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经典介绍

一、古今茶经概述从我国唐代陆羽出版的第一部茶经陈宗懋出版至今,已有1991多年。在1200年间,各朝代、各代出版了许多关于茶书的经典著作。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从科学到经济学,从哲学到文学。作者从帝王到平民,不拘一格。这一时期的茶书有13种,目前有4种。最著名的是陆羽的《茶经》,这是第一部,水平很高。它全面总结了唐代前后有关茶叶的知识和经验,生动描述了茶叶的生产、品鉴和茶事,深化和完善了饮茶的深层审美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百科全书。

《茶经》之后还有裴文的《茶经》、张的《煎茶经》、苏庚的《十六汤》、文的《采茶录》等,但多为专题讨论。比如张的《煎茶水记》,主要讲的就是用水泡茶。这期间的茶书有31种,现在有12种。看他的书,特点是很多地域性、专业性的茶书。除了大观茶论和《茶经》之外,还有14种属于这两类。比如《北苑茶录》是专门研究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门研究茶具的。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茶书是宋徽宗和赵霁写的《大观茶经》,他们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300多位皇帝中唯一写茶书的人。斗茶在宋代蔚然成风,《大观茶论》对斗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程序复杂,要求严格,技艺细腻。

除了大观茶论,还有丁伟宋代的《北苑茶记》、蔡襄的《茶记》、沈括的《当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桑庆的《茶续经》。明朝是中国出版茶经最多的时候。250年间,出版了68种茶书,现存33种。明代是“千古饮茶派”改革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弃团茶、倡散茶的改革,对我国制茶的发展和名茶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呼唤茶人写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茶书。明代茶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重视对前人资料的收集。比如朱友宾的《茶经》是集前人关于茶的著作,而涂本的《茶经》则是由陆羽的《茶经》、《蔡襄的《茶记》等十几本茶经汇编而成。林大寿将张的《煎茶》、欧阳修的《大明水记》、《茯茶山水记》编辑成《茶经水辨》;第二,有些茶书另辟蹊径,对以前的茶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朱权的《茶谱》,反对蒸青团茶掺各种香,主张单蒸绿叶茶。第三,对前人经典的修改和删节很多。例如,郑宇的《茶经全集》是通过编辑和删除他人的茶经而编纂的。

总之,明代茶书是抄袭与创新的结合,与时代紧密结合。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到现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1912转1949。这37年间,由于战乱,百姓贫困,茶园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只出版了65,438+00本书。其中一本是美国人魏健·Ux翻译的《茶经全集》。值得一提的是,这65,438+00册书中有3册是当代茶圣吴觉农撰写的,他还组织翻译了《茶经全集》。

第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茶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这55年间出版的茶书(包括港台出版的)超过600种,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教育、饮食、医药、伦理、哲学等诸多方面。

综上所述,隋唐五代共出版了13种中国茶书。宋元出版33种;明代出版68种;清代出版17种;现当代已出版600多种;* * *约740种。

二、几部有代表性的茶经

到了唐代,引进了《茶经》、《煮茶经》。

到了宋代,引进了大观茶理论和茶志。明代在《四书》(即《茶记》、《茶谱》、《茶书》、《茶解》)中介绍了《茶书》。到了清代,茶经续书问世。

目前引进《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典》和一套茶叶系列。写于公元780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全书分为三卷,约7000字。本书从多个方面对唐前及中唐时期的茶学进行了总结和论述。《一源》阐述了茶的起源、茶树的生长特性和茶的功能。《两个工具》介绍15采茶制茶工具。“三创”描述了采茶时间和制茶技术。“四器”介绍了当时使用茶叶的26种器具和方法。《五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六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代,并介绍了饮茶的方法。《七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事、文献。《八果》介绍了唐代的八个产茶区。“九观”是指泡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十图》就是用白绢把以上九个方面的内容画出来,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内容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茶经》还记载了唐代以前的神话、寓言、史记、诗歌、传记、地理等书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著作。比日本第一部茶学著作《吃茶养生》(日本荣禅师11965438出版)早4165438年,也比《茶经大全》(美国威廉·乌克斯著,1935年出版)早4165435年,这三部茶学著作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三部茶学专著,是

《茶经》的作者陆羽,生于唐玄宗二十一年(733)。他是一个弃儿,被湖北天门西塔寺的智吉和尚收养。12岁之前是寺里的小和尚,后逃出寺在戏班学戏。天宝十年(742),结识礼部大夫崔,受资助进行茶检。从学习考察到撰写《茶经》用了38年。陆羽从一个弃儿变成了世界闻名的茶叶专家,影响了全世界,被世人称为“茶圣”和“茶神”。卒于唐贞元末(804年),享年765,438+0,葬于湖州竹山。唐代张所作,成书于公元825年左右。主要内容是陆羽在考察茶叶的同时,考察了全国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个制茶最好的名泉。为了增加名泉的可信度,书中还写了一个鲁豫认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继清有一次从湖州到扬州。鲁请鲁豫喝茶,命军士取江南之水。中士去河边取水。他回来的时候,因为船颠簸,到了岸边桶里的水就剩一半了。中士害怕他的主人会责备他,所以他在河边把它装满了。鲁豫尝了水后说,这不是南零水。李继清不相信。鲁豫把桶里的水倒了一半,才尝了尝,说这是南零水。李继清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钦佩他。

张,河北莘县人,唐元和九年进士。他出身宦官家庭,喜欢喝茶评水。宋帝赵霁编辑,完成于1107。全书2900字,正文分为20篇,包括产地、季节、采摘、蒸制、制造、鉴别、白茶、滚筒、灯、芦苇、瓶、瓢、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茶、外焙。详细讨论了它的起源、加工和烹饪。在色香味的评价上,《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加清晰细致。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勤俭”,赵霁提出了“宁静”,进一步深化了境界。这是宋代品茶更深入的客观反映。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任皇帝赵霁。这个人生活奢侈,治理国家无能。最后,他被金兵俘虏,死在吴国成(今黑龙江依兰)。但他是一个浪漫的文人,琴棋书画各有千秋,尤其是诗词书法。25岁写出《桃鸽图》,成为国宝。他是中国唯一写茶经的皇帝。蔡祥。这本书是作者在宋至平元年(1051)送给皇帝的。全文约1000字。宋代以北苑茶为主要贡茶(产于福建建安),蔡襄为福建转运使,监管北苑贡茶的生产。他曾说自己献了一个龙组茶,然后给皇帝做了一个小龙组,深得皇帝赏识,所以以善知会泡茶而闻名,所以皇帝经常问他一些关于建茶的问题。然而,陆羽的《茶经》并没有谈到建茶,而丁伟宋代的《茶图》只谈到采茶。于是我写了一篇品茶录,呈给皇上答疑解惑。全书有前言和后记。中间的正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茶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茶具的。序言是写他为什么要写《茶记》,序言是写他上奏皇帝的《茶记》手稿被大臣窃取,后来购买出版,但错误很多。所以经过修改,于至平元年(1064)五月刻在一块石头上,永久流传。

另一部《茶经》是明朝张远在1595年左右写的。全书1500字,分23节,包括采茶、储茶、烹煮、分汤、浸泡、饮茶、色香味、茶叶变得不能用、泉水井水不宜用、茶杯、布擦、茶盒分离、茶道。每一节都很短,有的只有几个字,但文笔简洁,有新意。很多内容都突破了陆羽《茶经》中的提法,比如对土壤的认识。这本书简明扼要地讲述了炒绿茶的方法。并指出茶叶品质与制茶的关系,这是茶叶加工的一大进步。在泡茶上,我提出了与蔡襄不同的观点,提出了“汤须五煮,茶起三奇”的观点。五个沸腾点分别是:虾眼、蟹眼、鱼眼、莲珠、沸腾,“初声、转声、振声、骤声、寂静”,我们要听它们的声音来看它们的汤。“三绝”是放茶的顺序,即“上投、中投、下投。”这三种抛茶法至今仍在使用。也建议先用温壶泡茶。品茶的时候,少是最重要的。“独啜为神,二客为乐,五六为潘,七八为施。”

《茶记》对茶叶的色、香,泡茶所用的水、器具等进行了详细的科学论述,是在陆羽《茶经》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在书的最后一节提出了“茶道”,并高度概括:“茶道炼之即成,存之即干,泡之即净。”张远是古代第三个提出“茶道”一词的人(一是唐代皎然“谁知茶道皆真,唯有丹秋如此”,二是“所以茶道盛行”),也是最全面的人。这本书可以说是古代茶艺的全集,对茶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建议茶馆老板抽空看看。明二十五年(1597)徐慈义所作。全书约4700字。共有36个板块,包括制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设餐、取、包、每日设餐、选水、啜饮、谈客、茶馆、男生、饮时、不易用、好朋友、旅行、权宜、宜节、考试。这几章是根据作者的经历写成的,提出了“名山以茶闻名”的观点。总结了炒制绿茶在制茶方面的优势。提出了茶叶的保存方法,具体实用。泡茶的方法科学实用。书中还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馆的最初类型)的基本设定。

茶人舒在最后的《考本》中提出了“茶道”,把饮茶从物质提升到了精神。

作者徐慈意,南山钱塘(今杭州)人,识字,善作诗,喜集奇石,嗜茶。他长期住在茶园里,会种植,会制茶。它是清代最大的茶书,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茶书。它有654.38+百万字的体积,几乎收集了清朝以前所有的茶书资料。之所以叫《续茶经》,是因为它按照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分为三卷,即一之源、二之器、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事、九之策、十之图,最后附一卷茶法。

《续茶经》将收集到的茶书按照10内容进行了整理,方便读者收集对比,并保留了部分失传的茶书。所以《四库全书》的总论内容提要说:“自唐代以来的几百年间,历代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不同,炊具也从古代到现代各不相同。所以按陆羽的说法,其书虽古,其法今不可行,作一补充,颇有实用,吸引无数富民。”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陆延灿,嘉定人,曾任崇安(今武义市)知府。在茶区为官,善品茶,采茶,蒸茶,品汤,候火。在现代茶书中具有代表性,在综合茶书中具有较高水平。由国内50多位茶叶专家历时三年编撰而成,出版号1992。全书分为茶史、茶性、茶类、茶技、饮茶、茶文化和附录7,字数最多* * * 1.6万。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的起源与传播,茶的性质与功能,茶的种类与颜色,茶的栽培与储藏,茶的味道与习俗,茶与文化的关系。这是一部经典作品,突出了重点、简单性和复杂性。全书体现了当代中国茶学在广度、深度和准确性方面的最高水平。是继唐代陆羽《茶经》出版1200多年后,又一部具有现代水平的新茶经。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出版了两部大型的茶叶书籍,一部是《中国茶叶大辞典》,另一部是《中国名茶志》,都是2000年2月出版的。两者都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茶叶专家编撰而成。《中国茶叶词典》收录9972个词条,1017种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