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经济。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德川时代(1603-1867)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在德川时代早期,日本还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开始,日本的农村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德川时代,日本农业的发展虽然非常缓慢,但成就相当显著。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在此基础上,商品农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尤其是一些靠近大城市的地区(大阪、京都等城市),在19世纪上半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超过了水稻。农村手工业也发展迅速,逐渐脱离农业。随着全国商品农业和农村手工业的广泛发展,商品交换关系日益频繁,以大阪为中心的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重要途径。以大阪附近的棉花产业中心河内为例。19世纪中期,经营“木棉寄宿屋”的包买者很多。他们购买农村手工业者的产品,转卖给大阪的棉花批发银行。商业资本以“棉花交换”和“机器交货”的形式进一步控制生产。“棉花交换”是指商人供应皮棉,由农村工匠纺成纱或织成布。商家按成品数量支付现金,或发放部分产品作为工资。“出机”是商人供应棉纱和织布机,由工匠在家中织成布,商人按成品数量支付工资。后来“出格”的资本家自己办起了直营的手工业作坊,从贫苦农民中招收“织女”,即从事生产的女工。在幕末,包买者直接控制生产和资本家家庭劳动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资本主义手工业作坊还出现在制丝、丝织、棉纺织、陶瓷、酿酒、造纸等生产部门。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部门,如侯炜和泉州的棉纺织部门,工场手工业已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由于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幕末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并不高。资产阶级还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虽然他们还没有能力领导革命,但他们对现存的旧制度不满。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新的地主阶级的产生。农村的一些富农、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业作坊地主,以抵押或典当的方式非法占有农民的土地,使他们变成地主。他们或雇人自行耕种,或把土地租给佃户收取封建地租,他们与木凡封建领主之间也有不少矛盾。这些被称为“豪农豪商”的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木凡领主封建统治下的农民是反封建的主要动力。德川时代日本共发生了2809次农民暴动,幕末农民暴动更为频繁,有1801-1867次,在推翻德川时代的斗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中期成功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的封建制度极其僵化,缺乏自我调节机制,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由此分化出一股主张变革的力量——资产阶级少年战士,取代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

德川时期,木范领主的土地所有权占主导地位。幕府禁止买卖土地,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无法得到法律承认。所以领主阶级不仅不能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行列,反而把他们推向反对派的怀抱。就国家的政治体制而言,日本是一个封建诸侯国,既有幕府作为中央政府,又有领主——大明统治的200多个诸侯国。一些诸侯国的领主,主要是外姓,不满幕府的统治。这不仅会导致领主的公开分裂,还会为反幕府势力进行反幕府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在幕府制度下,日本除了实际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将军之外,还有正式的国家君主——天皇。虽然他被剥夺了统治权力,但历史传统使他仍然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可以成为维新派反对德川时代的强大政治工具。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在选拔任用官员时采用了世袭制。幕府和诸侯的各种官职都是按照武士的等级和地位来分配的。“权力之门勇士”担任重要的政府职位,而一些有才华、军衔较低的下层勇士却被剥夺了更高的职位,他们对上层勇士有着强烈的不满。所以幕府制度和武士等级制度存在种种矛盾,一方面使幕府的统治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另一方面也便于旧统治阵营中一股主张变革的力量分化。

德川时期,所有武士的平均年收入是35石,初级武士的收入自然远低于这个数字。从18世纪中叶开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将军和名门“都感到国家被利用不足”,他们往往采用降低甚至停发下层武士俸禄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对门阀制度不满已久的低级武士,因经济地位急剧恶化而“恨主如仇”。这进一步激化了武士阶层内部的矛盾。大量的初级战士被生活所迫,从事手工业生产谋生。他们的实际阶级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他们逐渐转变为反对同一制度的小商品生产者。此外,还有许多经营企业或组织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下层武士;还有一些人通过接受富商家庭的养子,或者嫁给富商,甚至收养他们做养子,来挽救自己的经济困难,从而出卖自己的武士身份。这使他们与资产阶级关系密切,经济利益逐渐趋于一致。此外,一些初级武士转行当了教师和医生,补充了知识分子的队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留学蓝雪,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深受蓝雪朴素民主思想和强兵富国主张的影响,有着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朦胧愿望。正是通过上述渠道,一些下层战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这使日本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都不成熟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就国际环境而言,明治维新是在日本成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威胁下爆发的,催化了这场革命的提前发生。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将军佩里率领舰队到达日本江鹿湾浦和港,要求日本放弃锁国政策,与美国友好相处,缔结通商条约。在武力威胁下,幕府被迫接受美国国书,并承诺在1年内给予答复。1854年2月,佩里再次率领船队到达蒲河港。3月,幕府被迫与佩里在神奈川举行会谈,签署了《日美和解条约》。这是日本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英国、俄罗斯、荷兰等国也与日本签订了类似的“和解条约”。1856年8月,美国委派的驻日总领事来到下田与幕府交涉。他利用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恐吓,最终迫使幕府在1857年6月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同年,英国、法国、俄罗斯和美国也与日本缔结了贸易条约。因为这些条约都是在安正五年签订的,所以俗称“安正五国条约”。西方国家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迫使幕府同意开放通商口岸,还获得了以下特权:领事裁判权、一边倒的最惠国待遇、关税权的确定、居住权的确立等。,破坏了日本的国家主权。1859年7月起,日本在香港正式开埠通商,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日本强行建国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对革命的爆发起到了催化作用。首先,幕府被迫立国是因为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胁,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软弱。建国带来的严重民族灾难和社会灾难,使幕府成为众矢之的,统治阶级内部被孤立甚至严重分裂。这使得幕府无法照常统治。其次,开埠通商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反封建的斗争空前高涨。1863-1868 * *发生农民起义和民间暴动370起,其中仅141就发生在1866。受到建国打击的商人和少壮派战士也积极行动起来。尊王排外派和幕后派是在其社会基础上形成的。最后,严重的民族危机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识的加深,使得一部分来自下层武士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日本“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必要性,因此必须首先用武力推翻幕府的反动统治。他们从爱国的立场出发,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道路。正是他们成功地领导了改革运动。

二、倒幕运动

幕府在建国问题上的屈辱无能,引发了长期不满幕府专制统治的强大诸侯的反幕活动,主要是西南地区的势力。他们借机抬出天皇,围绕贸易条约的缔结和将军家族引发的继承人问题向幕府施压,企图改革幕政府,参与中央。结果,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出现了公开的反对。一些主张改革的仁人志士和浪人,也标榜“尊王抗洋”,积极配合强大的诸侯名,进行反幕活动。但幕府竭力维护其专制统治,拒绝做出任何让步。1858年7月,主持幕府的井上信义一意孤行,未经天皇批准,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同意开港通商。同时也决定由最亲的后人德川庆夫(上任后改名为嘉茂)继任。接着,1859,10年6月(农历),发动了“安正监狱”,逮捕了100多名从事反幕活动的仁人志士,处决了反幕改革运动的先驱吉田松阴。一些提倡幕政改革的官员和名人也受到了惩罚。1860年(农历)3月24日,米托和萨摩氏族的18义勇军在江户樱田门外将直树刺死,给幕府的专制统治以强烈的冲击。“安正大狱”和“樱田门之变”是幕府专制势力与反幕势力公开冲突的开端,此后斗争愈演愈烈。

为了缓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幕府的统治地位,敬一的继任者久石广司和安藤新司计划将天皇的妹妹嫁给将军毛家族,实现了以幕府为中心的“军民结合”。范强大明也接过了以萨摩亚领主之父岛津久光为首的“军民结合”的口号,积极推进自己的军民融合运动。目的是利用天皇的权威,迫使幕府进行改革,建立以将军为首的男女诸侯联合政权,团结木范领主的整个阶层,克服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危机。然而,由于坚决维护幕府专制制度的反动势力的阻挠,以诸侯之名为首的公武结合运动,迫使幕府在1862年7月和1863年底作出了一些让步,但最终还是破产了。

与此同时,“军民结合”两大对立运动交错展开,以西南各强诸侯下属武士为主体,以“豪农豪商”为支撑的尊王拒洋运动也迅速兴起。对于领导这场运动的资产阶级倾向的先进分子来说,尊王是以“复古”的名义改革幕府专制制度的现实;抗击外国人不再是盲目的排外运动,而是反对列强的殖民侵略政策,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一方面,他们通过尊奉、派遣三江三月等官员或官员拉拢小明皇帝,利用职权迫使将军同意在5月1863(农历)开始练蛮夷;另一方面,他鼓励皇帝“亲征外族”,企图发动政变,出兵要求谢幕。10年5月晚,常州藩尊派率先抗击洋人,炮击一艘经过马关海峡的美国商船,随后又炮击法国和荷兰军舰。但常州藩很快遭到美法军舰的报复。1864年9月,英、美、法、荷组成联合舰队,再次炮击常州藩下关(史称“下关之战”),惨败后宣布投降。

与此同时,崇敬派的反屏活动也受挫。孝明皇帝虽然是狂热的排外主义者,但并不想破坏封建秩序,将排外派的政变计划偷偷告诉了幕府。于是幕府联合军方发了个名,在1863,18(农历)八月,幕府先发制人,将以常州诸侯武士为主力的尊者派强行驱逐出京都,史称“八·一八政变”。早在同年7月,常州番尊布巴的著名头目高杉信作就被番府政府用来镇守下关,以防西方列强报复。他建立了一支武装队伍——突击队,由下层战士、农民和市民组成。到1864,发展到4000多人,经济上得到好农好商的大力支持。此外,常州三藩还出现了许多各种名称的武装队伍,一般称为“诸队”。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常州藩的尊派产生了急躁和冒险的情绪。为了报复“八·一八政变”,他们不顾高杉信作的反对,于1864年(农历)七月向京都发起进攻,在宫门外与幕府展开激战,结果惨败,史称“禁门之变”。幕府立即联合萨摩藩的公、军两派,发动了第一次攻克常州藩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尊崇派的势力。常州保守派趁机夺回藩镇政府实权,向幕府投降。幕府在与备受尊崇的派系的斗争中赢得了暂时的胜利。

马关战争中的失败,“八·一八政变”和“禁门之变”让常州族意识到,在与外国势力悬殊的情况下与外族作战是轻率的。只有推翻幕府的反动统治,实行“立国进步”的方针,日本才能真正富强起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因此,必须“团结造反的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并进一步组织全国范围的战线,以武力推翻幕布。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倒幕府将取代洋人,成为尊熙派的首要战略目标,尊熙派开始向倒幕府转型。

1864年至12年(农历),高杉信作等人以藩内最大的商业城市下关为据点,在富农、富商、富民的支持下发动武装起义,夺取藩政府的实权。随后,他们在“富强兵”、“农兴”、“开埠通商”的现代化方针指导下,大力推进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努力把常州藩建设成为割据政权倒台的根据地。此时,萨摩亚的实力派人物西乡隆盛、久保俊一等人,也在岛津久光的公私结合路线中失败,转而成为追随者的小集团。这使得三藩市和昌藩市开始接近。因此,当幕府打算再次发动攻克常州的战争时,萨摩不仅拒绝参加“私战”,还通过土佐坂本龙马斡旋,于1866、1(农历)与常州藩结成军事同盟。萨斯喀彻温联盟的建立改变了幕府与反幕派的力量对比,反幕派开始占据优势。

意图foxing的幕府于1866(农历)六月悍然发动了第二次征兵战争。但由于萨摩藩拒绝参战,幕府直属的幕府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常州藩全体军民奋勇抵抗,幕府战败。战争期间,德川家茂突然去世,德川庆喜继任将军。1867年初,他接受法国公使的建议,进行军事和财政改革,以重振幕府的权威。与此同时,萨斯喀彻温省的两位部长也在积极准备谢幕战争。看到反抗力量日益壮大,英国决定支持他们,并积极向他们出售武器。不久,安以范加入了降幕联盟,土佐范也同意响应,进一步扩大了降幕阵营。此时,人民反封建斗争席卷幕府辖区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幕府大本营关东地区农民起义不断,德川时代势力薄弱的偏远地区斗争更加激烈。这一切从根本上动摇了德川时代。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庆喜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于1867年(农历)6月24日向朝廷递交了辞呈,并将“大政方针”还给了皇帝(1866年底孝明帝驾崩,15岁的太子牧仁即位。

但两大诸侯的反幕派并没有动摇。他们在京都集结兵力,于1867年2月9日发动宫廷政变,以天皇的名义发布“复古为王”的大敕,正式成立新的帝国政府,官职有总统、谈判、参议三个。新政府当晚召开会议,决定让德川庆喜“辞职收地”,即交出“军权”、领土和人民。不甘失败的德川庆喜立即前往大阪,集结幕府军队,向京都进发。1868+65438(农历)6月3-4日,在京都附近与以撒昌为主力的政府军发生激战。幕府军战败后,德川节从海上逃到江户。四月(农历),政府军抵达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在开城投降。占领江户后,政府军继续征服东北的叛军诸侯,并于5438年6月+10月初平定了这一地区。次年3月,出兵北海道,于18年(农历)5月,攻占幕府残余势力把持的军事要塞五边。历时一年半的内战以政府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统治日本265年的德川幕府最终被彻底推翻,因为战争发生在农历新年那一年,史称“陈武战争”。

第三,明治政府的资产阶级改革

1867、65438+二月,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三柱”政府(1868年9月改名明治)。从1868(农历)四月起,改为“官制”,由内阁制取代,直至1885。明治政府初期,所有显赫的职位都由王子、大臣和诸侯担任,但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他们手中,实际负责处理政务的领导人主要来自下层武士。在中央政府的不断改组中,他们逐渐淘汰了占据显要职位的官员和领主。1871年以后,除了大臣三见、右大臣是元老院和各省大臣(相当于大臣)的实权人物外,几乎都是萨、常、屠、费四大氏族的首领。

早在1868年3月(农历),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就公布了其政治纲领——“五条誓约”,虽未能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甚至还带有一些军国主义色彩,但却表明了新政府改革旧封建制度、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所以,这是一个把日本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资产阶级改革纲领。但是具体采取什么步骤还很模糊。所以我决定去西部看看。1871年11月(农历),明治政府派出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城户隆吉、久保俊一、伊藤博文为副使节的庞大外交使团,出使欧美。考察团通过考察加深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为了日本的独立和富强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找到了在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行途径。大久保等人回国后,于1873+00年掌握了政府的实权,建立了所谓的“大久保制度”,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

明治政府实施的资产阶级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还版书”与“弃藩镇县”

1869年(农历)六月,新政府利用吴陈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有利形势,诱使诸侯领主自动向朝廷“还官”,转为诸侯诸侯(地方官)。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权利。1871年(农历)七月,以武力为后盾,宣布“废藩设郡”,所有藩属总督都被撤职,迁往东京。废除封建制度,全国分为3府72县,中央政府任免督抚。这一举夺得了地方政权,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了集中统一的国家,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中一场深刻的革命变革。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武士特权。

在“还版书”时,新政府废除了官员和王子的头衔,改为中国人,而一般武士则改名为士绅和卒(后一部分并入士绅,另一部分并入平民)。1872年3月,正式确定了皇族、汉家、士绅、庶民的身份体系,将木凡制度下被压迫阶层的农民、工人、商人、贱民统称为庶民。随后,逐渐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各种特权,废除了对平民的各种封建限制,允许华人、士绅、平民通婚,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旧统治阶级——武士的特权主要有:统治权、封建财产特权和军事岗位垄断权。明治政府在推翻幕府统治,夺得地方政权后,废除了普通武士可以“射杀”平民的特权,从而彻底剥夺了武士阶层过去的统治权利。在木范制度下,无论是将军还是大明,作为土地所有者,都享有向其领地内农民收取封建年贡的权利,其武士也通过领取俸禄参与对农民的剥削。这已成为新政府的沉重财政负担。于是逐渐减少总工资,终于在1876年8月,通过发行“陆金债券”赎回了勇士们享有的封建财产特权。早在1872年,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就随着征兵制的实施而被剥夺。就这样,武士作为特权等级被淘汰了。其上层因“陆金公债”数额大而转化为地主资本家;广大的少年战士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小商人、自由职业者或无产者。

3.土地改革

在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权的同时,新政府开始确定土地所有权。1868 12(农历)新政府宣布“各村之地,为农民所占之地”。1872年(农历)二月,幕府颁布的卖地禁令被明确解除,宣布“即日起,允许四民买卖和拥有”。同年(农历)七月,进一步宣布在全国测量土地,给土地的实际所有人颁发土地证,确认其土地所有权。然后在1873年7月颁布了《土地税改革法》,规定:废除过去封建贡租按村分配,由实际耕种者缴纳的办法,改为由有土地证的地主缴纳;不再以土地收获量作为征收贡租的标准,而是以土地的法定价格为标准;废除贡租按四公六人、五公五人等不同税率征收的规定,新的地方税率定为地价的3%。此外,政府还以65438+地方税的0/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一种附加税——村费;旧税法中水田以实物缴纳,旱田以货币或实物缴纳的规定,改为全部以货币缴纳。上述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使日本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彻底废除了木凡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普遍确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土地所有制。明治政府实行的田赋制度也属于现代税制。虽然田赋数额不亚于封建时代的贡赋和地租,但在明治政府初期却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4.生殖和发育

通过在欧美的考察,岩仓使团认识到日本迫切需要迅速建立现代化的大工业。久保俊一回国后,立即成立了内政部,亲自担任内政大臣,大力推行种养业政策。政府动用国家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批官办的“样板工厂”,以“举一反三”,目的是引导民间资本走上发展现代工业的道路。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政府在1880发布了《官办企业分权令》,将官办企业转移给与之密切勾结从而拥有特权的大资本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它延伸到几乎所有主要的工业部门。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极为迅速。大约10年后,现代大工业首次在这一部门占据主导地位。文明一点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的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教育、文化科学和生活方式,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教育改革在文明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建设新资本主义国家所需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士兵,新政府废除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仿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工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现代学校制度,并努力在全国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文明政策的影响下,一些西方人和思想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在明治六年(1873)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并创办了代理刊物《刘明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倡导自由主义和欧洲主义,启蒙日本民众。明治政府还采取了“改历”、“更衣”、“剪发”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改革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6.制定宪法和召集国民议会

虽然明治政府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但其执政方式是专制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一场名为“自由与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的群众政治运动在日本展开。在人民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府于1889年颁布了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了第一次帝国议会。虽然人民还享受不到普通的资产阶级民主,但毕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制度,使得统治者在施政时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这与“我就是国家”的绝对专制相比,还是很大的进步。

总之,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通过维新运动基本完成,日本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