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书法帖是什么?

中国三大书法帖是《兰亭集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

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4月22日(金永和九年三月三日,1661年前),时任会稽土木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殷珊会稽兰亭吉雅饮酒作诗。

王羲之把这些诗编成一集,做了序,描写了游水事件,表达了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此序为《兰亭集序》。并写了《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在《晋书》中写王羲之传,赞其“尽善尽美”。他还给了桂味一份《本分》,和原作一起陪葬。

《兰亭序》28行324字,通篇妩媚飘逸,用词精致,点画如舞,似神人相助,在历代书界已被视为佳作。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之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任何研究行书的人都会爱上兰亭。《兰亭序》那种婉约而舞动的笔法,着实让我们后辈感叹,赞叹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巧和流畅的文采。

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

《祭侄》手稿是闫吉明的手稿,是对他侄儿的纪念。二十三行,234个字。这部手稿记叙了颜高庆父子在安史之乱时,常山知府如何挺身而出,忠诚反对,以至于“父困子死,巢倒蛋翻”,把正义带进了心里。通篇用笔,感觉如潮,书法气势磅礴,竖笔豪放,一气呵成。

而且这份手稿是在极度悲愤中写成的,不考虑笔墨的笨拙,所以字随书法家的心情起伏,纯粹是精神和平时工作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是罕见的,所以《祭侄稿》是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原墨作品之一。

三、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四十五岁时,苏轼因宋代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被新党排斥,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助战。他精神上感到孤独,生活上感到沮丧和贫困。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他即兴创作了这两首寒食诗,写了《寒食帖》。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送复兴的诗,是苏轼贬谪黄州三年寒食节引发的人生感叹。诗中苍凉深情,表达了苏轼此时忧郁孤独的心情。

这首诗的书法就是在这种心情和情境下产生的。整幅书法跌宕起伏,光芒四射,奔放不羁,不缺用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扩展数据

行书的产生和繁荣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为了弥补楷书书写速度慢,草书难以辨认的缺点。“行”就是“走”的意思,所以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笔直。本质上是草书还是草书。

行书出现的时间与八股文差不多,其形式与八股文及后来的官书非常接近。这就相当于把(章)草书从隶书变成了——从“楷书”衍生出其他分支。除了隶书,桓陵时期的“楷书”之后是“八股文”,所以人们认为行书是“八股文”的另一个分支。

其实也和其他书法风格一样。它最初是作为一般大众作家而创立的。只要是用其他书法写的,失去了官体,就成了行书。在汉末出土的竹简中随处可见。汉末,行书还没有广泛使用。

直到晋代王羲之的出现才开始流行。《行书入王羲之手》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创立了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被誉为世界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是王羲之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