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脉学知识

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学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功能以及血液的质和量。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脉象有一些形态上的变化,也就是脉象应该参照的图像,也就是脉象。脉象可以先表现出这三个因素的病理变化,再从中推断出其他的病理变化。显然,脉象有其客观因素。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能反映心脏的病理变化。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足、心功能低下等,都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比如冠心病形成时,心脏可以停止跳动,然后通过脉象可以找到脉搏。

血管的血管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流的质量、数量和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也可以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缓、停间歇、不规则。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骤停。

弦脉的脉象特点是血管张力增高,脉体端直而长。弦脉反映高血压,血流阻力增加,血管壁硬化。

脉象的脉象特点是脉象细、位浅、弱,即浮、弱。当人体出现胃肠感冒(没有食欲、恶心、呕吐、腹泻等。、以及摄入不足),急性肠胃炎,以及呕吐,津液减少,气血不足,这些都可以在脉象中反映出来。

很多影响因素很难准确把握。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相应的疾病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得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信号。它的缺点是不准确和缺乏量化。比如高血压可以通过脉搏发现,但是无法测出血压值。说高血压是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生物不仅传递内源性信息,也传递外源性信息。决定脉象的内生因素主要是上面提到的三个因素。决定脉象的外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的时候,血管收缩变细,血流会变慢;天热时,血管扩张变宽,血流加快,脉象也会相应变化。即使外界环境微不足道,脉象也可能有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属于正常脉象;超出生理范围是一种病理性脉象。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脉象有时是不准确和可靠的。这个时候,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医术高超、脉诊经验丰富的中医可以更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个普通的中医可能诊断不明确,甚至会出错。

寸口诊断的精妙方法需要四诊并联合参考

切脉包括点穴、迎客、张仲景三种方法。现在常用点动。脉诊部位是手腕内侧,紧挨着手腕后面的高骨(桡骨茎突),桡动脉搏动的地方。高骨对应的桡动脉脉搏位置为关、关前、寸、关后。“寸规”之名最早见于《内经》,难经中发展出“寸口诊法”。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赤对应肾(肾水)。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两大概念。中医是望、听、问、切相结合的,不宜只用一种诊断方法对疾病进行整体诊断和治疗。人体的信息不仅反映在脉象上,还反映在皮肤表面、声音、气味等方面。只是脉象单一不完整,容易产生误差。四诊各有其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用脉诊代替其他诊断方法,而是要把四诊结合起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健康人的脉象应该是一次四个呼吸,寸规三个部位有脉搏,不浮不沉,温柔有力,足规脉搏要有力。常见的脉病有浮脉、沉脉、晚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泛脉、细脉、弦脉。

浮脉:轻按可得,再按可减。主症:表证由于外感邪气停留在表,卫气不侵邪,使脉气外激,故以脉位表里为特征。漂浮有力才是真材实料;浮而无劲,是表虚。长期内伤是由于阴血不足,阳气不足,阳虚外浮,脉弱所致。

沉脉:不能轻按,再按就能得。主症:里证。强是内在的现实,弱是内在的软弱。邪气郁于内,气血阻阳,脉沉有力。脏腑虚弱,阳虚气滞,脉弱气躁,脉弱。

晚脉冲:慢脉冲,(每分钟60次以下的脉冲)。主症:寒证。强则寒,弱则寒。寒为郁,气血运行缓慢,脉缓而强,为实寒之证。杨琪不足,气血不能运行,脉迟而弱,为虚寒之证。

脉搏计数:快速脉搏,(脉搏在每分钟90次以上)。主症:热证。强则实热,弱则虚热。外感发热初起,脏腑热盛,邪热受激,血液循环加快,脉数而强为实热。血虚、津液不足、血虚、内生虚热、脉数、无力为虚热。

虚脉:三脉皆弱。再次按空。主症:虚证:多因气血两虚,使脉象难以刺激,故为虚。

真实脉搏:三种脉搏都很有力。主要疾病:实证:邪气横行,正气充足,正邪相争,气血充盈,搏动有力。

滑脉:按得很流畅,像按皮球一样光滑。多见于气血充实的年轻人。孕妇的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的现象。都是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似波涛汹涌,此起彼伏。主症:实热。内热盛,脉经扩张,脉形宽。由于热盛,邪气炽盛,气血充盈,脉象起伏。

脉:脉细如线,起伏明显。主症: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它也控制湿病。阴虚血虚不能充脉,或湿邪不通脉,脉小。

和弦脉冲:末端直而长,指向下相当突然,如按弦。治疗肝胆疾病、疼痛综合症和痰。气机不利,肝失疏泄之功,脉象紧张,呈弦脉。当患者患病时,气机紊乱或痰饮停止,就会导致气的传导不畅,出现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