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西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联系?

清朝初期,皇室崇拜藏传佛教,对汉传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到了康熙,禁令稍有放松,清末隐居深山的僧人纷纷回京,让日渐衰落的佛教呈现出一段时间的活跃气氛。雍正虽然重视藏传佛教,但主张儒、释、道三家不同用,同体并用,并行不悖,以提供佛教各派的融合。他亲自制作了《辨魔录》和《御选语录》,规定不分宗派异同,一律念佛,对近代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乾隆时期《龙藏》的出版和《汉满蒙藏四体组合及大藏经全咒》的编辑,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清末以来,杨和欧阳在日本和西欧佛学的推动下,创办了刻经所、佛学院和佛学会,开辟了佛学义理研究的新时期。中国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思想曾是谭嗣同创立仁学体系的思想来源之一。此外,夏越、精进、袁颖、太虚、弘毅等一批著名僧人也纷纷起来从事振兴佛教的工作,给佛教带来了新气象。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或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它形成于10世纪下半叶。13世纪中叶开始在蒙古传播。至今,蒙古、土耳其、裕固族等民族仍信仰藏传佛教。

西藏历史佛教的发展可分为“前洪时期”和“后洪时期”。前者从7世纪到838年禁绝佛教200多年。关于后者的开始,众说纷纭。据钟说,它始于公元978年,至今已有一千年了。

洪倩时期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人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为他们带来的佛像修建了大昭寺和大昭寺。传说当时邀请了印度人、格萨罗人、尼泊尔人翻译少量经典给汉族的大耳、大天寿和尚,但没有建立僧伽。据《易经·唐代西域大僧求法传》记载,当时唐僧回印度,多是取道吐蕃,有些人受到了领主的礼遇。唐朝赤德祖赞娶金城公主时,修建了许多寺庙,传入了汉传佛教。同时,由于西域动乱和东方入侵,于阗和中亚的僧人也大量流入吐蕃,赤德祖赞收留了他们。他还派人到冈底斯山迎接印度密宗学者佛米和佛吉,日后要来婉言谢绝。晚年,他派遣桑等四位大臣到汉朝取回大量典籍,带回一位僧人。赤德祖赞死后,崇拜这一宗教的贵族大臣上台,发动了第一次禁佛运动,驱逐汉、尼僧人,拆毁寺庙。直到赞帕·赤松德赞长大后,佛教才得以复兴。在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姬胡和莲花生修建桑耶寺,让和尚出家,建立僧伽制度,欢迎翻译家翻译经典。他还召集佛教徒和当地信众辩论,灭根扬佛;汉族僧侣和印度僧侣之间举行了一场辩论,以统一他们的信仰。在赤松德赞之后,他经历了牟尼赞普和赛娜雷驰德松赞两代人。热巴赤祖德赞当政时,要求印藏僧人审定译名,编辑梵天藏语词汇,修订译经,编修三部译经。根据加登的目录,在此之前翻译的经典、法律、理论、注释* * *有700多种。他还规定“七家养僧”,任命僧人起大作用,并赋予军政大权。最后反佛大臣谋杀赤祖德赞,立其弟朗达玛为继承人,禁止佛教在吐蕃传播。佛教被禁后,过了100多年(838 ~ 978年),佛教才从多康重新传入西藏,后洪时期开始。

藏传佛教正式形成于后洪时期。喇嘛这个词在藏语中是“古鲁”的意思。密教中尊师为佛,上师首倡“四皈依”,与佛教早期的“三皈依”不同。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的特点是:一是大量翻译了盛行于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的密宗最高瑜伽部的经典和教义;第二,密宗传承基础上的各种教派的形成。到13世纪初,翻译工作基本完成。200年来,不仅有许多印度高僧前往西藏传教和翻译经书,而且有大量西藏僧人前往印度和尼泊尔学习法语,后来成为著名的翻译家。双方都有300多名著名翻译家。这些翻译后来被收录在《甘珠尔》和《丹珠尔》中。1680刻的北京版,甘珠尔有1055,丹珠尔有3522,* *有4577。德格版刻于1730,甘珠尔有1114,丹珠尔有3559,* *有4673。以日本北京版影印为主的西藏大藏经,甘珠尔1055册,丹珠尔4907册,* * 5962册。汉藏两种语言的《大藏经》有短有长。中国大藏经有《阿含经》、《涅槃经》、《达吉经》四部,法中有《十诵法》、《四分法》、《米沙赛录》等。关于《大智慧信笺集》、《大菩萨论》、《成就论》、《顺正论》等重要经典,具体如下。在西藏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中,有大量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典、理论、解说和著作,以及中观、因缘、说法、医学、历法计算和巧工,这些都是汉译所缺乏的。此外,西藏还有大量各派高僧的著述,但没有一本被翻译成蒙古语,始于元成宗(1295 ~ 1307),止于明神宗(1573 ~ 1619)。藏经的满文翻译完成于清乾隆末年(1736 ~ 1795)。

藏传佛教的各种流派在洪钟后期逐渐形成。前洪时期只有佛与佛之争,佛教内部没有不同派别。在洪钟后期,由于不同的继承,出现了几个教派。较大的有马宁教、嘎当教、萨迦教、噶举派和格鲁派,较小的有杰西教、觉玉教、觉囊教、果扎教和夏鲁教。虽然这个宗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但在洪钟后期逐渐与佛教融合,其中一些成为佛教的一个教派。

云南上层佛教

云南傣族佛教等少数民族佛教属于巴利语系,即南传佛教,与北传小乘佛教有不同的发展和特点。中国汉藏中有比较完整的小乘经和三藏译本。法显是个和尚,曾去什字国(今斯里兰卡)抄经,但和他一起翻译的《扎阿嘎玛》原文是否为巴利语,已无从考证。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的《善解琵琶沙法》和督十四年(515)译的《解释道论》都源于南方。中国法家所奉行的法集部四分法,也与南传处于同一体系。法门在解释法的含义时,常常引用“善解毗婆沙之法”的理论。中国的出家戒律最初是由佛教高僧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余人传授的。因此,汉代的戒律随着向南的传播有着很深的渊源。教义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三藏《南传》中,小布本行藏是各种波罗蜜事迹的汇集,承认佛道不同于闻道,是大乘学说之首。特别是“心性清净,受客尘所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早期禅宗“含同生命道理,防客尘”的基本思想。现代研究发现,达摩的面壁观可能与南传理论从各地到各地的应用有关。可见,南方的八里佛教与汉代的大乘佛教之间存在着深刻而错综复杂的关系。

佛教南传的一个教派巴利,有史料。7世纪中叶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起初没有宝塔寺,经典只是口耳相传。11世纪前后,由于战争的蔓延和人们的逃亡,佛教消失了。战争平息后,佛教从勐润(今泰国清边)经缅甸景东传到西双版纳,再传入泰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一种缅甸白庄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直到南宋景延二年(1277)创制傣语,才刻出贝叶经。明朝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给第十九代宣威使道时,缅甸国王派了一个僧团,带着三藏经典和佛像去传教。起初景洪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宝塔寺庙,许多缅甸僧人将佛教传播到德宏、耿马、孟连等地,随后上左佛教在这些地区的傣族中盛行。

经典内容与南方巴利语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排略有不同。三藏古籍包括傣语巴利语的音译和注释,一些重要的傣语译本,以及大量的傣语和布朗语著作,包括天文、历法、医学、历史、诗歌、传说和佛教故事。

目前云南上座佛教按名称可分为润、白庄、多烈、佐佑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部落。傣族男孩到了学龄必须出家,在寺院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后再回归世俗。被认为优秀的个人可以继续留在寺内深造,并按照出家的等级逐渐成为正式的僧人。一般来说,僧团可分为帕(米沙)、杜(比丘)、(杜通长老)、(萨摩教派长老)、僧伽罗布(僧王长老、僧主,此僧团已空缺多时)、帕昭呼(释教长老)、(僧长老)。或者在Pa之前增加Pano(行走的男孩)等级,在du之后增加Dulong(桑杜)等级到十级。从5级以上晋升非常严格,后两级只授予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成为当地最高宗教领袖。

纵观道教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获得皇帝、贵族、统治者的支持,是其第一个发展时期;到了唐代,皇室联手老子,自称是李二的后代,给予政治上的支持,大力宣扬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在宋真宗北部,人们陶醉于道教,以此来掩盖北方强邻的压力所带来的屈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朝中叶,皇帝迷信道教,企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他们介入政治,参与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本文只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对道教发展史上最重要、最基础的理论和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论述,让那些对道教不熟悉的朋友有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理论和讨论,本文不做过多解释。如果你对道教深感兴趣,不妨多找一些道教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