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保健要注意什么?
“心为全身之主”,“一切脏腑骨骼皆服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所用”,这些都说明了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的“心”既有“血肉之心”,即作为器官的心,也有神明之心,是指人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能力。心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还对全身有温热作用。在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阴阳四时相互变化,与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有关。心属夏,也就是说心阳在夏季最旺盛有力,也需要更多的保养。
长夏节气过后,人们减衣,衣衫单薄。即使是平时身体很好的人,也要小心外感感冒。在这个季节,一旦生病,中医不轻易使用发汗药,以免出汗。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凝滞,预防心脏病发作。长夏节气,要放松心情,保持轻松的心态,不要因突如其来的喜怒伤心伤阳。早上吃一点洋葱,饭后喝一点红酒,保持血气畅通。在饮食保养上,这个季节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清淡为主。适合的饮食有荷叶鸡胸肉、鱼腥草拌生菜、桂圆粥等。,具有清香养心、清热解毒、利水化痰、养血安神的功效。
2.小满养生小满节气在5月下旬,气温明显升高。如果睡觉时贪吃,容易导致风湿和湿皮肤病。在这个节气的保健中,应大力提倡“未病先防”的保健观。在没有任何疾病的情况下,也要做好各种预防工作。这种养生观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存正气存邪的病理观是不行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外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人类需要掌握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的变化,保持内外环境的和谐,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按照中医的观点,疾病的产生既与正气有关,也与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的条件,但人体正气不足是疾病的内因和基础。这绝不是否认外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会起主导作用。所以在养生观念上,要尽量增强身体的正气,防止邪气的入侵。
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皮肤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他们的日常饮食以清淡爽口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利尿清热作用的食物。
3.篷季养生来自中国辽阔的疆域,同一个节气的气候特点也有所不同。到了种穗季节,雨量增多,气温升高,南方进入雨季。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又热又湿。另外,我国端午节多在芒种日前后,民间有“没吃过端午粽子就不能送”的说法。这告诉人们,端午节过后,不要脱下保暖的衣服,以免着凉。中国江西有句谚语:“夏天的至日种下一颗芒,它需要有人领你走,需要有人拉你,需要有人推你。”短短的几句话,反映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不能顺利散发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人所接触和呼吸的一切都离不开湿热。所以,暑热使湿邪越胜越多,使人昏昏欲睡,情绪低落。因此,雨季不仅要注意防晒、防潮,还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发生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由于芒种季节经常阴雨连绵,所以芒种的养生保健重点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点来确定:在精神调理上,你要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不要生气抑郁,让身体得到自由的张扬和发泄;日常生活中,应晚睡早起,适当接受阳光照射(避免阳光直射,注意防暑),以符合阳气充盈,有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夏天,白天长,夜晚短。中午睡午觉有助于恢复疲劳,有益健康。芒籽种下后,中午天热,人容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换。为了避免中暑,种植后要经常洗澡,这样可以使皮肤松弛,“阳热”易于发泄。但需要注意的是,出汗时不要马上洗澡。中国有句古话,“出汗看不到湿”,如果“出汗看不到湿,就会长痘”。在芒果籽的饮食调理方面,历代养生专家都认为夏季和三月的饮食要补。
《鲁春秋》指出:“无食则浓而厚,无酒则重而味浓。”唐代的孙思邈主张人“凡事应以甘淡为轻,大麦曲、粳米为佳”。他还说:“善于养生的人,往往需要少吃肉,多吃米饭。”元代医生朱丹溪在《乳谈谭》中说:“少吃肉,多吃五谷杂粮,自然味道和谐。”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清淡饮食在养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蔬菜和豆类可以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及大量的维生素,这些都是人体新陈代谢中不可缺少的,可以预防疾病和衰老。果蔬中的维生素C也是体内重要的氧化还原物质,可以促进细胞对氧气的吸收。它是细胞和某些激素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此外,维生素C还能抑制病变,促进抗体的形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多吃水果和蔬菜,从中摄取的维生素C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和维护血管,还能把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转移到肝脏变成胆汁酸,对防治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蔬菜中的纤维素对保持人体大便通畅,减少毒素的吸收,防止过早衰老,预防便秘引起的直肠癌的发生非常重要。
另外,在强调膳食补充的同时,饮食不能太咸也不能太甜。饮食过咸,体内钠离子过多,老年人,活动量小,会使血压升高,甚至引起脑血管功能障碍;吃太多甜食对人体健康没有好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逐渐下降,容易引起蔗糖等中间产物的积累,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严重者甚至发糖尿病。可见,饮食是极其重要的养生防病手段。因此,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液易外泄,耗气伤津液,宜入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硬化,老年人饮食应以进补为主,辅以清热解暑、护胃益脾、降压降脂的食物。月经期或产后,虽然天气渐热,但女性应避免食用寒凉之品,以防其他疾病。适宜的饮食有西红柿冬菇冬瓜丸炒鸡蛋、枸杞五味饮等,有生津止渴、益胃、养肾阴、助肾阳的功效。
4.夏季保健根据中医理论,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养生要符合夏季阳气的特点,注意护养阳气。夏天很热,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开朗,心胸开阔,精神饱满。就像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阳光一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有利于气的通气。反之,不宜懒、烦、气、郁,会阻碍气的运行。嵇康的《论养生》对炎热的夏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夏季炎热。“调息打坐比较合适,常如心中冰雪,心中热气少,不能化热为热。天气越来越热了。“也就是‘心平气和,自然凉’,我这里说的是夏季养生中的精神调理。
在夏季至日期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应该恢复正常,他们应该熬夜和早起。夏天天气热,出汗多就会头晕、胸闷、心慌、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户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一是避免炎热的趋势,二是缓解疲劳的感觉。每天洗温水澡也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既能洗去汗水和污垢,又能使皮肤洁净凉爽,有利于消暑防病,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浴时的水压和机械按摩,可以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扩张体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紧张度,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此外,夏季炎热,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适合风扇式送风。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室内外温差不能太大,也不适合晚上睡觉。
锻炼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夏季至日,场地应在河湖、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去森林和海边疗养度假。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是最好的运动项目,不宜做过度剧烈的活动。如果过度运动,就会大汗淋漓,出汗过多,不仅会伤害殷琦,还容易患上杨琪。在运动过程中,当出汗过多时,可以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卤水汤,而一定不能大量饮用凉开水,更不用说立即用冷水打拳和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疾病。
同样重要的是在夏季至日期间调理饮食。在夏季至日,人们容易心火过度,吃一些苦味的食物有助于降低心火。夏天也是出汗的季节。如果你出汗多,你就会失去更多的盐。如果心肌缺盐,心跳就会不正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吃酸味以固表,多吃咸味以补心。古代养生也认为饮食不宜过寒,包括夏季的至日,因为在夏季的至日,人体实际上处于外热内冷的状态,不宜多吃寒性食物,但少吃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贪吃,肯定会伤脾胃,让人呕吐。西瓜、绿豆汤、乌梅、赤小豆汤解渴消暑效果不错,但不宜冰镇食用。
适宜的饮食有荷叶茯苓粥、凉拌生菜、黄油冬瓜丸等。,具有清热解暑、宁心安神、补虚益脾胃的功效。
5.夏季保健夏季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这时,天气已经很热了。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休闲和防暑的结合。多喝水是缓解疲劳和体内新陈代谢的好方法。水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俗话说“人是水做的”,这话不无道理。水约占人体体重的70%,传统养生方法高度推荐喝凉开水。根据民间经验和实验结果,每天早上喝一杯鲜凉水,几年后会有奇迹般的长寿。日本医学家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调查统计:坚持每天早上喝一杯凉开水五年的老人中,82%的老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牙齿松动,每天可以行走10公里。在这些人中,他们从未患过重病。由此可见,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是千真万确的。阳历的七月和八月是一年中最热、最潮湿的日子。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寒在三九天”。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夏季至日之后,介于小暑和大暑之间,立秋后有“秋老虎”。
“三伏”是7月中旬到8月中旬。夏季至日过后,虽然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但一天中,白天比夜晚长。每一天,地面吸收的热量都比散发的热量多,地面附近的温度一天比一天高。“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等于放出的热量,天气最热。之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小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逐渐下降。因此,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季至日的“三伏”,分为初、中、终三伏。根据中国传统的计算方法,夏季至日后的第三和第四个庚日分别是第一(头卧)和中间(二卧)的开始日期,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第三(三卧)前的第一天。日日是干支吉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丑...这样的日期每年都在(农村年鉴)上公布。因为第三和第四个庚日是初倒伏和中间倒伏的第一天,每个庚日的间隔为10天,所以初倒伏时间为10天,终倒伏规律为10天。中蛰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每年,夏季至日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早晚出现,因此中间的天数不同,因此有些年份有30天的差异,有些年份有40天的差异。
6.暑热期间的保健。夏季气候炎热,炎热多雨,暑湿更容易乘虚而入,而且由于暑气很盛,心脏更容易丢失,尤其是老人、小孩和体弱者,往往难以抵御暑湿,导致中暑等疾病。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多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明显症状时。,可能是中暑的前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中暑者抬到通风阴凉处休息,最好给患者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季预防中暑,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充足;注意饮食卫生。
暑热是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在保健方面,经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意思是一些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要在夏季治疗,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关节痛等,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夏季天气合理饮食,注意饮食的营养作用,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从而养生益寿。夏季饮食调理要根据夏季的气候特点。由于夏季气候炎热,容易伤津耗气,所以经常可以用一些药粥来滋补身体。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特别推崇药膳粥养生。他说:每天吃一大碗粥,空腹也能做,但是不细,很软很腻。它与肠胃兼容,是最美妙的饮食。药膳粥适合老人、小孩和脾胃功能较弱的人食用。所以古人说“天下第一粥”,“两米日食,胜于一大包神七”。《医学六书》)赞曰:“粳米粥为资,以养坤丹。糯米粥是暖胃养胃的妙品。”可见粥对人的重要。药膳粥虽然对人体有益,但也不是万能的。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和疾病选择合适的药物,熬粥,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适宜的饮食有清茄子、什锦杂菜、绿豆南瓜汤、苦瓜菊花粥等。,具有清热开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止痢解毒的功效。
秋季养生保健要点秋季的六个节气,是万物成熟、丰收的黄金季节,也是万树落英、万花凋零的季节。
此时自然界阳气衰微,阴寒,雨水越来越少,天气干燥,秋风飒飒,自然界寒冷压抑。“阳消阴长,热去寒。”人体的代谢功能由盛转衰,开始进入低潮。人体易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因此,在秋季的六节气期间,要注意避免时令邪气的侵袭。
1.秋季宜养阴,注意防止津液、气的散失。秋季的第六个节气是阳消阴长的季节。夏天刚过了六节气的炎热,人体的阳气逐渐受到抑制,阴精不断旺盛。所以人与秋气和谐相处,维持体内的阴精。一方面,这是为了适应殷琦教逐渐兴起和兴盛的规律。人们应顺应自然积累的趋势,采集殷琦,使精气凝聚,以滋养五脏,抗病延年。另一方面也是为冬季六节气藏阴精做准备,进一步为来年阳气生发打下基础,从而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所以不要损害秋季六节气中的阴精精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冬养阴。”秋季的六个节气也要防止过度劳损,避免阴气外泄,因为过度的剧烈运动会使人出汗过多,导致津液和气的散失。
2.防燥护阴,养肺为先秋。酷暑已过,干燥正当时。祖国医学认为,干燥是秋季六节气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燥。所以燥伤人,容易消耗津液。所谓“燥胜则燥”。津液消耗完了,就会出现“燥”,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大便干、皮肤干,甚至皮肤皲裂。
秋天的六个节气应该在人体的肺里。肺主气呼吸,通过鼻窍与大气相通,通过皮肤的汗孔与外界相通。因为肺娇嫩,“喜润恶燥”,易受外邪侵袭,尤其是秋季的干燥。“燥易伤肺”,容易出现无痰、口干舌燥的咳嗽或干咳。肺液损伤表现为口干舌燥、咽痛、眼干、鼻出血、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燥等症状。所以,在秋季时节,要注意养肺,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清和呼吸平和。这就是秋季六节气中的“养收之道”。
3.日常生活要谨慎,调整好情绪。在秋季的六个节气中,气温由热转冷,逐渐转冷。昼夜温差大。人的日常生活也要随时适当调整,早睡早起,避免感冒。肺主肌表,外感邪气最易侵入肺,诱发或加重外感、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或成为其他系统疾病的克星。因此,秋季六节气中应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免受凉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但适度的“秋冻”对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天气变化,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是非常有利的。所谓“盖秋冻”“秋不忙添衣”就是这个道理。
秋季6节气,落叶遍地,万物凋零,秋风凛冽,再加上秋雨连绵,容易造成人的情绪不稳定,心绪不宁,让人突然感到悲伤。不良情绪的刺激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要保持安静平和的心情,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理气安神”,使上下之气贯通人体。这样可以提高肺的生理功能,抵御秋燥寒气对身体的侵袭。因此,在秋季的六个节气中,调整自己的心情对于养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