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为什么要补脾?如何补脾?

中医养生特别强调“养生三因”,即专家所说的“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养生。不同于气象学,中医把一年分为四季,而是根据“五行”原理,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中医里,五季的关键器官,每个季节都不一样,保养方法也大不相同。在漫长的夏季,如何主动适应季节特点,进行科学养生,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长夏」有什么特点?

“长夏”一词见于苏文《金匮要略·脏气法论》等文章:“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为主治”,首次提出“长夏”及其与脾胃对应的观点。《黄帝内经》把一年的四季分为五季,五季对应五行。根据木、火、土、金、水的对应关系,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五季。

中医中的“长夏”一般指农历的六月、七月,始于盛夏,止于凉爽的秋季,占据一年的中心时段。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湿度大、酷热难耐。根据作物在一年中“春夏长夏秋收冬储”的生长规律,大部分作物在长夏都处于转化、成熟、结实的阶段,所以长夏的生化功能就是“转化”。春生、长夏、秋收、冬储,都是围绕着长夏的转化。四季若无长夏,草木茂盛,秋收不果,冬藏不露。

“长夏”为什么要补脾?

漫长的夏季,多雨潮湿,水汽上升,空气湿度大。此外,由于外伤和大雾,或出汗粘衣,或冒雨涉水,或长期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人体容易感到湿邪,引发许多疾病。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炎热的气候和空气中较高的相对湿度不利于人体散发热量。高温下,汗液水分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空气中湿度大,使人体难以保持产热与通过出汗蒸发散热的平衡,出现体温调节紊乱,常表现为腹胀、四肢无力、胸闷气短、精神萎靡、体力不支、身体沉重等一系列症状。在此基础上,古代医生经过长期观察,得出长夏的气候特征是湿润。此外,由于长夏天气炎热,脾胃病,包括流行性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最容易因阳气外泄过多和中度受寒而发生。

中医早有“脾旺长夏”之说。长夏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行中属中,在五行中属湿,在五脏中属脾。脾胃位于身体的中心,脾胃与三焦构成人体上下传经的太极枢纽,起到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运化”,“显于胃”。脾胃承担着消化食物、供给营养的重要任务,就像自然界的土壤养育万物一样,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因为脾主四肢肌肉。如果脾胃功能强,人体肌肉就会强壮、健康、少生病、长寿。《黄帝内经》正气,强调“正气存在于内,邪不可燥。邪合则气虚”,指的是脾胃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再将精微物质传递到心肺,从而生成气血,分布于全身的功能和作用。气血充盈,正气充盈,脏腑经络四肢营养充足,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来自脾胃的气被称为正气和中气。现代医学也认为,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与人体健康长寿密切相关。

如果脾土运化功能降低,虽可日常食用,但不能转化为气血,就会使心、肝、肺、肾等脏腑组织器官失去营养;或因长夏湿气过重,成为六淫之湿邪,困其脾;或者因为脾胃虚弱,湿邪伤害,很多脾胃的疾病也由此而起;还是因为长夏炎热,湿与暑交织,“暑必湿”,暑是一种病。“脾喜燥恶湿”,当湿气过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时,往往会进一步引起循环、呼吸、内分泌、血液、尿液、肌肉、骨骼等系统的疾病,人体的抵抗力也会降低。可见,长夏养生一定要注重保养脾胃。

“长夏”如何养脾?

长夏补脾的原则是“健脾祛湿”,可以从日常饮食起居入手。具体有以下八项。

饮食调节在漫长的夏季,要特别注意饮食调节。饮食要有规律、有规律,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调整。食物应有多种,如冬瓜、豆类、大白菜、苦瓜及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果蔬,如猕猴桃、番茄、梨、西瓜、香蕉、桃等,以满足机体消耗所需的营养供给。再比如,鲤鱼、茯苓、扁豆、薏苡仁也有一定的利湿作用。但要注意水果蔬菜吃得太多,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还要注意避免偏爱酸、辣、辛、燥、油腻的饮食。过食辛辣易助湿热,是长夏的大忌。

适当补水夏季闷热,人容易出汗,要特别注意补水。喝水的方法是几次,即勤喝,但每次不宜多喝。热、累、剧烈运动后记得喝一次凉水。尽量少喝,因为酒也治湿。牛奶、豆浆、粥、汤等流质食物也是很好的补水方式。脾胃虚弱的人可以用莲子、荷叶、薏苡仁、丝瓜、大枣、山楂、砂仁等健脾醒脾、消食利湿的中药饮片,做成凉茶或药粥进行调理。特别是在漫长的夏季,不建议大量吃冷饮,因为很容易伤害人体的阳气。

避免贪婪和适当的室内温度是保证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长夏时节,注意避免过于贪吃。不要让室内外温差太大。室内温度应为25℃~28℃,室内外温差不应超过65438±00℃。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可以将室内相对湿度调节到40%~60%。

好睡眠“长日酷暑”是长夏的主要气候特征。每个人都要自觉适应自然界“昼长夜短”的规律,晚睡早起。提倡“午睡”,就是增加半小时午睡时间。中医认为“胃不和则不安”,部分因脾胃功能不良或湿邪而患脾胃病的朋友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应及时选择中医进行治疗。

注意暑假和长夏季节,尽量避免烈日暴晒。最好是早晚运动,运动时防止出汗过多,阳气外泄。慢性脾胃病患者不仅可以做广播体操、跑步等“动态练习”,还可以鼓励他们做“内功修炼”或“放松”等“静态练习”,因为这样可以充分放松,静下心来,达到“从容虚无”的境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脾胃。研究证明,适当的运动可以抑制大脑皮层的病理兴奋,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特别推荐朋友们做八段锦、五禽戏、太极系列运动,对调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帮助。

申亮水提倡用温水洗澡,特别是对各种年龄和体弱多病的人。冷水淋浴会增加生病的风险。

开心。夏天又热又潮湿,让人心烦,要保持好心情。愉快轻松的心情可以健脾益胃。如果“七情”过了头,可直接伤及脏腑,尤其是过度思考、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脾胃和身体都不好。

漫长的夏季是保健和治疗的最佳时间。漫长的夏季不仅是养生的最佳时间,也是生病和治疗的最佳时间。借助漫长的夏季,阳气是一年中最旺盛的时期。积极治疗脾胃病或其他原有的慢性病,往往会收到一两个效果。对于有脾胃病的人,要注意口鼻咽部慢性炎症的治疗和全身性疾病的防治。还应注意用于减轻胃黏膜损伤的药物的副作用。对于脾胃疾病严重的患者,如萎缩性胃炎,建议定期检查,防止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