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治疗难治性哮喘的体会
笔者认为本病的病机不仅仅是肺不能宣,还与血瘀密切相关。病从咳嗽开始,然后咳嗽非常伤络,以至于瘀血代替了肺,阻塞了气道,阻止了气的升降,气道被阻塞,导致咳嗽和呼吸困难。血液的循环除了心气的推动外,还与肺的“治郁”密切相关。长期咳喘,肺气虚损,不能透心,但活血至百脉以助心,再加上痰阻,气机失调,心脉不通而郁致血瘀,治疗宜活血化瘀,痰气运行可畅,气喘则平。
治疗方剂:当归、生地、红花、桔梗、甘草、地龙、桑白皮各65438±05g,柴胡、枳壳、川芎、赤芍、川贝、麻黄各65438±00g,桃仁20g。
气滞添香15g,薤白10g;血瘀严重者,加丹参12g,三七3g(研末服用);痰多者加旋覆花(煎)12g;便秘增加黄10g(腰背);发热加石膏40克,黄芩12克,柴胡用量加大;久病气虚加黄芪30克;15g山茱萸加在一般年龄较大的人身上。
符合以下几点可以用血府逐瘀汤治疗:1。呼吸困难,动则张口抬肩,甚至气短,运动后气衰,甚至出汗,不能平躺。2.胸膈胀满,腹胀,肋间刺痛,口唇发绀,甲紫,舌紫暗,舌有瘀点,舌下络脉曲胀,脉涩数。
典型案例:张,男,15岁。反复咳喘八年,近1个月加重,1998年7月2日入院。孩子7岁得了支气管哮喘,后期很容易感冒。每年秋冬气候变化反复,住进医院治疗。这两年不管气候变化频繁不频繁,病情越来越严重,中西医长期治不好。咳嗽,喘息,痰白而粘,呼吸困难,抬肩张口,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体格检查:一般来说,患者情况较差,坐位呼吸,凹征(+),桶状胸,心率110次/分,双肺有喘息声,无湿罗音。胸片:双肺含气量增加,胸部略呈桶状,右肺纹理明显增厚,边缘模糊,有散在斑点状钙化,左肺轻度强化。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中医诊断:哮喘,辨证属于痰热壅肺,肺脾肾俱虚,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方法是口服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汤,静脉滴注青霉素。连续用了5天,病情没有明显好转,请了中医会诊。
7年,久病血瘀过度,舌红暗红,可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配方:当归15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桔梗20g、牛膝10g、枳壳15g、柴胡65438+。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使用两周,患者基本不喘气,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晰,无明显喘息声,复查胸片,双肺纹理增强,其余正常。为了巩固疗效,用中药治疗脾肾。
经验:哮喘一般以肺气淤血或肾气衰竭治疗。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瘀血致喘的理论。在《苏文·精微脉论》中,据说“肝病坚久,其色不青。病一倒,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苏文阳明脉论》云:“阳明之厥,必使其喘息叹息。”现代医学认为,哮喘反复发作,由于通气障碍,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刺激红细胞生成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内液体外渗,造成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与中医血瘀病机相一致。哮喘的主要病理因素是痰。但痰饮在肺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与气滞血瘀互为因果。痰瘀互结导致气滞,升降失常,津液凝结产生痰浊,气滞痰凝,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瘀血阻滞,形成痰瘀互结的复杂局面。所以哮喘的主要病机是“瘀痰”阻肺,肺失宣降。活血化瘀,使脉顺,平喘。
血府逐瘀汤可以达到上述治疗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在药物配伍上有三个特点:1。气血兼顾,活血化瘀为主,理气类药物为辅,活血化瘀相结合,方剂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为主药;柴胡疏肝解郁,引药于患处,桔梗开肺,载药于上侧,枳壳开胸行气。三药并用,则升降,复元降气,宽胸;生地养阴,避免伤津耗气。牛膝活血,引药下行,活血行气,使瘀热消失,肝郁也得到缓解。桔梗携药上行,意为舟编。重用地龙清热平喘通络,对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平喘作用。2.生活中滋补,做到活血不耗血,祛瘀不伤身,理气不伤阴。3.升降并用,以促进气的运动。本方根据中医“气滞血瘀”的理论,配以桔梗、牛膝等四种活血化瘀药物,符合“气行血”的治疗原则和“气可活血”的理论。血府逐瘀汤用于治疗顽固性哮喘,服用10~20剂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