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真理的文化困境

无人化改革

一种宗教流行久了以后,难免会产生一些糟粕和包袱,所以往往需要注入新的血液或者进行改革,才能使其适应时代,历久弥新,使其理论和传教方法越来越完善。比如佛教创立于印度,却成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别人的长处,据为己有。小乘佛教崇尚无常、苦、空、无我,是以出世为基础的宗教;大乘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大量魏晋玄学的道家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提倡正、乐、自、净。到了唐代,密宗转向拜坛,深入到普通人求财治病的普通生活中。民国以后,西风东渐,传统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佛教太虚大师在民国二年大力倡导佛教革命,从教义、组织、财产等方面倡导人间佛教,摆脱了佛教只是重生(死人)的宗教,变成了活人的宗教。这些变化虽然使佛教逐渐成为非佛教的佛教,在当时也招致了强烈的反对和斗争,但却使佛教得以生存。太空佛教革命对佛教贡献很大。现在在下面详细解释:

太虚生于光绪十五年(1980)十二月,十六岁出家。清末民初,深切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变迁,西方思潮的涌入,达尔文进化论的盛行,以及社会风俗的巨大变化和佛教改革的必要性。清末,太虚经常与革命党人交往。民国成立后,太虚倡导佛教革命。民国二年(1913年),太虚在上海八指头陀的追悼会上主张:

“佛教有三种合适的革命:一是组织革命,二是财产革命,三是学术革命。但这样的想法被当时的佛教系列污蔑为谬误,被视为诬陷释迦牟尼的提婆达多。云纹:“太虚和尚讲:佛教要革命三个方面:组织革命、财产革命、学术革命。.....本报记者:发现不久的佛教革命这个名词也很可笑!在公共场合公然大放厥词,那就太鲁莽了!但是,就像一个和尚的发言,佛教要革命有三个理由,只有第二个财产问题尚待商榷。如果第三条涉及学术理论,冒充新佛的提婆达多将从地狱升起!第一条的“组织革命”这个词不仅不合理,而且逻辑不通!」

虽然太虚的改革思想一开始就遭到佛教徒自己的攻击,但太虚仍保持初衷,在佛教月刊上陆续发表私人文章、宇宙真理、无神论等文章,否定造物主和灵魂论,认为“没有上帝,既没有造物主,也没有灵魂,一切以无为而为。”太虚视佛教为无神论宗教,道家语言用“无为”二字。可见太虚与传统观点在教义解释上是有区别的。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太虚撰写《整理僧伽制度》,建立了与西方天主教组织模式颇为相似的佛教组织结构,主张政教分离。“教院、宗教团体、宗教书籍、宗教用品、宗教规则分设不同系统,实行集中制作制。他还写了《人取正道论》,把佛教的五戒十德作为信徒在家的道德规范,以深入民间,改良社会。逐渐把佛教由世俗化为世界。民国9年(1920年)2月,太虚创办的《海潮音》杂志创刊号出版。《海潮音》杂志是佛教的重要刊物,太虚借此宣扬自己的改革思想。他曾用真名或假名在这本杂志和不同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太虚本人培养了很多学生,他的学生也感染了太虚的革命热情。为了达到改革佛教的目的,他不断与当时保守的僧侣斗争,不惜发表极端言论。在太虚管辖的佛教青年年会上激烈的改革运动中,他散发传单,攻击尹光等传统僧侣,称尹光为“第一魔王”。

太虚学生宁、张宗载等。把尹光和献帝描述为大恶魔;太空同学醒悟过来,称尹光、献帝为“猪头长老”,称王一亭、黄汉为“蛆虫俗人”。用词极其辱骂,惊心动魄。我们可以从尹光信中“传单三千字”,太虚弟子称尹光等僧为“魔鬼”、“猪头”等事实,想象当时佛教改良派对传统僧人的猛烈攻击。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乘变大乘时,传统的小乘佛教与改革后的大乘佛教之间的激烈争论、相互攻击甚至残杀。虽然大乘后来赢了,但是小乘的教义还是被吸收保存了下来。小乘和大乘由矛盾对立,最终统一。同样的道理,虽然现代改良派佛教随着时局的变化取得了胜利,但以尹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却因其传统的修持佛法,尤其是念佛等简单易懂的净土宗佛法,被现代佛教吸收并发扬光大。上面详细描述的佛教革命,主要是用来说明一个宗教的改革过程是艰巨的,但又不得不如此。另一方面,道家主张“吾生在于无天”,认为活着就没有必要死,可以与天抗衡,自己追求永生。据《史记·关禅》记载,战国时期流行求仙论。从周代开始,有了很大的改革,如东汉的五道,北魏寇对的改良,金(宋)时对全真道的创制。这些变化都没有佛教大。自南宋以来,八百年间没有重大的新改革。尤其是民国以后,在西方的冲击下,整个社会思潮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各种新旧宗教。道教没有调整步伐与之相适应,也没有组织完整的传教和传教,因此无法与其他宗教抗衡,从而逐渐失去信徒,走向衰落。道教的衰落与缺乏有实力的人领导道教改革有关;下面再举几个例子来讨论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重视技能而不重视学习,很难提高信徒的素质。

道士,请他履行仪式,可以持续三天三夜;但是他讲课很难,很难维持半个小时。“学”和“术”严重失衡。现在台湾省很多寺庙的住持不仅看不懂道经,甚至还会念错。寺庙的住持和信众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道教和寺庙更重视“术”而不是“严嘉路”。1982年4月,基隆十方大学部印制赠书,《印主钞》是收藏印钞最全面的一部书。后来台中莲社也发表了,但没有收录这封信,几乎是出于为圣贤讳的心态。尹光不止一次被太虚学生攻击。民国十八年尹顺《太虚大师年谱》曰:“印老时(五月二十九日),唾骂大愚。可以看到,除了佛教基督教青年会的传单,太虚剃度的弟子大禹也写了一篇攻击尹光的文章。

学习是主要原因之一。

“术”指的是科学仪器、风水、占卜、算命。“学”是指阐述儒家经典的道理。台湾省和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非常重视俗称“山”、“医”、“命”、“相”、“卜”的五术。山(仙人道)指的是打坐、炼气、养生、药饵、修行等等。医学(医疗)是指针灸、处方、按摩、食疗和心理治疗。命运(算命)指的是汉字数、八字、四柱等。相(侦察)指的是看手相、相面、相面、读名(名学)、读墓(阴宅)、读宅(阳宅)、风水测绘等。占卜指的是易展、刘仁、太乙等占卜。这些数术的古语自有其价值,只过分注重“术”和器具,而不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很容易导致人们诬称其为迷信。“技”必须以“学”为引领和引子,才不至于庸俗低劣,而且技越深修行越高,才不至于以技为恶。“学”是指儒家经典中的哲学精髓。道经中有很多好的经典,有些是讲仁义的,比如《道德经》、《南华经》、《黄帝尹福经》、《太平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经》、《五真篇》等。,其中一些涉及民俗如北斗青、南斗青等。今天道教技法太多,但学术理论知识普遍被忽视,信徒素质难以提高。

第三,缺乏宗教组织,说教不力,没有认同感

当今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湾省的佛教、新兴宗教,大都定期(或经常)聚会,他们组织宗教团体,传教。另一方面,道教徒比较分散。平时大家都拜自己的神,没有定期聚会。寺庙互不往来,也没人说教。崇拜妈祖的,认为自己是妈祖信徒;崇拜关羽的,是关羽信徒;对道教神仙没有概念,对道教没有认同感,甚至不认为自己是道士;有的甚至刻意攀附佛教,使得道观被僧人所住持,成为一种非佛非道的怪现象。所以台湾省虽然有很多香火鼎盛的寺庙,但由于各自为政,缺乏认同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缺乏传道者

宫观的方丈、道士,终其一生,大多以科学、仪器、技艺为事业志向,很少有人能解释经书,也没有定期的、公开的讲座。台湾省有很多无线电视台,有六七家定期播放佛教讲经节目,甚至有很多电视台全天播放佛教节目。佛教有自己专用的电视台宣讲。除了电视台,扩建的电台也有佛教讲座。相比之下,电视、广播上几乎没有道教的讲座。这样说教怎么能赢得信徒?在培养人才方面,虽然有小规模的木栅道长学院,但从未培养出能讲经布道的人才。一个缺乏主动向人民传教的宗教,在出发点上已经失去了很多。不培养和重视讲经者,会导致道教在年轻一代信众中迅速流失。你可以想象旧工作没有新分支的后果。

五、练习方法太流浪,没有整理。

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信徒往往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普通人是“范”,只有在特定的宗教中修持佛法,才能成为“范”,成为“圣人”。“实践”在宗教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道教而言,开悟者为圣,不开悟者为全。普通人是普通的,神仙是神圣的。凡夫俗子,无修行;死后为“神”,积善修行后为“仙”,都是“圣人”。从做圣人开始,就要以修行(修炼)为桥梁。道教历史悠久,所以派别众多,修炼方法各异。它是一个沉重的象征,重要的是要保持上表面的思考。外丹黄白相间,内丹精致,房间内强调男女和谐;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拜神法、召唤法、送法、药饵法、避谷法、吃气法、守一法、寂灭法等等。在当今功利社会,需要有人简化练习顺序,按顺序归纳。如果没有人去收集整理道教的众多方法,初学者很难入手,也很难吸引信众。

六、过度宽容,迷失了自己。

包容,原本是一种美德,也应该是成功的条件之一;因为道教博大包容,中土虽然有宗教纷争,但不会有宗教战争。争议的结果是逐渐走向融合。而过度的包容,却把优点变成了缺点,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失败的主要原因。从宋代开始,大量的佛教徒长期混入道教,导致今天的人分不清佛教和道教,认为拜佛是一种信仰。这种情况不仅在台湾省如此,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是如此。今年3月初,笔者去新加坡开会。道教领袖李告诉笔者,新加坡的一些道观甚至把印度神和穆斯林的神放在庙里供奉。然而,这种看似宗教的融合和民族的存在不仅没有获得认可,反而引来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抗议,认为他们的神受到了亵渎。这个例子说明,过度的宽容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宽容不是坏事,但一定要有选择性,不能只从宽容入手,而要从哲学原理、科学仪器、传教方法等多方面入手,用宽容去吸收对方的长处为己所用,这样才能受益。道教的宽容促进了佛道的融合,但过度的宽容也使道教失去了自我。比如明末由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倡导,道教吸收了观音、元宝佛、文殊等神灵作为自己的神灵,归玉帝管辖。但这种做法由于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造成了不分佛道的后果。相比之下,佛教虽然也吸收道教的神,比如关公在道教中的等级是皇帝,但是佛教把他看成是智慧化了的神,等级只是佛教的护法,所以地位较低。道教把佛教的神祗放在较高的层次,佛教把道教的神祗放在较低的层次,相比之下导致了佛教对道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