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运用养血、温经通络的方法治疗寒痹。
定义和类别
寒性痹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痹证,是风、寒、湿的结合,寒为胜,又称关节痛、骨痹。《魂枢贼风》:“味伤于湿,藏于血,分于肉,久而不散...时而冷时而暖,原因封闭,无法通行;一开就遇寒,然后血气凝结,碰到老邪,就是寒性痹症。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剧烈疼痛,寒性加重,轻度温热属于中医寒性痹证范畴,是最常见的痹证类型。
病因和发病机制
李振华认为,痹症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气不足,多由日常生活不注意、宅内过劳、体虚或长期劳损、作息不当、产后、病后等引起。如果卫气弱,理不密,抗邪气能力弱,邪气就会乘虚而入,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痹证。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为。邪若合,其气必弱。”寒性关节痛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内阳不足,不能温暖身体,尤其不能抵御寒邪的侵袭。二是外邪入侵,风、寒、湿、热邪入侵人体引起的关节痛。《苏文痹论》云:“风寒湿合则痹...感冒的赢家是关节痛。李振华认为痹证是由风寒湿合而成,是合而为一,而非一气所致。风寒、风湿、寒湿分别不占65,438+0/3,风寒湿热引起的痹症分别不占25%。病常偏邪,可偏风、寒、湿,兼二气。冷痛和怕冷是冷痛的主要原因,与寒冷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身体阳气不足,寒气来袭,寒气凝结血管,经络不通,很痛苦。因此,苏文的《比伦》说,“冷的胜利者是痛苦的比。”“寒为阴邪,易伤杨琪。当杨琪没有到达第四个终点时,四肢并不温暖,在疼痛中有一种冰冷的感觉。寒气得阳热则消散,气血得热则通畅,故热痛减轻。李振华特别强调脾气(阳)在寒性痹证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脾主手足,脾气(阳)虚则不能温暖手足,也不能抵御寒邪的侵袭。发病后四肢怕冷,遇冷会加重。此外,血瘀痰阻络也会引起关节痛,邪气久留会引起气滞血瘀,所以治疗在于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辨证论治
主要症状:四肢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寒则加重,热则减轻,痛则固定,昼轻夜重,连关节也不能屈曲,痛则有冷感,四末无温,舌淡苔白,脉紧等。
治疗:养血活血,温经通络。
处方:当归12g,川芎10g。
赤芍15g、桂枝15g、知母12g、香附10g、川牛膝15g、木瓜15g、丹参15g、鸡血藤30g、制川乌6g。
草乌6克
木香8克,制马钱子1克。
炮山甲10g
蜈蚣3条,元胡10g。
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加减:寒邪胜者加10g,干姜10g,细辛5g,肉桂10g。
典型案件
沈某某,男,40岁,2009年9月29日来门诊,双膝关节间歇性阵发性疼痛4年,1周加重。他说每次天气变冷就加重,全身怕冷,四肢不温,舌淡,体胖,舌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弱。检查:膝关节皮温正常,无肿胀,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血沉10毫米/小时。
ASO<250 U,RF<20U
CCP(-)
x光是正常的。西医诊断: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寒痹),辨证:血虚关节失养,阳虚关节失温,寒邪由虚入,痹阻关节经络,不通则痛。治疗:养血活血,温经通络止痛。
药方:提出上面的原方,21水煎服,每日1服用。
第二次诊断:2009年6月20日10,服药后关节疼痛大大减轻,畏寒肢温症状也有所缓解。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迟。如果效果不正,服用21以上,水煎服,每日服用1。经过一个月的随访,病情已经痊愈。
总结
《证因与脉治》卷三曰:“寒性痹之证为疼痛、痛苦,手足发紧,略退热,感冒较重,故称痛痹。现代医学中的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就属于这一类。李振华认为,这是由于体内阳气长期不足,感受寒邪,经络内阻所致。主要表现为冷痛,也可见筋骨关节酸痛、沉重嗜睡、感觉迟钝、关节肿胀、屈伸活动不利,甚至关节变形,累及脏腑。病程长,缠绵难愈,治疗相当困难。
李振华的养血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寒性关节痛,疗效如叉鼓。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草乌温经止痛,草乌治疗关节痛疗效优于草乌。二者均为辛热之品,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是治疗寒痹的必备药物。现代研究证实,川乌、草乌和桂枝能降低ASO、CRF、ESR和RF的滴度。丹参、鸡血藤、穿山甲等。通经活络,而知母、桂枝能以寒热养阴,不伤阳,温阳不伤阴;制马钱子、穿山甲、蜈蚣、延胡索行气通络止痛。制马钱子常用剂量为0.5 ~ 1g,甘草作为佐药控制其毒性,疗效好,无毒副作用。川牛膝、木瓜入膝关节,木香、香附行气活血,行气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