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什么?
禅的定义
“禅”是从梵文单词“禅”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其实是个外来词,意思是“思维修炼”或“禅定”,属于菩萨六度之一,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佛陀创立了宗教,把“戒、定、智”确立为基本的三学,这是每一个佛教徒必须修行的根本方法。这里说的“禅”是禅宗传播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在印度,“打坐”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修行方式,早在佛教建立之前就已经流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各教派都以“禅定”或“禅观”作为修行立身的依据。与“禅”相关联的是禅宗观念、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式、禅机等由禅引申出来的禅语,真是五彩缤纷,魅力无穷。
禅宗兴起后,其所倡导的“禅”与最初的“禅观”或“禅定”有相同的一面,但又有自己不同的一面。那么区别在哪里呢?
一、禅的“禅”是一种理解。与其说是六度中的“禅定度”,不如说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其次,禅宗注重学者与其老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者的智慧。
第三,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开悟后修行”,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净化人心紧密结合,认为“一颗平常心就是道”,“佛教在世间,与世不可分”,从而跟随上帝入世。
禅的类型
楞严经里有四种禅。一种是愚人修行的禅,即法不空时修行的禅。二是观义禅,即在禅定中禅定义。三、攀缘如禅,即圭峰宗密大师所说的“喜厌下”的凡俗禅。四、如来禅,即证圣人智慧境界的禅。
圭峰宗密在他的《禅源全释集序》中把禅分为五种:据说采取不同措施使自己兴奋而不喜欢下一种的,就是普通禅。相信因果,厌恶修行的,就是普通的禅。认识到我的空性的真相,并加以实践,这就是小乘禅。悟出我法所揭示的道理,并加以实践,这就是大乘禅。发自内心的顿悟,就清净无忧,知性自足。此心为佛。毕竟没什么不同。照此修行者,是最好的禅,亦称如来纯禅,一行三昧,名如三昧真。这是一切三昧的根源。如果你能努力学习,你自然会得到一百个三昧。法门之下,就是这种代代相传的禅。
宗族秘密的划分是一种理论上的分类。在实践中,这五种禅可以看作是循序渐进的五个阶段。在一个真正修行的禅师的指导下,每提升一个层次,都会有一些开悟,在悟性上超越自己,这就是禅宗所提倡的“禅”。
如何定义禅宗所倡导的“禅”,既困难又多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禅宗提倡参与“活判”,历代禅师在接待学者时总是以病与药应对,从不死。
禅雪
禅宗的信条/教义
佛教禅宗理论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理论。禅,全称禅宗,来源于梵文,意译为“禅定”和“思想修养”,意为静心思考,专注于自己的心灵,深入思考佛教原理。“禅”,即停看,“停”是内心的平静,“看”是在思考什么。禅宗原本是古印度各教派普遍的修行方法,但在佛教生活和哲学中却有着特殊的意义。禅是一种禅定,中国佛教常把禅和禅定统称为“禅定”,含义很广。
禅宗作为一种佛教修行,不同于大乘,其* * *相同的目的是通过平静身体,集中注意力,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专注于某些观察对象,按照佛教的立场和原则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因时代、地域、派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到了唐代,慧能禅进一步中国化,与之前的禅宗有了显著的不同。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和流行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和智楼高嘉的译经。三国武康桑辉、两晋时的石和智道林都提倡禅宗。后来,鸠摩罗什和释迦牟尼先后翻译了禅宗经典,促进了禅宗的兴起。汉魏晋时期流行的禅法大概有四种:①安式禅。主张由安世高翻译《安寿平易经》。“安全”是指收益(吸),“平均”是指利息(息),“安全”是指“算利息”。它侧重于调息(呼吸)来集中注意力,进入冥想的心境;此外,用“法数”(以数对教义的分类)来观察对象,构成了“禅数”的形式,属于小乘佛教的禅法。因其与当时道教的“吃气”、“导气”等呼吸养生术相似而广为流传
②佛禅。由智楼嘉谷翻译的《菩萨行禅经》《般若波罗蜜多经》《寿冷波罗蜜多经》所倡导。“如舟”即念佛:“一是严”,意为健行、飞翔;“三昧”是固定的。前经理论在智慧的帮助下,通过聚焦佛的32种象和80种善,可以使10佛出现在我们面前。后来,人们认为练习第一个楞严咒三摩地可以为成佛的行动增加力量,容易达到成佛的目的。
(3)五门禅根据弟子睿僧的要求编撰了三卷禅密经,倡导五门禅观(“五停心”),并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贪修“不净”观;培养“同情心”的观念;愚蠢的“因果报应”观念;“计利息”概念散而重;普通人修行“念佛”。释迦牟尼翻译的《达摩-多罗禅经》也讲了五种禅。鸠摩罗什的禅不同于佛陀的禅。不过都是禅意,既强调禅意又强调智慧,默默拍照。对后来佛教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4实相禅所谓实相空,实相观空。大小乘禅法融合的关键在于将禅观与空观联系起来。鸠摩罗什的禅观要求要联系实际,即既要看到空,又要看到各种规律的作用,二者不可偏废。这对后来的天台宗产生了影响。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不同,南方重义理,北方重禅。北魏时,孝文帝在嵩山韶山设立少林寺为佛门,作为佛教高僧的聚集地,从此禅宗兴盛。北魏著名禅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其禅法重在“管人”和“行人”。“管人”是指思考佛教理论,即“从墙上观察”,在墙上画一幅画,从墙上观察,以契合佛教。“行人”属于修行。他强调“理”与“行”的结合,在开导信仰时不离教论,以教悟宗。形成信仰后,不从文教,不靠言传身教。达摩之后,他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始祖。
北齐禅师慧文,奉行实相禅。根据中伦“因缘由法生,我说是空,亦称假名、道德”的思想,以及《大智慧论》中的三种智慧(一心裁智、以道植智、诸智慧)的观点,他认为从万物的组合中可以观察到空、假、诸智慧。一境三真是万物的实相,一念三观是实相禅。慧文将这种禅法传给慧思,慧思又传给智,智在江东传播了真禅,促进了禅宗在南方的盛行,改变了重义理的学风。
禅宗在南北朝的传播中国佛教到了南北朝末期。随着南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方教师理论逐渐呈现出全面融合的趋势,并开始形成学派。禅宗的出现是中国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国的禅宗思想起源于《禅定三昧经》和《达摩佛经》中的“佛教诵经法”。相传达摩、惠科、僧灿、道心、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依次传下,后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分为沈绣北宗、慧能南宗,合称“南能北修”。沈绣的禅法,动、定是一体的,即所谓“定力如桶中蛇”,主张“扫尘见净,方便正道”,即渐明渐通之法。慧能不同于沈绣。他的打坐方法是冥想。他自称是在教别人,虽然不是与教义绝缘,但强调教不是教文字,而是要认识到众生皆有佛性。主张直奔主题,摩心本源,见佛。这是对之前禅宗思想最大的改变。《坛经》反映了慧能的禅宗思想,成为中国禅宗最重要的著作。由于慧能的弟子申会等人的极力推崇,慧能被定为禅宗六祖,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成为佛教中最强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思想经南岳怀让、清远航寺十二传后,禅师们甚至将禅融入日常生活,认为坐、住、睡、搬柴、挑水都能体现禅,形成了一种宿命的思想,与印度佛教和中国其他宗派有很大的不同。
禅宗调和禅宗的流行引起了与其他教派的矛盾,出现了调和禅宗的趋势。中唐宗密,荷泽派禅师,华严宗大师。他在《禅源集序》中提出并阐述了禅宗与宗教合一的思想。五代北宋时期,法严宗的禅师严守一召集魏徵、华严、天台三位佛学弟子,互相质问。最后以禅宗观点作为评价标准,景宗的记录为100卷。延寿统一了各派对佛教的不同看法,调和了禅宗与佛教的矛盾,被各派所接受,延寿调和禅宗,都把佛教定在华严。由此,华严思想与禅宗相结合的华严禅,对宋代禅师和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禅宗的分化宋代禅宗的流派都是靠统治者的扶持。著名的禅宗大师经常与上层人物互动,他们的思想越来越充分地肯定了现实。由此,禅宗思想的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三种类型的禅:①人物禅。禅宗虽然从延寿开始就重视教导,但真正判断是非的还是前辈们的说法作为依据。由于传来的句子简单难懂,禅师用诗来陈述大意,所以一般有文化的禅师都走上了从文字追求禅的道路。禅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舞文弄墨的现象。(2)谈禅。宋朝时,林济宗的禅师高宗反对“禅”这个词。他主张不要把先人的话理解为正面文章,而只理解为“话”,即话题。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发产生智慧,达到自悟成佛的目的。(3)冥想。禅师曹洞宗觉得自己与高宗有深厚的友谊,但他反对谈禅,提出了静坐观心的禅修方法。其实这是以前禅宗北宗的禅法。随着静寂禅的出现,南宗禅向北宗禅转变,标志着南宗禅已经走到了自身发展的尽头,从此禅宗思想越来越停滞不前。
禅宗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隋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不信权威、不信经典的口号被李贽、谭嗣同等一些进步思想家用来攻击封建正统。其所倡导的唯心主义心性论被程颢、程颐、朱、陆九渊、等宋明理学家所吸收,成为理学唯心主义体系的思想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