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食疗和养生的重要性,为什么?谢谢大神,帮帮我。

补气血的本质是补脾胃,补脾胃的本质是饮食!但是现在很多所谓的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保养脾胃,如何吃好,而是如何天天讲虚补——补血、补气、补肾、强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现在很多专家对补语进行渲染和宣传,造成了民众极度的扭曲和误解。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并不是补药、补药,而是一个概念,即固摄。就是守住自己的元气和气血能量,保持动力,保存自己现有的精力和力量,不要无谓的分离。比如你是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就能保存你现有的精力,帮你平衡阴阳,疏通血管,也就是进补就是滋补,身体不一定不好。但是,一个身体健康强壮,暴饮暴食,夜夜笙歌,纵欲过度的人。他每天都吃补品,就像吃兴奋剂一样,给身体更多的外界刺激。事实上,他自己的身体很难平衡阴阳,他无法捕捉能量。他消耗了先天的元气和精气之后,就会生重病或者突发疾病而死。再来看看以前的皇帝和达官贵人。哪个不是天天吃人参鹿茸阿胶的?结果如何?它没有一个普通人长!滋补气血,固本培元,不是吃补药和滋补品就能做到的。那么如何补充气血,吸收能量呢?先说气血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解释不清楚。他们认为血来自于心,这是片面的理解。心脏只管血管,不管血源。《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胃经主血。也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我们后天的基础。人活着需要的所有营养都是靠胃的分解,然后精气全部通过脾输给心肺等器官。故脾在《黄帝内经》中称为“谏之官,知周如何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脾需要知道四个方向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求,才能保证供应。又称粮仓之官,脾是五脏六腑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相合,是气血之源。既然脾胃是气血之源,那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不是药物和滋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使我们能够吃饭和生存,而不是为了吃补品和吃滋补品。血液的真正来源是脾胃。知道了这些,你就应该明白吃的重要性了。不用担心每天吃什么补药能补气血。补气血就是要吃好,补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食物。在中医诊断中,我们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胃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疾病的严重程度。《黄帝内经》在《常人气象论》中写道:常人之常气在胃,有胃者为常人之常气。没胃气的说自己叛逆,叛逆死!也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来源于胃,所以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如果一个人的脉搏里没有胃气,那就叫“逆”,逆就是死!所以胃气虚弱可以直接导致很多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的直接结果就是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就会导致百病。知道了这些,你大概就明白保养脾胃的重要性了!其实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秘方,只是普通的一句话:吃好!说到吃好,有人会说我每天都吃很多好东西,比如鸡鸭鱼肉海参燕窝。为什么我还是很虚弱?莲花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你吃的不是补气血,是制造垃圾。这些东西或湿或痰,或寒或热,总之就是没有气血!为什么?这是什么吃好。怎么吃?吃多少!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明确地告诉过我们这个问题。《黄帝内经》原文:“民以水谷为基,故人不拒水谷而死,脉无胃气而死!”你看,也就是说,人的生存是建立在饮食和水谷的基础上的。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构成的,气血传导到全身。因此,如果水谷被切断,人们就会死去。“水和谷米”这里没说肉、蛋、奶、滋补品......................................................................................................................................................粮食是植物的种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吃了会生血。粮食,是我们日常的主食,是气血的主要原料。就像人的脸一样,鼻子两侧有一个点叫项英点,意思是鼻子能闻能闻,所以叫项英点。这个点名就是它的作用和责任。在嘴角的两侧,有一个穴位叫梁颖穴。看这个穴位的名字,你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这个穴位不叫于颖、营肉、蔡颖、营果了。叫“迎宾粮”?正好说明了食物的重要性,嘴巴是用来吃食物的!!食物是人活着最重要的能量!看看老祖宗告诉我们的饮食规律:“五谷为补,五果为助,五菜为补,五畜为益”就是最好的解释。粮食是维生之本,放在首要位置。其他蔬菜、水果、牲畜都是辅助和补充。很多人以为自己吃的很好,其实还是很虚弱,越来越胖。就是因为现在的人总是拒绝吃主食或者减少主食,然后吃大量的肉和凉性的蔬菜水果。原因是吃主食会胖,但是吃这些就不胖了!这真是颠倒是非。肥胖不是因为主食吃多了,而是脾、肾、肺阴阳失调,导致湿痰过多,水的气化代谢无法完成,导致湿痰滞留体内,是气血亏虚的表现。没有主食,只会加重气血不足,更无法促进运化,造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