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有哪些弊端?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无效的沟通会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不当的沟通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师生交往中的问题主要是师生关系、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学方法和交往方式的不和谐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克服沟通障碍,提高沟通能力,加强教学交流,因人而异,增加交流的灵活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思想政治沟通,原因,对策

一,思想政治课中的沟通问题

教育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与学生的交流密不可分。如何与学生沟通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每一次无效的沟通都可能阻碍教育教学。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对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学好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增加师生交流机会,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有效的师生交流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交流有利于克服学生学习过程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课中的沟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一)不当沟通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在平时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热情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却不感兴趣。教师经常会面临学生的抵触情绪,学习动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反对。传统教学主要采用“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检查反馈”的模式,力求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种模式演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按操作程序机械套用,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再者,学生自古受师道尊严观念影响,从交往角度看,师生交往存在困难。比如在语言交际中,教师在课堂上有话语权,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在肢体语言的交流中,教师往往会不当使用肢体语言,容易向学生透露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或者说,教师很容易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对某个学生的关心,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极其反感的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再次,师生之间往往存在情感交流缺位的现象。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客观事件的交流,而缺乏情感、信仰、价值观、态度、道德等情感领域的深入沟通和交流。

(二)沟通不力,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考试成绩好,但只停留在表面语言上,思想行为却大相径庭,往往表里不一,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所谓的加强行为训练的主动开放教学,但众所周知,还是“为活动而主动,为开放而开放”。[2]学生长期受这种灌输形成了一些理想主义的道德认识,可以应付考试,但对提高行为品质作用不大。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缺点和不足之外,思想政治课师生沟通的障碍更为突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大多进行“照章办事”的教学,教学过程变得生硬灌输。老师讲的越多,学生越不愿意接受,沉闷无趣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失去了任何兴趣。这就发展成了学生怕学,老师怕教的被忽视的课程。

二,师生沟通障碍的原因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微小的错误而无法进行,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无法实现,影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在当今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用激烈的言辞批评学生,甚至用不恰当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的心理和人格。虽然老师的出发点也可能是为了学生,但如果只注重老师的权威,不关心学生的感受,忽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理念,必然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冷漠,进而对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造成障碍。师生交往作为一种具体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种具有情境特征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教育理念和方法造成的沟通障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往往给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障碍。比如有人列举了12教师的不同角色: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助手、行为的示范者、社会的代表、学生行为的判断者和调停者、小组长、代理家长、自信的支持者、不良行为的侦探、保姆、泄愤的目标或替罪羊、老师和朋友、偶像。[3]这些教师的角色大多决定了教师应该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教师受这些角色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自觉地将矛头指向学生。强调问题的源头都是学生造成的,不仅不能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压力。鉴于这种观念,现代教育提倡尊师爱生,但潜在的规则还是尊师第一,爱生第二。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表达自己的勇气,同时剥夺学生的自主决定权和责任感。这种方式最终无法建立一种开放的、令人鼓舞的、建设性的积极沟通。

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现实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教育研究者所倡导的现代、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有很大的距离。至于教育中的知识是什么,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道德和态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在中小学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4]

(二)师生双方造成的沟通障碍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群体中,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的独立个体。由于我国中小学的班级规模通常比较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并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即时的交流。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同学性格开朗大方,善于和老师沟通。有的同学比较害羞,自卑,喜欢独处,不善于交流,对老师发出的交流信息反应不强烈。学习兴趣强、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愿意和老师交流;而那些认为课程枯燥,被成绩和规定逼着来上课的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根本无意与老师交流;成绩差的学生因为自卑,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一些保守内向的学生想和他们的老师谈谈。

交流也怕“阿谀奉承”,所以也和老师保持距离。这样会对传播效果造成不好的影响。

另一方面,影响师生沟通的主要障碍不仅是地位和角色的差异,还有师生在成熟度(如知识、经验、情感、志向、态度等)上的差异。)、性别、年龄、社会背景、兴趣等因素,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获取的信息量不同,导致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由于这些差异,师生在交流时,会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看法,双方存在代沟,因此缺乏共同语言,导致了这种特殊的人际交流障碍。

(三)教学方法和交流方式造成的交流障碍

老师讲课生动,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会喜欢听老师讲课并与老师交流。但是老师太死板,迂腐,教学方法死板,只会填鸭式教学,学生就会不愿意去听老师讲课,不愿意和老师交流。此外,教师的个人风格也影响学生的交流意愿:开朗、大方、真诚、个人魅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吸引学生;面对过于严肃、冷漠、傲慢的老师,学生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依靠经验和想象与学生交流,并不能真正接触到学生的内心。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交往的方式方法,就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情绪,从而影响师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的僵化或敌对。这个时候,老师再好,学生也不会接受,会从内心深处对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三,促进思想政治课有效沟通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思政课每周上课相对较少,课间间隔时间较长。再加上一个政治老师在多个班上课,所以学生人数多,师生交流的机会也少。思想政治课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实际。所以一定要从只在课堂上接触学生转变为平时尽可能多的接触学生。在上课、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我经常在教室、走廊、操场散步,或与他们交谈,或参加他们的课外活动,既了解了他们的各种情况,又培养了师生感情。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轻信、盲从老师的言行,这就要求老师在情感教育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以获得学生的信任。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总是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做“台上的好老师,台下的好朋友”,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学生才会愿意接近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才会进步很快。可见师生的这种情感力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实现角色转换,一切以学生为本。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和控制者,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其角色从权威变为平等,从传授者变为求知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命令式的,而是具有朋友间对话的特征——是双向互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因此,教师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行为者,必须改变传统的交流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是师生良好交往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师生积极互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服务学生发展。

2.理解学生,实现情感认同。

要真正了解学生,关键是老师不能对学生抱着固有的偏见和主观判断。他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进入和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心灵达成共情感。教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进入学生感兴趣的领域,最终会无法接受和理解学生的经历和感受。

3.尊重学生,平等交流。

有效的师生交往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而这种平等和尊重不是教师的善意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教师相信、看到、珍惜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和潜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和能力,而不是强调成绩好、品行好、出身高贵、相貌丑陋。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当成一个和自己一样值得尊重的人。

4.真诚对待学生,实现心灵互动。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我喜欢这个老师,因为他对我很好。”在学校里,几乎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来自于对学生的美好祝愿和善意。但是,不同的老师与学生交流时,学生感受到的真诚程度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师要摆脱伪装和防御,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甚至讲话中的一个停顿,都向学生传达着他的肯定、欣赏和满意,实现了“无声胜有声”的心理沟通,无私地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学生,无时无刻不与学生进行有形和无形的心理沟通,而这种沟通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俗话说:“人非草木,谁能无情。”只要老师真心对待学生,持之以恒,做到“真心实意,金石为开”,相信学生一定会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克服沟通障碍是有效的沟通策略。

沟通在课堂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沟通的本质要求是沟通的有效性。要克服沟通障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选择最佳的沟通渠道,合理组织教学,注重信息反馈。

1,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的教学,本质上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成效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否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多种较高的素质。具体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自身的人格魅力。[5]教师只有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良好的仪表和作风、强烈的责任感和耐挫力、健全的人格,才能奠定师生间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克服沟通的心理障碍。

疏导学生心理是教育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与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学生一起工作,运用生活幽默疏通学生心理,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克服沟通障碍,必须注意以下心理因素。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背景,在人际交往中科学应用一些心理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准确及时地关注老师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可以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与自己的想法、感受、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比较,从而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修正。这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其次,增强记忆是消除师生交流障碍的有效心理措施。记忆力强的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第三,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的积极背景。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优秀的班级文化,要关注身边的小事,不要好大喜功。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润物细无声,因而是最美的教育。[6]

(三)提高沟通能力,加强教学交流

1,提高沟通能力。

语言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效果。首先,演讲要重点突出,语言要简洁明了,叙述推理要有理有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措词恰当,通俗易懂,不滥用词语,不说空话和套话。其次,要善用比喻。即使是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用简单的比喻讲出来。再次,可以利用手语和面部表情来增强交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让对方容易接受。大家交流中的语言或肢体语言文字的表达都是在个体人格的背景下做出的,是整体人格的反映,特别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道德知识是一种支撑和桥梁。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启蒙,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你说的话,从而改变他们的观念,影响他们的行为。思政课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讲课的艺术,不仅要懂道德的观点,而且要有感染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情感化人,以理服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著名教育家狄多辉指出:“科学知识不应该教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自主地掌握它们。”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因此,提倡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必要时进行讨论,并采取试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从单一的观众,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表现欲。学生为了胜任教学阶段的角色,必然会认真专心听讲思考,然后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上的这种相互交流和沟通中去,沟通的有效性也会更高。教师作为教学舞台的导演,要精心备课,对自己要教的内容了如指掌,使交流的信息充分有效,从而达到最佳的交流方式,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

(D)学会有效沟通和倾听,选择最佳沟通方式。

1,学会有效沟通和倾听

倾听是一种习惯,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内涵。有效的倾听可以增加师生的信任,是克服交流障碍的重要条件。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听”。心理学将其分为“外部倾听”和“心理倾听”两部分。所谓“外在表现倾听”,就是教师在行为上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去倾听学生的对话,与学生交流。“心理倾听”的层次更深。既要积极倾听学生的言语表达,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非言语信息表达,从他们的眼神、语气、手势、面部表情中“听”出他们话语中隐含的深层含义。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不是听不进去,而是不愿意听。学会倾听,可以从倾听必备的态度入手,包括:接纳与平等、专注与警惕、欣赏与学习、坚持与冷静、参与与体验。这种倾听是真诚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部倾听转变为内部倾听,从抽象倾听转变为具体倾听。在听的同时,也要及时与学生互动,表现出自己在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这样听力才能事半功倍。

2.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师生交流中,教师一般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给学生最恰当表现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说,老师会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面对面,真诚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可以立竿见影。

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些东西不方便师生直接面对面交流,所以需要一种间接的方式。比如一个电话,一句问候,方便拉近彼此的距离,可以避免面对面沟通中的尴尬,保证沟通的时效性。通过电子邮件、QQ、MSN、博客等进行交流。可以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了解一些学生平时不容易掌握的情况,甚至可以直接面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完整的帮助和指导。

(五)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他主张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根据人类心理和智力水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异同灵活运用交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氛围、学习态度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思想和身体特点,做到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既要注重面向全班的集体教学,又要善于兼顾学生个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出适合不同性格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