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陈老架与新架的区别。

《陈太吉传》流传到14世纪时,原来陈长兴和陈有本同时期流传下来的拳台,都是陈编的。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陈有本对拳台进行了一些改造,创造了所谓的“新台”,也叫小台,以区别老台和以陈长兴为代表的大台。

陈氏太极拳发展到17世纪,一般认为陈发科(1887—1957)是陈长兴传下来的老拳的代表人物。在陈发科于1928年离开陈家沟赴京传拳之前,当时他的侄子陈昭丕(季复)、儿子陈昭旭等人都是跟随传科学拳的。“陈昭丕自幼随叔父习太极拳”(的《陈氏老架太极拳》)。陈昭丕自己也说,“他是在(假)嵇的指导下”(见《陈氏太极拳序》),也就是说,陈昭丕、陈昭煦以及后来的。从1928到1957,法龚克生前一直住在北京传教。晚年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一号、二号拳架的部分拳法和动作进行了修改和丰富,使两套家传拳架更加完善。法的小儿子陈,

陈昭丕先生(1893-1972)于1928年随叔父陈发科到北京,不久赴南京传拳,后至洛阳、开封等地。他于1958退居老家陈家沟,培养了陈小旺等一批传人,被誉为“四大金刚”。

但由于陈昭丕和他的叔叔陈发科在北京、南京等地生活了近30年,一南一北,彼此接触不多,所以在拳法上也有一些差异。另外,陈长兴传授的套路,在陈发科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成文的拳谱,不像当年陈有本传的新拳,因为第十六代传人陈欣已经出版了《陈氏太极拳图说》,有了成文的拳谱。所以在1972年陈昭逵先生去世后,1973年春节请陈昭逵先生回家教拳时,沟里人就觉得赵逵先生和赵丕先生的拳架不一样。为了表示这种区别,因为有人想标榜村里练的、自己练的拳架更正宗,就把赵丕先生晚年在沟里传下来的拳架称为“老架”,把陈发科、陈兆奎传下来的拳架称为“新架”。陈兆奎先生不赞成这种划分。曾云在世时说过,“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五哥陈昭丕也是跟我爸学的拳。赵皮先生在陈家沟流传的拳架,与法先生、赵逵先生在京流传的拳架基本相同,只是略加简化和精炼。“四大金刚”之一的朱天才说得更客观一些。他说:“陈兆奎先生传的拳架,动作更细腻,手法更多,力度更大,攻法更明显,手法更全面。”(《武魂》1990第5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唐浩、顾、李建华、陈兆奎撰写《陈》。1963年,古、沈终编,陈兆奎排练修改《陈太吉传》一书,陈长兴套路(一、二)出版,获得第一部书面拳谱。陈昭奎函授讲座《陈太吉传体用大全》可谓是陈长兴老架的第二拳谱。

在此基础上,只能说北京的陈发科、陈照奎传下来的拳台和我们村的陈照皮传下来的拳台与陈长兴传下来的拳台是一样的。拳击动作的复杂程度只有一些差别,但新旧并无区别。如果要区分区别的话,只能说陈昭丕和陈昭奎传世的拳台在复杂程度和精准度上略有不同。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