林逸王范头礼,婆罗门帝尤娜帝。这些石像雕刻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年间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唐代西域开发和与邻国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早些年就被毁掉了。如今,这里有七尊雕像、几具人类遗骸和几块破碎的头颅。前辈们曾说这些石像“比正常人高,眼深鼻大,弓刀混杂。他们坚强,与众不同!”从发现的遗迹来看,石像只有六尺高,坐具约九尺高,没有超过正常形状。从头部的遗迹可以看出,确实有深眼高鼻的,有卷发的,有辫发缠头的,有头发开叉的,有口袋的,但没有带弓带刀的。衣服分翻领和翻领两种,其余不确定。仅从这些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些石雕应该也属于写实。

在祭坛的东、西两个房间里,有六个雕刻的马浮雕,这些浮雕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有诗说“秦王铁骑天下,六将精于画。”这是李世民自己选择的主题。隋朝灭亡后,为了统一割据政权,巩固唐朝新建立的政权,南征北战,所骑的六匹马联系了他的战争。据说当时是英山大使、工部部长、著名工匠、艺术家严立德,由一位石匠师傅雕刻图案。这六匹石雕骏马,在平面上刻出图案,刻出一匹人马形状的一半和细节,并使高肉凸出,称为浮雕,也叫“高肉雕”。每边三个,都靠着后檐墙立着。据记载,原石每块的上角都有欧阳询太宗写的马赞诗,然后又在座上刻了一个尹中荣的隶书。这些是今天看不到的,原诗收录在《全唐雯》中。刘军的名字是“Teller's desire”、“Qing”、“Shifakai”、“Showing purple”、“准时傲慢”和“白蹄黑”。现存安博物馆,其中《撒楼子》和《全毛马孜》被盗,于1914运往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昭陵六马是贞观十年雕琢,每匹高2.5米,宽3米。均为青石浮雕,姿态表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造型雄伟逼真,显示了我国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在《出紫》中,表现了唐太宗在与王作战时,被一枝流动的箭射中的善良形象,邱行公在他上前之前为他画了一支箭。昭陵的这些石刻无论是类别、造型还是题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采取生前观瞻的形式,也没有使用吉兆、驱邪之意。所有的石雕都是具有政治意义的现实而非凡的作品。

昭陵寝宫是墓主人吃喝居住的地方。起初,它建在坟墓旁边的山上。后来,由于供水困难,它被搬到山脚下,称为“夏玲宫”。在山的西南脚下,它与南面的朱雀门大致成一条线。后迁至圈地西南的瑶台寺,距离陵墓18里。根据瑶台寺遗址出土的碑刻和残石,唐末与建陵一同祭祀于此。这是守卫陵墓的宫女们的住宿之所。它既是皇帝拜谒陵墓、官员拜谒陵墓的地方,也是举行春秋祭、祭典、日膳、朝夕祭的地方,而不是宫女们照常提供所需的地方。

如今昭陵下宫遗址尚未清理,规模不详。

昭陵还有167座英雄贵族合葬墓,有57座墓主人姓名已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墓地。这是参考了汉朝的制度,唐朝是从祭墓开始的。起初仅限于土葬,后来允许申请土葬,逐渐扩大到子子孙孙。根据昭陵碑刻和出土墓志的记载,随葬者可能享受国葬,一切丧葬所需由政府负担;或者官方是一座丰碑;或赐米、粟、布、丝;或者给衣服;还是传到余额宝。还有一个预先给定的土地,以便在死亡之前建造坟墓。还有纪念战功的,比如李靖墓,像阴山、积石山;李记(徐茂公)的墓葬有阴山、铁山、乌德山(即玉都金山)之类;阿什纳舍的坟墓像一座绿色的山一样升起;李思默立了一座类似白道山的墓。再有就是皇帝写书、题字:比如魏徵碑为唐太宗写书;李逊碑为高宗皇帝著书立说,足见其恩宠。陪葬墓中的石雕也极为精美。文彦博墓前的石像,魏徵墓碑头部的蟠桃花饰,尉迟敬德墓志铭中的十二生肖图案,石棺中的夫人线刻图,都是当时的艺术精品。从墓中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手工艺品,如李记墓中出土的“三金亮德冠”,装饰精美。据说唐太宗亲自设计了三个,送给功勋最大的大臣,李逊得了一个。众多的陪葬墓衬托出墓园的宏伟气势。此外,每个墓前都有许多石人、石羊、石虎、石王柱、石碑,能更好地装点墓园的繁华景象。同时,它也反映了唐太宗的君臣关系。有“荣辱与* * *,生死不忘”的意思。唐太宗能够和英雄们“独活”,既没有乱杀,又安排得当,让他们死后葬在一起,这在历代帝王中确实少见。

虽然昭陵的地面建筑遭到破坏,屡遭战乱破坏,但陵园内古迹文物丰富,还有大量的古代工艺美术等文物有待发掘。昭陵博物馆陈列着许多墓碑和墓志铭,保存了大量有关唐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史料,向我们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度。

2.北京十三陵中的昭陵

明昭陵位于大禹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任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陵墓。它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个大规模修复的陵园,也是陵园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自隆庆六年(1572)六月十五日,明神宗在大玉山建陵,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地面建设工程。工部尚书朱恒任山陵事务巡抚,左工部侍郎赵谨负责监督木石的修建,右工部侍郎熊如达、内宫太监周宣负责工程的修建。此外,锦衣卫左都督朱和锦衣卫秘书也在现场监督工作。

工程进展非常迅速,仅仅一年时间,昭陵工程就全部结束了。为此,神赐工部尚书朱恒等人若干银币,还准许侍候郎雄如达的儿子入国子监学习。

但是好事多磨,因为施工不细致,才过了一年,陵园建筑就出现了地基沉降的问题。万历二年(1574)七月,昭陵金谷宫监陶金说:“六月以来,下了两天雨,此墓临根门内外砖石下陷。”工部主任王书玲下令检查,回来时与陶金一致。他还说寺庙、明楼、宝城都没有损坏。结果,工部还向报告说,陵墓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事故发生在定陵建成后不到一年,内外管理官员都应对此进行调查和处理。侍郎张还举了湖北仙灵殿阁漏水的例子,处罚管理官员,要求对此进行调查。因此,宗申批评王书玲的回声,说陵墓是重要的地方,怎么能说下陷不重要呢?他还决定对提督工程太监周宣、左监工郭全根、工头易、外交大臣、官修工匠王选进行质询。

事情还没完,工科老师吴就对说:“伦根的大门和寺庙都有大量下陷,宝城的砖石坍塌损坏更令人担忧。”于是立即命令工部侍郎陈和主管此事的胡汝琴再去一次。回来后报告说墓地严重下陷,单笔和伦根寺的方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陷和闪光,跟陶金和王书玲演的差远了。宗申·兰佐非常生气,立即命令都察院加入工业部参加这次事故。这一次,惩罚比上一次更严厉。周宣、各降三级,免去管事之职。熊如达做了官,有了皇冠,生活清闲,雍容华贵地出了商;易、各降三级,调离工作岗位;等法务部再问;朱恒以尚书为官;杨俊青等4名监事被降级,郭元祥被减薪半年;马陆等法务部提问。

陶进、免于虚报,是因为上报时间与陈、胡相差一个月,其间大雨不断,地陷相继增大。

由于灵恩门、灵恩殿、昭陵城墙下陷严重,万历三年(1575)正月,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等知府重修昭陵。七月,宫铃结束了。

因为昭陵多次开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一次动工(指地面建筑)时,工部于万历元年十月对施工所用的钱粮进行了清点,清点库银390932两,还不包括神木等三厂植木用银、大同桥梁厂白城砖用银、大石窝等厂折旧石用银、户兵雇军工粮用银。万历元年十二月,工程署验厂库赠梁式等。修建昭陵所用的钱和粮食的数量。除了上面提到的工部实用银,还有户兵二部110119银,共计50105O。其中;公司用银204422,宇恒13145,都水118854,屯田164628。

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第二次修复所用的银量。然而,根据明朝Xi的记录,用于建造* * *的白银为65,438+50万元。这还不算嘉靖年间建造弓玄的费用。如果算上嘉靖年间陵营的开支,总花费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几乎相当于隆庆的财政总收入(隆庆一年的收入约为230万两)。因为建设昭陵需要巨额的资金和粮饷,工部极缺库银。万历二年八月,涿州桥修好了,但工部拿不出银子,兵部也派不出军事工匠。于是,侍郎张只好请求万历皇帝让他母亲捐钱雇人修建。

陵园建筑的特点及其修复

(1)“哑院”制度始于十三陵。

昭陵的陵墓体系在十三陵中属于中等规模。其神道的设置长约2公里,由长陵神道七孔桥北向西分开。途中有五座空石桥,单座空石桥。陵墓附近建有碑亭,亭后建有三座单空石桥。陵墓建筑面向南偏东38度,占地约34600平方米。它的整体布局在前面也是圆形的。宝城前有两个院落,方城地下通道是前后直行的方式,五堂附堂三堂的规定都像泰国和康竹岭。

昭陵最大的特点是率先形成了完整的“哑院”体系。明陵从仙灵到康陵周边的六陵。宝城的封土是从宝城的环形排水沟开始的,形状自然隆起。《长平山水》记载为“隧道平,宝城小,冢半填”。昭陵不一样。宝城的围土特别饱满,几乎和宝城墙一样高。中间有一个上小下大的圆柱形夯土墓。围土的正面用弧形砖墙挡住,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墙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俗称“哑院”,院外的月牙形墙称为“月牙城”。

宝城封土的排水系统也很有讲究。宝成是前低后高的形式,城内围土中高外低。宝城内侧配有凹型砖砌洗手池,左右两侧各有两个方井略靠前。水井上盖着漏水孔的水箅子,地下排水沟通向哑院两侧的排水道。每当大雨降临,城内的雨水都能从哑院两侧的排水沟顺利排出,有效保证了玄宫上方封土的干燥。

方城后面的琉璃影壁,也从泰、康墓靠墙而建的方式,变成了一半嵌在墙里的方式。

昭陵的宝城比泰、康更精致壮观。那么,昭陵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哑院”的形式呢?这还要从昭陵宝城养土的事说起。据《明神宗》记载,万历九年(1581)五月十五日,工部上书奏折。他说:“永陵宝城黄土,自嘉靖十八年至今已四十二年。不算太长,但还是亏了八个。”他还提出了六点建议供宗申批准。宗申看完剧后写道:“皇族祖保城的填海造地为什么四十多年了还没完成?”由于这个项目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使用凌军和班军,将会延迟几个月,我们最终不会完成游戏。我们将根据拟定的段落进行招聘,并按时报到。"他又说,"我们去拜谒陵墓时,看到昭陵宝成也是缺高缺厚,我们正在整体上加以改善,不准我们蒙混过关。“这样,雍、赵二陵宝城黄土同时耕种,大臣们怕落个‘成事’的罪名,自然也就按同样的条例耕种了。这就是昭陵的保定与永陵相同,而与昌、贤、京、台不同的原因。墓前的挡土墙、排水系统和墙的形式与宝城、方城的关系,应因围土的高耕而重新考虑,从而形成陵区第一个“哑院”。由于墓前挡土墙大大增加,这种形状既能满足永陵位模式下宝城黄土填筑的需要,又能使方城下的地道和宝城通往明楼的左右转拱继续使用而不被土封掩埋。这种月牙城哑院的方式被后来的清朝和德国的陵墓所采用。

也许有人会问,昭陵的月牙城和哑院是原创设计,还是原创创新之举?

从昭陵修建的历史背景来看,不会是这样的。因为从整个陵墓建筑的规制来看,昭陵是按照泰国和康的墓葬来建造的。此外,昭陵建成时,正是明朝中叶著名政治家张统治时期。张受孝顺皇后李的委托,辅佐年轻的皇帝,决心以务实的精神改变这种弊端。虽然他对始皇帝陵墓的修建非常认真,但他绝不会把精力花在陵墓制度的革新上。因为这种创新只会增加工程量,增加成本。当时,张正在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开源节流,节省国家各方面的财政支出。这也可以从7月份在隆庆任职6年的工业部高级部长朱恒的内容中看出。根据宗申的神谕,昭陵的建造“不应因其丑而简朴,不应与其亲属节俭,也不应浪费金钱。可见昭陵的“哑院”是在一个偶然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2)受损墓地及其修复开放。

明朝灭亡后,昭陵两次被毁。1644年,明楼被战火焚毁;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五日,天降倾盆大雨,灵恩殿和灵恩二殿遭雷击起火。陵墓士兵竭尽全力只保存了两个灵恩殿,灵恩殿被完全烧毁。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座寺庙和林根门相继遭到破坏。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对十三陵进行了修缮。昭陵也在修缮中。从遗址分析,当时只修了三个工程:明楼、灵恩门、灵恩殿。这次改建使墓地体系更加完整了一点,但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定。

按照明代制度,明式建筑的牌坊都是上檐上翘,上檐七拱,下檐五拱。但经过修缮,昭陵已成为上翘、单翘、上下檐共五步的斗拱。明式建筑中还增加了一个石券屋顶。

恩门和冷恩寺的重建时间虽然变化不大,但都缩小了规模。灵恩寺,原为五间(30.38m)宽,四间(16.77m)深;清代重建后,面积数和宽度不变,但规模缩小到23.3米。进深改为三室,比例尺缩小为11.92米。伦根门,原三室宽(18.44m),两室深(8.04m);清代重建后,宽度降为12.52米,深度降为6.77米。陵内两庙及陵前圣德阁虽未重修,但废墟也已拆除。只有一面周宇墙建在石碑周围的旧亭基上。从那以后,200年都没有修过。昔日金碧辉煌的陵园建筑一片凄凉,只剩下残破的明楼和陵墙。

为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开辟新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内容,经有关部门批准,十三陵特区从6月1985开始筹备昭陵修复工程,4月1987正式开工建设。主要修缮工程包括:更换明建筑的木框架结构和瓦饰,修复和建造林根堂、林根门、两座寺庙、沈工圣德碑亭、祭祀亭、神厨和神库。1990年8月,除祭祀亭、神厨、神库外的工程全部完工。1年9月,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祭祀亭、神厨、神库也相继落成。据《长平风光》:“十三陵陵陵恩门左右各有屠亭、五堂、三厢、一亭、一血池。墙壁四周有黄瓦,但长陵只有一个亭子,没有厅堂。“现场清理的情况表明,昭陵祭祀亭、厨房、图书馆的规定与文献记载一致。其中五厅为厨房主室,隔间为图书室。”《明惠殿》记载昭陵之前有“二或左”墓,而昭陵有二。重建后的昭陵建筑雄伟壮丽,具有完整陵墓体系的特点。林根堂里还有一个“明昭陵秋季修复展”。

昭陵石桥和新改建的圣德碑亭,再现了明代秋祭时寺内供品丰富、乐器齐全的盛况。左右两侧大厅分别有“明代昭陵皇后史料展”和“明代皇陵史料展”,介绍隆庆皇帝和孝义、孝安、丁晓三位皇后葬在昭陵的情况,以及明代王公贵族和嫔妃的墓葬规定。

3.沈阳昭陵

赵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唐太宗和皇后伯乐吉吉的陵墓,占地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一座。位于古城沈阳(盛京)以北约十里处,又称“北陵”,是集清代皇家陵墓和现代园林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园内古松巍峨,草木葱郁,湖水碧波荡漾,大殿雄伟,金瓦耀眼,充分展现了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典雅秀丽。除了皇后之外,昭陵还埋葬了许多与隋宫宸妃、林芝宫贵妃和贞清宫舒菲有关的妃嫔和美人。它是清初最具代表性的陵墓,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顺治八年(1651)基本建成。经过多次翻新和扩建,它已经有了现在的规模。陵墓建筑的布局遵循“前朝后眠”的原则,由南向北分为三部分。主体建筑全部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布置,类似于明代帝王陵墓,具有满族墓葬的特点。

昭陵占地654.38+0.8万平方米,分为三部分。从南到北依次是:正面,从下马北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室、石牌坊、更衣堂、屠宰堂;中部,正红门至防城,包括华表、石祥生、碑楼、祭室;后面是方城、月牙城、宝城,是陵墓的主体。

方城的正门叫隆恩门,上面有个门楼。方城四角有角楼。方城有龙恩殿、东西附殿、东西烘果房、烧丝亭。龙恩殿后有两柱门,一石五祭门,一券洞门,券洞顶为大明楼。方城之后,还有月牙城、宝城。宝城中心,上为保定,下为地宫。宝成背后是龙爷山,俯瞰此山,墓地尽收眼底。

昭陵正面在耀眼的墙外,路两旁有华表、石室、梳妆亭,牌坊在中间。牌楼是前面的主楼,青石砌成,四柱三层。它雕刻精美,别具一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逛完牌楼就可以到达正红门,这是游览中心部分的开始。郑弘门是炫目墙的南大门,楼层高耸庄严,两翼装饰的彩釉龙墙因造型生动更引人注目。正红门人参路两侧,有中华表、石兽、瞭望塔,遥遥相对。井然有序,庄严肃穆。在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据说它们是由墓主生前爱骑的两匹马雕刻而成的。欣赏石马,可以去亭子。正红门对面建有纪念墓主的亭子,亭内立有“昭陵沈工圣德碑”。

出了纪念碑亭,就可以到龙恩门了。龙恩门是方城的南门,对面就是纪念碑亭。方城是后部,像一座城一样建造,坐落在耀眼的城墙上,仿佛是城中之城。游览防城,必先参观龙恩殿。龙恩寺位于方城中心,前有龙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附殿,四角有角楼,犹如星辰拱月,极为雄伟。龙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基座,以闪闪发光的黄色琉璃瓦为屋顶,以金色匾额为彩绘横梁和红墙,极为华丽。过了龙恩寺,经过明楼就可以去宝城了。宝城在方城北端呈月牙形。宝成,又名保定,位于地宫,放置夫妻俩的棺木和随葬品。登上宝顶,放眼望去,绿树环绕,景色幽静,犹如置身于城市森林,一种宁静感油然而生。

民国十六年(1927)五月,陵墓改为“北陵公园”,现占地332万平方米。其整体规划以陵为中心,分为陵、陵前、陵后三部分。公园里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其中,方秀园是北陵公园内的园林,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植物近200种,四季呈现,各具特色。早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柳浪闻莺声;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松树挺拔。纵观全园,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绿,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一景。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自然美和人工美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自然画卷,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到此游览。北陵公园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和快艇在湖上观光和划船是很有趣的。现在北陵公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龙恩殿,经过明楼,即可到达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呈月牙形。宝成,又名保定,位于地宫,放置夫妻俩的棺木和随葬品。登上宝顶,放眼望去,绿树环绕,景色幽静,犹如置身于城市森林,一种宁静感油然而生。现在昭陵已经变成了北陵公园。

昭陵的另一个特色是远处的古松群。古松有2000多棵树,松动了300多年,摇曳挺拔,高耸入云。这些苍翠欲滴的松树构成了金娃红墙昭陵的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梧桐”、“夫妻树”、“姊妹树”、“龟树”更是各具特色。

沈阳的昭陵古代史、神秘的皇陵和各种自然景观,已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的游览胜地,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沈阳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