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运动保健?

运动保健又称中医健身,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方法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宇宙尤其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点,所以积极倡导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体育就已经被视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比如《庄子·刻意》说:“呼吸,吐故纳新,熊为其命。此导者,举形之人,彭祖寿之考也。”说明当时有相当多的人利用指导等方法锻炼身体来强身健体。吕《春秋》明确指出了运动对于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亲戚不咬,动也。”齐也是如此。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以流水、枢为例,说明运动的好处,从形与气的关系,明确指出不运动的危害。显然,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动则健康,不动则虚弱。《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锻炼和养生,提倡“体力消耗而不知疲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和而不同”。所谓“舒舒”,据王冰注:“舒舒是保证健康的大方法”,即泛指各种养生方法,包括各种体育锻炼方法。后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造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他的弟子乌普每天按照“五禽戏”进行锻炼,活到90多岁,眼睛和耳朵都很聪明,牙齿也完好无损。“五禽戏”的出现,使中医健身术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今后其他形式的运动保健的出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到了晋唐时期,提倡运动的养生家更多了。金章华《博物志》所载青牛道士冯俊达养生法第一条就是“生理欲常少,无过剩”。南北朝时,梁涛鸿景编《养性延寿录》说:“人欲少工,累不打耳。人吃完了,要犹豫,要进步。故流水不腐,户轴不苟延,故亦因其劳。“唐代名医孙思邈也非常重视锻炼和养生。他在《包明升》中提出“百病不可达,人若苦练形”,他本人也坚持步行,认为“不如量四季冷暖,出门三里二里三二百步”到了宋代,对体育保健养生方法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比如,蒲谦写了《养生要录》,还专门开了一门课叫“调肢”,提倡使用引导运动体。明代著名保健学家冷谦著有《修序要目》和《王采传》,两部著作都主张用指导来锻炼身体。现在国内很流行的太极拳,据说是明朝戚继光根据民间拳法总结出来的三十二势拳经。清代保健学家曹廷栋创造了“卧、坐、作三项”作为老年人锻炼的简易指导方法。

以上说明古人非常重视运动保健,“运动不坏”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保健健身方面的传统观点,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延缓衰老的进程,尤其对心血管系统有好处。法国医生天梭曾说:“运动就其作用而言,几乎可以取代任何药物,但世界上所有的药物都不能取代运动的作用。”虽然话有点过了,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是,适度的运动可以让生活和工作充满青春活力和轻松的乐趣。可以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质量,保证充分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它能提高机体的适应和代偿功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简而言之,运动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正因为如此,国外有人说:“运动是健康之源”,这和我国清代教育家严希斋的说法是一样的。“一招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