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印象》的生命感悟

《魔都上海印象》的生命感悟

刚毕业刚到上海。

千面魔都,光怪陆离。

迷茫还是涅槃?

黄浦江静静地躺在这颗闪亮的东方明珠的怀抱里,安详而迷人,就像一个睡美人。

整点,钟楼传来沉重庄严的钟声,令人感动;再看那栋直插云霄的建筑,磅礴气势扑面而来,让人透不过气来;而是轻轻呼出一口气,舒适感也就随之而来,也就简单了,仿佛身体变轻了。

我看看天空,海鸥还是在天空中盘旋;或直冲云霄,似乎比东方明珠塔还高;或者滑翔而下,带着抓鱼的快感。

走在上海风雨飘摇的街头,我眼中看到的是他今天的繁华,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沧桑。怪不怪,怪不怪,我纠结于上海的本质。

毕竟什么样的上海才是真实的?

你可能没去过北京,但你一定听说过北京胡同。

你可能没去过上海,但你一定听说过上海巷。

弄堂是上海的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曾经与千千成千上万的上海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多少故事、多少典故、多少名人、多少回忆,都与石库门、亭台楼阁紧密相连。

“弄堂”古文字“弄堂唐”。“唐”是古代宫廷门前或祠堂门口的主要道路。这个汉字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它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含义,后来它作为“路”的好处逐渐被历史冲淡。到了现代,人们已经记不起“唐”这个字和建筑的联系,于是就用另一个建筑上很有趣的汉字“唐”来代替。“唐”以前是对一个房间的称呼,和马路小巷关系不大。但在现代汉语中,它与建筑的关系比“堂”更密切,与“堂”谐音,于是“弄堂”就演变成了“巷”

虽然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很多,但是现代化感很强。但是仔细找了一下,还是有很多小巷。百年传统根深蒂固,不会轻易消亡。

然而众所周知,胡同的数量在减少,难逃厄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道轮回,自然之理。不管是隐藏的还是呈现的,都只是生活的问题。我不用想太多。

上海自信。

江海交通都很便利。

高层建筑,高于一切。

大街上,南京路、西藏路、河南路、四川路等以其他地方命名的道路随处可见。这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在我的土地上,用你的名字,我不嫉妒,我容忍你的名字。这是一种从容,一种骨子里的自信。在其他地方,这种现象很少见。

上海是多元的。

路上注意到几乎每十辆车只有五辆是“上海”的。几乎随处可见外省市的车。这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品味“世界建筑”,几乎各种欧洲代表风格都能在其中找到:爱奥尼亚柱式、哥特式、新哥特式、折衷主义、古典主义...咳咳,这不是上课。

上海很优雅。

“东方巴黎”的美誉不是随便说的。作为法租界,法国想把这片土地打造成巴黎家乡的风格。这只是常识。如果我们去别人家,我们会呆几个月。你是不是也想把自己的房间稍微收拾一下,住起来就变成自己的风格?这还不够。上海教育发达,人口整体素质高。是便利店的售货员,眼神清澈而平静,别有一种优雅的气质。更不用说出入高端社交场合的名人了。

上海很好。这里有发达的地下交通地铁,醇厚的地域文化,宜居的绿色环境,先进的科技和教育。最重要的是没有雾霾。或者是的,不严重。一个月最多几天。这和北京正好相反,北京一个月最多有几天没有雾霾。

转念一想,我回到了厦门。厦门作为一个热门旅游城市,美丽得令人窒息,根本没有雾霾,吸引了无数北方人前来过冬。

至于北京,他拥有上海所有的现代化设施,除了空气。也有更多作为首都的庄严和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底蕴。

这三个城市,绝对的美,各有千秋。不想评论,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喜欢。

但我想客观公正地说-

年轻人需要努力,上海需要有热血的年轻人;

中年人或多或少与北京联系在一起。作为官员,总要去北京开会吧?做生意,很多第一手资料也是在北京获得的。许多跨国公司也在北京设立分公司。中年人渐渐爱上传统文化,有着悠久古韵的老北京自然要去。

人老了,对生活有了很好的想法,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他们只想安享晚年。美丽的厦门是最好的选择。大部分选择厦门的老人不敢说比国内大部分城市的老人活得长。厦门美食口味清淡,注重健康,生活悠闲。的确是老年人难得的圣地。

先去上海,再去北京,最后去厦门。近乎完美。

你呢?现在在哪里?应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