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1,江南毛竹
丝竹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地区。辛亥革命后,它在上海有了很大发展,先后成立了田军收藏、清平收藏、雅歌收藏、全国音乐研究会等机构。2006年5月20日,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
“太保书”原名“太保书”,源于上海郊区农村的一项求平安活动“太保”,是流传于上海的民间民间艺术之一。因演员在表演时敲锣打鼓唱故事,民间也称之为“唐公书”、“神姑书”。新中国成立后,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法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广泛。2006年5月20日,曲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打击乐艺人在吸收昆曲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它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了。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上海道教音乐
是江南地区一种音乐成分多样、音乐风格独特、道教色彩浓郁的音乐。伴随着上海众多的道教斋戒仪式,在各种场合灵活巧妙的运用,时而鼓声震耳欲聋,气势磅礴,以示神灵被送来驱邪;时而丝竹奏响优雅,余音绕梁,让人身心宁静,如入空灵境界。
5.上海龙华庙会
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和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庙会之一,是集商品集市、民间信仰、民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庙会,是独具特色的上海庙会。它不仅对上海,而且对长三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嘉定竹刻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色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融为一体,赋予了竹子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画卷之气、金石之味,典雅别致,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航古镇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黄草编织是上海嘉定徐航的传统手工艺。上海嘉定区的劳动人民用黄色的草茎编织精美的日用品,饰以五彩缤纷的图案,精细、美观、轻便、方便,成为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吴妮静手工棉纺织技艺
吴泥井手工棉纺织技艺是上海徐汇区的地方传统手工艺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井手工棉纺织技术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手工棉纺织技术在唐代得到显著提高,到清代达到鼎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井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上海5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完整名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