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的理论体系是什么?能否提供一份具体的练习方法?

大成拳核心训练法

时间:2009年4月23日-分类:大成拳(意大利拳)-作者:李兆山-来源:-

一、问题的由来

对于任何事物,都有本质的东西。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等于抓住了关键。学拳击也是如此。大成拳的核心是什么?有些人总以为自己练的是真正的大成拳。他们对拳击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姿势的不同。如果你拜一个叫刘的师傅,就说这个叫张的师傅或者叫徐的师傅修行不正。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绝对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大成拳只有师傅本人传授。俗话说:“十个徒弟十种”,也就是说每个徒弟在他完成之后的固定拳法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最直接的教学也会产生微妙的形式差异。

在大成拳二代的代表中,他们在各个环节的训练内容都是不同的。比如笔者开始向王安平先生学习,他的养生桩主要是持球桩,而武术桩主要是手压桩。测力时,整个身体向前运动或向后拉,产生整个力。王老师的功法来自大师弟子王斌魁先生。姚宗勋先生主要拿着树桩。训练时,他感觉就像抱着一棵大树,然后有意在大树上抬、压、拉、抱、扯出或折出,目的是训练六面比拼。王选杰教授的健康桩主要是浑源桩,技术桩主要是矛盾桩,测试力主要是失意测试力,所以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内功”。虽然上述三位大师出自同一所学校,但他们的培养方式却如此不同。我们会批评他们的大众化技术吗?其实他们学的都是大师的拳法。为什么会有这种形式上的区别?为什么都代表真正的大成拳?这是因为他们所学的完全符合大师的拳法思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高手在判断一个拳法的真伪时,强调的是本质而不是形式。作者的推论是:弟子问老师的时候。王老师让你站在某一堆或者做某一个测试。即使弟子手臂高一点或低一点,姿势大一点或小一点,只要武功的内涵符合拳法的思想,你就会得到先生的认同。这样,当一个弟子的培养模式定型后。他们会用自己多年的经验来教学生,这就导致了同一个老师不同方法的现象。

我们学拳,不仅要从姿势上模仿,更要抓住拳的精髓,才是上策。大成拳有“七妙法”之说,但王香斋先生的部分著作中并无“七妙法”一词或论述。从王先生的《论大成拳》或其他著作中得知,大成拳有几个步骤:立桩、测力、测音、防身。但是我们现在练的大成拳有七个步骤:站桩、测力、走位、发力、测音、推手、实施。笔者认为,这是二代宗师拳法的结晶,是他们对大成拳的贡献。王香斋先生曾说:“希望学者不要拘泥于我说的话,而要从我说的话中推出我没说的话,这样才有价值。”“感觉天地之间没什么好学的,笔墨很难表达我想说的话。如果学者能从我没说过的话中推断出我说过的话,我真的希望。”从讨论中我们可以知道,王香斋先生作为一代宗师,也是希望自己的拳法有所发展的,而且后世学者可以从他的理论中推导出他没有说过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他的后人,他们可以在大原则的前提下产生一些意见。这也是二代传承人在具体培养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为大三学生,该如何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使用“七大妙法”,因为这些方法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相对简单的入门方法,这就是这个系统的优势。当然,练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能再拘泥于形式,而应该发掘拳法更深层次的内涵,从王香斋的拳法理论中一窥端倪。因为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大成拳的道理。它是导航中的指路明灯。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即使把这些拳击理论都背下来,也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

攻防的要素不外乎三个方面:第一是力量体系,第二是拳法和技术体系,第三是胆识训练和经验积累。其核心是动力系统。就像一个孩子,面对一个强者,就算你学再多的招数,也是徒劳的。抓住拳的核心,才能事半功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武术)中,笔者首先教学习者站在矛盾桩上,以培养基本的整体力量和内功:在有了一定的桩功和内功基础后,站在宝贝桩上练习两个挣扎;最后,通过站立和拥抱树桩,我们可以获得力量。到了内功扎实,运势自如的阶段,基本上就有了更高层次的修炼,也就是常说的炉火纯青。这种训练模式就像到了一条河的对岸,但是过去既没有桥,也没有船。要到达对岸,你必须沿着这条河岸走一段时间,然后穿过前面的桥沿着对岸往回走,才能到达河的右侧。核心训练的重点是在河的两岸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它直接到达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