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安徽霍山的经济发展?

做自己明白的,想明白的。

——霍山县经济发展调研

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我们最近对霍山县进行了调研,感到该县发展经济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关注和总结,也对全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了一些思考。

(1)霍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库区、老县城,区位相对封闭,资源有限,先天条件不利。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座谈和调研,有五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面对宏观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变化,大部分地方的经济发展都出现过起伏,但霍山的经济始终保持着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从1990到2004年14,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全省县域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第二,霍山曾经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目前,工业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相当突出。1989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4%,去年达到53%,居全省各县之首;2004年,该县63%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税收。再次,作为大别山区的边缘县,外向型经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霍山大兴开放之势,形成了大家谈开放、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2004年,该县出口创汇5047万美元,位居全县前三。第四,面对宏观调控和各种因素,霍山的园区经济依然蓬勃发展。县工业园区成立于2002年。短短两年多时间,20家企业入园,其中宏观调控后企业16家,项目26个。第五,霍山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工业经济,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局面。他们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他们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让污染不进霍山”“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绝不做劳民伤财的事”。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打造出了享誉全国的四张“名片”: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社会治安模范县、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县、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2)在同样的宏观环境下,为什么基础条件并不优越的霍山县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加快发展?通过研究,我觉得有三个根本的东西:

一是霍山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赋予解放思想新的内涵和实践内容。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个信息相对闭塞、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山区县来说,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是决定性的主导力量,必须牢牢把握。为此,他们在提出每一个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前后,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工业强县”战略刚提出时,县委、县政府就先后组织各级党政干部、企业家等代表“到宁国去”,先后举行了多轮思想讨论,形成了* * *识,使工业强县战略在全县牢牢扎根。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山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二是霍山县在发展中抓住了人才兴县这个关键,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市场主体,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市场经济的远见卓识者,重视本土人才的作用,鼓励党政机关中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发展企业,催生了一批企业家和高素质的企业集团,促进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营造优秀人才创业、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重点扶持大户,注重资源配置向优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倾斜,给予有贡献的企业家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推动企业资本积累进程,激发企业家创业发展热情。从1992开始,霍山县按照1%的税额对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创业者给予奖励,激励作用很大。“人”的作用还表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他们有明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懂经济的干部充实到经济主战场,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特别是霍山有很好的包容环境,很多外来的优秀干部扎根,影响和促进了本地干部的成长。

第三,霍山县处理好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走上了“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作为县级,霍山和大多数地方一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面临调控手段和要素资源不足的制约。霍山县可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当地企业和群众反映,霍山党政干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发展和经济建设上。大家的兴奋点不在于座位和帽子,而在于如何做好工作,如何抓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是如何夺权、如何管理企业,而是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当然,霍山的经历不止这些。纵观全省,最值得总结的就是他们能理解自己理解的,想理解的。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很多县都有很多好的思路和想法,很多人都能看得出来,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如何把想法变成行动,真正理解自己理解的和想理解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霍山的价值在于,他们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做自己认准的事,不跑偏,不翻饼干;就是他们对决策的执行有很强的执行力,做到方向明确,措施具体,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种手段和资源,保证政令畅通。从工业富县的提出,到山口经济的推进,再到园区经济的发展;从提出想法,形成* * *认识,再到取得成果,从霍山的发展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种执着的作风,一种上下齐心协力,一种资源运作的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霍山的经济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而这场“接力赛”源于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在霍山,经常提到的几个县委、政府的负责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任期长,有一个从副职到正职、从政府到党委的经历;而且在霍山,历任领导人都相继继承和发展,达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正是这种氛围和传统,让县城的发展少了折腾,形成了多干多懂的良性循环。

(3)霍山的经验表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县一级本身。只要各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总能找到适合当地情况的方式方法。发现霍山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霍山县作为一个人口少、资源少的偏远县,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质量,都面临着巨大的实现新突破的压力。霍山的产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早,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山区县由于地理位置先天不足,要素供给和配套环境相对薄弱,发展能力有限。一方面,县里要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县域的弱功能难以承担大企业的需求,成长起来的优势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县域面临着“做大”和“留大”的困境。同时,金融服务薄弱的问题在霍山十分突出,每年招商引资吸引的资金不足以覆盖存款流出的金额。另外,县里对县职能缺失的反映也比较强烈,感觉上面管的还是有点多,县级政府事权、财权、管理权之间的矛盾对工作的制约比较大。

(4)县兴则省兴。霍山的发展经验和问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第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确立正确的定位。我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全面振兴县域经济,需要有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决心,也要有持之以恒、长期奋战的思想。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来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尊重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发展,形成有利于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导向。一方面,省市要在上级和下级的指导下,为县一级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形成有利于县一级干部长期讨论的预期,引导县一级把更多精力放在强基础、强基础上,放在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县一级本身,尤其是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加强控制力、执行力和转化力,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执行已经确定的发展路径,把好的思路转化为好的发展业绩,真正做到自己明白的、想明白的。其次,正确的导向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支持政策上,要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重点支持相对薄弱的地区做一些基础性的事情;对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支持其更快更好发展,发挥乘数效应,形成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和一流队伍;激励政策必须打破“平均用力”的现象。比如,经济强县应在体制上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使其管理范围和深度与经济扩张能力相匹配;奖励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对于经营好的园区,可以给予用地指标奖励,或者园区建设引导资金倾斜。第三,正确的发展导向归根结底是一个用人的问题。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选准用好党政主要领导。要强化任期观念,处理好干部提拔和稳定任期的关系,避免领导干部过多流动,影响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大干部“双向”交流力度,选拔一批视野开阔、熟悉经济、作风务实的年轻省市干部到县级任职,选拔一批县乡干部到省市机关和发达地区锻炼。

第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突破口。县域经济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无论每个县的情况如何不同,加速工业化是基本的取向。抓住了工业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很多县域经济的衍生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就是霍山的成功。当然,工业化的方式可能不一样,有的优先发展加工制造业,有的从农业工业化入手,有的可能先突破第三产业,但无论如何,工业化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产业向园区集聚,资本向人才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更好地把工业化和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当前要在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要在开放型经济上有所突破。通过外向型经济,可以植入先进理念、技术、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县域工业化的瓶颈制约,实现产业的快速扩张。要进一步强化开放观念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意识,全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和开放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途径。二是在工业园区取得突破。越是宏观调控收紧,越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不能犹豫和退缩。要把招商引资与园区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引导关联企业入园,促进企业集群发展。

第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要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激活各类创业主体,释放各领域的创业潜力。首先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营造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氛围,采取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让民营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其次,要加快培养一批有能力的人和企业家。目前,我省很多县域企业家存在素质不高、“小富即安”等问题,部分企业家缺乏职业企业家精神,“官本位”意识强烈。我们必须加大引进、培养和开发的力度,创造有利于人才和企业家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化解瓶颈制约因素。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支持体系。在继续加强与国家有关银行合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加快地方金融发展势在必行。发掘民间资本的力量,引导、鼓励和支持县域民间资本发展县域金融组织和资本市场。二是人才保障问题。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窗口或建立R&D基地,搭建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的平台。各县可依托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等教学设施,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第三是土地供应问题。全省要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根据当地发展的不同情况,优先保障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的合法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乡规划。首先,要坚持以城带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人口向城镇聚集。要以县城建设为战略支点,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增强载体功能,提升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其次,坚持以工促农,以工促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用产业合作的理念,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买卖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和“小农户”的矛盾。第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重点增加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集中财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低保、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

第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们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把县级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创造环境上,并推动整个政府行政理念的改革。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行政资源重新整合,推进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真正把政府职能转移到服务市场主体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省级层面要围绕县域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核心是简政放权,从根本上改变县域治理结构,为县级政府转型提供支撑。当前要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让它放得下、放得下。同时,大力推进县域综合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运行新机制,提升省级部门对县域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