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空巢老人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xxx

学生编号:

专业:行政管理学士。

年级:秋季

讲师:

教师职称:

“空巢老人”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导言

随着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都不一样了。

这种情况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从社区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

第二,这个理论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1.生病难,就医难

2.啃老现象不容乐观。

3.生活条件需要改善。

4.孤独、无助和缺乏交流

5.养老方式受到限制。

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条件

1.关心“空巢老人”的健康

2.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关心“空巢老人”

4.鼓励空巢老人参与社区活动。

5.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三。结论

“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人群体。只有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让“空巢老人”在街道和社区幸福健康地生活。只有这样,和谐社区的建设才能事半功倍。

“空巢老人”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生活和精神上需要关心、帮助和安慰。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利用社区之窗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爱“空巢老人”的健康;探索居家养老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关心“空巢老人”;

鼓励“空巢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关键词:和谐社区空巢老人居住条件改善措施

“四世同堂”曾经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家庭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家庭模式已经被分解。现在很多城镇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选择“独居空巢”。他们活在子女“看不见”的思想里,而子女忙于工作和娱乐,常常“忘记”老人。福州市凤凰北新村一名八旬老人被发现独自死在家中。老人的子女虽然住在福州,但并不和他住在一起。显然,这是一个空巢老人。这位老人的孤独离世警示世人,如何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养老”目标,需要探索,在中国“老龄化社会”来临之际,首先要解决“养老”问题。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什么是空巢?据说“空巢”一词最初源于一个童话故事:在一片茂密的山林中,有许多鸟儿,它们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唱歌。然而,在这片山林里,有一对老鸟躺在它们的巢里,它们在心里叹息: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留下我们两个老人那么凄凉和孤独...从字面上看,空巢就是“空”换句话说,空巢家庭是指没有子女,只有老人独居的家庭。“空巢老人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没有子女与之共同生活的老人家庭,包括单身老人家庭和夫妻。

据调查,在这些“空巢老人”中,许多“空巢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享受家庭纽带的滋养,生活精彩。然而,也有相当多的老人是孤独无助的。生病的时候没钱看病,身体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病就医难。在过着“出门一把锁,进来一盏灯”的孤独生活的同时,空巢老人最需要三个保障,即经济供养、医疗费用和生活照料。南京普通老工人每月养老金1000多元,只能用于日常开销,遇到疾病也无能为力。“空巢老人”中,长期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患病的人很多。据了解,南京“空巢老人”年均医疗费用为5000元。很多人没有医保,因病致贫问题突出。空巢老人不同程度地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病。其中,参加医保的老年人只占50%左右。目前大部分退休职工养老金普遍不高,这笔钱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开支,遇到重大疾病会捉襟见肘。此外,老年人普遍患有“富贵病”。将近一半的老人生病时自己买药治疗,而且一直用了很久。老年人大多认为花这么多钱治不了病,不如少吃或者不吃药。因此,他们参加医疗保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孤独,无助,缺乏交流。空巢的感觉也是孤独,只是这种孤独增加了思念、自怜、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大多数感到空巢的老年人都抑郁、孤独、孤僻。他们中的许多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很少与社会交往。有些老人在妻子离开后,因为子女的反对或观念陈旧,不敢或拒绝再婚。他们性格内向,整天一个人生活,精神压抑必然会影响自身健康。

3.啃老现象不容乐观。调查显示,虽然85%的“空巢”老人子女有收入,但70%的老人无法从子女那里获得赡养或医疗费用。而且因为孩子下岗,买房或者孙子择校,还要挤出微薄的养老金来帮孩子承担开销。

4.生活条件需要改善。一些“空巢”老人的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日常卫生清洁不到位,生活用品堆放在床的周围,使原本狭小的空间显得杂乱而狭窄。他们又老又弱,还要买菜做饭。为了省事,他们经常一次做三顿饭,有的为了省钱还排队买打折食品。

甚至一些老人还在使用过时的煤炉。

5.养老方式受到限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在农村仍占据主要地位。老年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依靠子女和亲人的照顾。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在逐渐淡化。他们认为依靠社会提供养老帮助是未来养老的趋势。虽然养老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低收入是影响养老选择的重要因素。

第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条件

在现代城市中,“邻里老了不交流”成了一大遗憾。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关爱“空巢老人”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街道、社区和社会志愿者团体也从多方面帮助“空巢老人”。瞄准街道

根据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建议街道党委、办事处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制定有效的工作思路,把“守望工程”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课题,以社区为抓手,不断增强社区老龄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一)关注“空巢老人”的健康

定期为“空巢老人”做健康检查,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健康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制定老年人年度健康检查表、基本健康表和健康随访表。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避免延误诊断和突发疾病的可能性。街道社区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免费开通绿色购买通道,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保健品、家电等免费配送服务。只需拨打一个电话或直接在社区服务站登记所需商品和规格,即可送到老人家中。此外,社区服务中心还可以提供一系列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免费服务,如:免费发放120安全出行卡、免费发放健康杂志《社会健康服务》、免费发放健康食谱和美食桌、定期进行居家健康操和手部操等。这些服务将受到老年人的热烈欢迎。

(二)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建立一个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在社区中支持家庭护理。即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问题。居家养老是家庭护理和社会护理的有机结合,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为保障,将社区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的社会护理模式。相比之下,是机构养老。因为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即使在社会保障大发展之后,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设大量的社会福利设施来容纳大量的老年人。因此,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的一大特色和主流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直接、成本低、覆盖广、服务方式灵活,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 * *学问。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老龄化问题经历了三个阶段:老龄化初期,政府设立大规模机构养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养老回归社区;最后,回归家庭,形成居家养老体系。国外养老福利服务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政府举办大中型养老福利机构来解决养老问题是不可行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实际需求,对老年人福利服务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将大量养老基金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并制定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和政策。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已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全球共识,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探索。上世纪90年代,英国将养老带入社区,采用社区护理,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法国为老年人建立了一个专业社区。在美国、德国、荷兰等。,居家养老的比例超过90%。瑞典的社区服务项目鼓励老年人住在家里。目前,澳大利亚提供居家养老的服务机构超过3000家,服务的老年人超过50万人。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不到5%。在养老院推行西式养老模式数年未果后,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逐渐建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体系,以居家养老和居家养老为发展方向(来源:秘书114)。目前日本96.9%的老人都是居家养老。香港采用社区照顾的原则,强调老人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政府为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制定了一系列服务支持,包括家政服务和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平均为8.81%。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1289万人,20100年增加到153100万人,2020年达到2184万人。假设80岁以上老人中有10%需要入住养老院,仅老年人就需要1.5万张养老床位,2065年213万张,2020年438+00张,307万张,2030年424万张。目前社会能提供的养老床位只有60-70万张左右;约6%-8%的老年人口愿意去养老机构,85%以上的老年人愿意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因此,通过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经济供给由国家承担,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在家进行;将社区服务引入家庭,国家将居家养老节省下来的公共养老设施费用补贴给居家养老和发展社区服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下来,成为一定历史阶段老龄化社会的稳定养老模式。

2.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最具地域和基因优势。中国家庭养老历史悠久,主要体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形成了“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老年群体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顺应了老年人“思乡”的心理需求(将“小家”扩大到社区的“大家庭”),也是其子女和社会的需求。社区“一老一小”的居住环境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其居家养老服务因其经济、文化、社会特点而最具地缘和亲缘优势。正如一位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期间所说,“社区养老是缓解我国养老机构短缺、城市土地有限的有效途径,也是很多家庭两代人都能接受的。既能延续赡养老人的传统,又能减轻子女的压力。”

3.居家养老服务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根据对全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50.1%经常住在居住地附近,65.438+05.6%住在市内,65.438+0.4%出国活动。这说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空间绝大多数是除家庭以外的社区。社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而需求最大、最迫切、最实际的社区服务就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目标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立老年人互助网络,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在社区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朋友、亲戚、熟人也能让老人开心。这些都有利于恢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区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这些恰恰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工作目标。社区养老服务作为我国最早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的社会工作,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关心“空巢老人”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养老模式,这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来支付。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也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服务应当以社区为基础,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综合服务网络,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发达国家在研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和解决养老问题时,特别注意不同群体和组织,即家庭、亲戚、朋友、邻居和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护理服务方面的职能分工。目前,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能够承担服务的中介组织。在此背景下,一些基层政府试图通过建立专职团队,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辐射等方式突破瓶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中介机构(包括部分养老服务超市)主要从事收集养老服务信息,提供养老、维权、健康医疗、旅游、咨询等服务。在养老服务团队中,主要照顾者是女性(离家近,收入稳定,工作时间灵活,一般是老人的邻居,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有责任心和情感驱动力)。

鼓励“空巢老人”参与社区活动。

各地要贯彻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老年人开展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大学、短途旅游等多种活动。尤其要鼓励和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多参加各种室内外活动。

1,打造“明星”老年活动中心。按照“星级”老年活动中心的标准,改变过去单一的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种活动,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感。

2.建立老年人文化体育组织。各社区要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老年人参加门球、气排球、健身球等各种文体活动,活跃生活,锻炼体质。并经常组织小型文化体育比赛,促进老年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老年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广大老年人可以参加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保健知识,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消除孤独感,丰富晚年生活。各级政府要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当地老年大学的工作,就近设立教学点,争取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学习。各教学点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各种有趣的课前课后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外出观光,调动学生积极性。

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仅仅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是不够的。每个社区都要掌握空巢老人的情况,登记他们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健康状况,方便志愿者提供及时、个性化的服务。对“空巢老人”的身体、家庭状况、思想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如遇突发情况,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取措施联系亲属,通过经常走访及时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可以制作一张“街道‘空巢老人’心连心卡”,上面记录街道联系人和社区联系人的电话,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制作一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联系卡,发给所有空巢老人,方便他们在急需时随时找到服务人员。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空巢老人的关爱,应该是构建和谐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人群体。要按照老龄工作的方针,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让“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健康地生活。只有这样,和谐社区的建设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

1、赖、:《空巢老人“被传统家庭忽视的养老方式”》,发表于《福州日报》65438+10月30日。

2.黄润龙。中国空巢老人的家庭状况,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

3.合肥市庐阳区杏林街道:关爱空巢老人,维护和谐社会,65438+10月27日。

4.闫秀华: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谐社会,发表于《闽南日报》2月8日1版。

5.王庆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首席医疗网,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