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养生?

立秋后,防暑、防秋燥、滋阴润肺是养生的主要方面。

酷暑中仍需防暑。

据袁先贤介绍,入秋后,白天气温会很热,晚上会很凉,早晚温差会变大。但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阳渐闭阴渐长的转折点,人体阴阳代谢自然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期。所以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养生,离不开“收补”的原则。也就是说,秋季养生一定要以维护体内的阴为首要任务。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根据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饮食起居既要防暑,又要御寒。

调节心情,谨防秋燥

袁先贤介绍,人在夏天出汗后往往会流失过多,体内会出现营养和水分不足的情况。进入秋季后,天气渐冷,气候干燥,容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为六淫之邪,是秋季的主气。干燥,容易消耗体液。口干舌燥、鼻塞咽痛、皮肤干燥、大便干燥、易怒等一系列常见症状,医学上称为“秋燥综合征”。老年人对秋季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耐受力较差,更要注意预防。

秋季防燥,应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立秋以后,以温暖干燥为主,表现为湿热、阴虚、火旺。初秋天气难免出现“秋老虎”的高温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让人心情烦躁,要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达到内心的平静,精神的安宁,心情的舒畅,就要避免感到悲伤,即使遇到悲伤的事情,也要主动去化解。同时也要收敛一下,适应秋天的平静气氛。人体若违背秋敛之气,则伤肺气。秋季肺气受损,冬季会发生病变。这是因为人的秋季养气、收气和冬季养气、储气能力都不够强。

早睡早起,少辛辣酸味。

说到养生,日常生活和饮食自然是最重要的。袁先贤博士指出,立秋后,每个人都应该调整自己的饮食和日常生活。夏季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时间已经不适合这个节气的养生。

初秋天气清爽时,要“早睡早起”,早睡顺应殷琦的收敛,早起舒展肺气,防止过度收敛。另外,昼短夜长,天气凉爽。人容易犯困。如果他们睡得太多,他们的情绪会变得萎靡不振,他们的日常生活会很有规律。早睡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这个节气加强了晚上的睡眠时间,以弥补夏天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而收之”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