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道教很感兴趣,想了解一下。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有1800多年的历史。其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沃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于古代的神道。其次,道论源于老子,最早见于老子的《思尔笔记》。道教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庄子,所以道教以老子为领袖。但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官方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所以东汉被视为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中道教实体活动的正式存在是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象耳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学说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世界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引起了欧美人的兴趣。

道家以“道”为名,或讲老庄之理,或言内外兼修,或讲符号之妙。其教义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世间万物皆源于“道”,即所谓“二生、二生、三生、三生”,一切社会生活都应遵循“道”。具体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学说体系。天不仅指真实的宇宙,也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天界号称三十六天,天界有天门,里面有一座玉楼,里面有神仙、天仙、天帝、天马、天河、天兵、天将、天女。其从业者为天。地既指真实的大地和万物,也指鬼魂受苦的地狱。它的运行受到隧道的影响。人既指人,也指有限的个体。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有人情味,有人情味。鬼指的是人的归属。一个人如果能修德,就能超脱黑暗,摆脱苦难。他的姓氏在鬼传中没有记载,是有名的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和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宗教,它沿袭了中国古老的太阳、月亮、星星、河流、山脉和祖先以及死者都崇拜他们的祖先的信仰习惯,并形成了包括神、地神和鬼在内的复杂的神体系。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和中庸,即“道”的学说。

道士有两种:一种是神职人员,也就是道士。据《太孝舒朗经》“人行大道,谥号道士。”“身心合逻辑,顺乎道,故称道者。”可分为茅山道、罗浮道等。从师学道可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按宫观,教务可分为“大师”、“殿主”、“知客”。另一类是老百姓,称为“俗人”或“信徒”。“宫观”是道教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宫庙是道士修道、敬神、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中还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教育组织(如道教班、道教经典班),慈善组织(如敬老院、诊所、医药部)。

道教是道士修天的一种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包含外丹、内丹、吃住。外用仙丹是指生产者服用后,通过在仙丹炉或鼎中燃烧铅、汞等矿物质,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唐朝以后逐渐被内丹术取代。内丹,行气、导气、呼吸、呼吸的总称,是指利用人体作为炉鼎,使精气在体内凝结成丹药,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金元以来,内丹术逐渐盛行,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对中国的医学和养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食是指为了长寿而服药。

道教简述

道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它形成于东汉,流行于南北朝。道教尊创始人之一张道陵为石天,故又称“石天道”。后来它分成了许多派别。道教视老子为始祖,尊称他为“王座老先生”。

因为“道”是最高的信仰,所以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因而得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米豆道”是道教定型的开端。南北朝时期,宗教形式逐渐完备。老聃被视为祖先,他被尊称为“祖父”。《道德经》、《郑经经》和《太平洞经》是主要经典。崇拜玉皇大帝神为最高神。重要人物脱离实际,炼丹成仙。

第一座全国道观位于洛阳的上清宫。

道教的历史发展

我们远古的祖先认为万物有灵,导致了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并逐渐发展为祖先与神的合一,成为至高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就存在了。先民们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山川奉为神明,所以心生敬畏,顶礼膜拜。当时的先民不仅相信万物有灵,产生了自然崇拜,而且相信人死后灵魂不能死亡,从而产生了鬼神崇拜。各种丧葬仪式和祭鬼、驱鬼的仪式逐渐形成。《竹书编年史》载:“黄帝崩时,其臣左澈从衣中取几枝,拜于庙中”。到了殷商时期,史前的自然崇拜已经发展到相信神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神为中心的神灵体系。当有事发生时,吴竹通过占卜向上帝寻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发展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合宗法制度的祖先崇拜,其祖先崇拜活动定期举行。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专门与人类沟通鬼神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女巫对着神灵跳舞,有一套驱鬼的咒语;我希望用语言取悦上帝,我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接上帝和祈祷的司仪。他们为人治病,预测吉凶,画符号,念咒。那个时候,国家和社会都是由巫师和女巫主宰的。周朝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神、鬼、地神三大体系。而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是与天地祭祀并列的,这叫敬天敬祖。盖所谓万物以天为基,人以祖为基。

道教在后世成为多神教,源于古代对鬼神的崇拜;后世道教的斋戒仪式,也与古代神祗的礼制和仪式制度密切相关。人们在祭祀神灵时,要举行祭祀活动,这与“礼乐文明”密不可分。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礼乐文明逐渐从上层社会走向民间,并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巫师所继承。道教建立后,演变为道教的一种祭祀器具。所以夏商周的礼乐文明有相当一部分被道教保留了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证据之一是《山海经》。这本书记录了中国原始社会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为道教神仙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提出了神仙信仰。提出神仙和羽士的存在;描述了不朽的天堂;记录了祭祀的仪式和奇怪的魔法。

在古代原始社会,就有人开始学仙了。历史记载,轩辕帝“战而学仙”,“黄帝问于广成子”。之后,他成功出家,白天在鼎湖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曾经有很多关于童话的书,里面有很多关于童话、仙境、仙药等等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述:“古人所射之山,有人居,肤若冰雪,若为处女,则风姿绰约,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卫风龙,游四海之外。”其他的,如《列子》中的《唐雯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田文》、《天问》,都把仙境描绘得奇妙而神秘,其神仙也被描绘成活着的和死去的、极其安静的、不厌倦事物的、超脱的、能在云中飞翔的神奇人物。《淮南子》和《汉书·史记》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随着神仙理论的出现,出现了求仙境、求神仙、传神仙方的方士。他们以邹衍(战国时期著名的炼丹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软化神仙炼丹学说,形成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上层,其形态是溶解的,依靠鬼神,希望成仙。从战国中后期(公元前275年-公元前221年)到汉武帝(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40年-公元前87年),在方士(又称神仙)和皇帝的鼓励下,在中国历史上掀起了一场著名的出海求长生不老药的活动。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求长生不老药,规模越来越大。当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郑伯侨、邹炎、徐福、陆胜、李等人。中国特有的神仙信仰在东汉中后期被道教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以后,方逐渐与黄老学结合,演变为黄。东汉时期(126—144),张玲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创建正义联盟路。

道教崇拜的神灵

道教是多神教。道教崇拜的神有很多种,下面只介绍其中一些地位和影响较高的神。

1.三清是指元代的佛,灵宝的佛,道德的佛。他们是道教的至高神,他们实际上是道教的三位一体。“三清”的观念始于六朝,但此时的“三清”多指“三清境界”,即太清境界、玉清境界、上清境界,分别居住着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后来“三清”逐渐成为元代佛、灵宝佛、道德佛的通俗称呼,“三清地”成为其驻地。

2.四皇是仅次于三清的四大天帝。具体是指:玉皇大帝(总掌管天庭)、魏紫中部北极大帝(助掌管天纬、日月星辰和四季)、勾陈上宫帝神(助掌管南北极、天地三才、治理星辰、主持人间军事革命)、 而厚土皇帝地唯(掌管阴阳繁殖力和万物之美)此外还有四大皇帝作为四大皇帝,具体来说就是:北极的魏紫皇帝(永远统治着所有的星星)、南极的神仙皇帝(永远统治着所有的神灵)、西方的太极皇帝(永远统治着所有的神灵)、东方的极地清华帝(永远统治着所有的种类)。

3.星星之神在道教中地位很高,主要有五个obsidians(五星)——岁星(星)、振兴(土星)、太白(金星)、陈星(水星)、霍星(火星)。除此之外,还有东、西、北、南“五星”,以及二十八星、紫薇苑所有星、太尉苑所有星、天师苑所有星。其中,最受推崇的是“Doum”。“斗姆”为女性人物,相传生下北斗七星,可治病。此外,北斗和南星也非常受世人推崇。按照杜的说法,北斗是死亡的主宰,南斗是生命的主宰。所以很多人持“北斗会”“南斗会”。在四大星神中,还有影响力很大的四方二十八星王。二十八宿中,东边七宿(角、角、叉、房、心、尾、簸箕)组成一条龙,称为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鸟)组成鸟形,称为朱雀;西方的七个小屋(魁、楼、胃、昂、比、狗和神)组成一只老虎,称为白虎。北方七宿(桶、牛、女、虚、危、房、墙)形成龟形,称为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方之神”。

4.大皇帝的“三官”,就是天、地、水的“三官”。关于它们的起源,有许多故事,或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源于五行中的金(主命)、土(主化)、水(主化)三气,或认为它们是尧、舜、禹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汉末石天道教在为病人祈福时举行“三官书法”仪式,即把病人的名字和供状写在纸上,分别呈给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与“三元”搭配,成为“上元天帝”、“中元地帝”、“下元水帝”。相传天官可保佑,地机能谴责,水机能救济厄,分别生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世界各地的人们经常在这三天举行“上元会”、“中原会”和“夏媛会”,以祈求祝福,消除罪恶,避免灾难。

5.玉帝玉帝在普通人眼里似乎是天上最高的神。有人认为是由殷商时期的最高神“帝”或“神”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地图中,有“玉帝道君”和“高玉帝”的名号,但等级都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侧的第11和第19位。宋真宗皇帝声称他的远祖赵接到玉帝的命令,将天书授予赵和宋。因此,他特意将玉皇大帝封为“太上皇田凯持真身大天帝御历”,后来惠宗又加为“太上皇田凯持真身大天帝御历”,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大帝在民间的威望,使玉皇大帝信仰深入人心。道教常把玉帝视为“三清”之下的“四皇”之一,认为他是“三清”之后的“永远领导宇宙的君王”,其职能是“接受三清的命令,遵守魏紫的朝廷”,“掌管小事,呈献大事”。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节那天,道观和民众往往会举行“玉皇会”。

6.文昌帝文昌是一个星名,又称文曲星或文星。在古代,它被认为是主宰云纹名声的明星。在汉代特指文昌宫天上的第四颗星——四明星。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的文昌皇帝,与蜀中梓潼神张亚子(又名张恶子或张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他梦见张亚子出现,让他做左丞相。唐末,为了躲避黄巢之乱,唐僖宗亲自拜梓潼神,立张亚子为吉顺王。经过唐太宗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从一个地方神变成了世人崇拜的神。到了宋代,梓潼神多次被皇帝加封,因预言科举功名而深得士人信任。元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封张亚子为“抚远文昌帝鲁”并任命为忠君孝利民廉洁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合而为一,并称文昌帝。元明以后,许多地方修建了文昌宫和文昌庙,人们在二月初三文昌帝生日时举行“文昌会”。

这些只是道教所崇拜的神的一小部分。其实道教所拜的神有几千个,大部分都是在斋戒仪式的时候恭敬地邀请来的。如唐宋时期的《道教模型大全》、《道教流派定制》等道教经典中收录了大量道教神名。此外,道教典籍中也记载了各种神仙的事迹,如汉代的《烈仙传》、晋代的《神仙传》、元代的《神仙风貌与道教一面镜子》等,都记载了历代神仙的事迹。

注:道教中无洪钧、、真等人。这些都是虚构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