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做什么气功治疗?

“气功”,即中国古代的“导引”,也叫“养生”。它是中医、养生、长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吕春秋?《古乐》记载:远在(尧所属氏族部落)之初,多雨多雨,河水泛滥,湿冷,使人气滞血瘀,筋骨不适。”假装跳舞是为了传教”(跳舞是古代指导的原始形式)。可以看出,“指导”

它是远古时代人们与大自然恶劣环境和自身疾病作斗争的产物。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脾肾两虚,风寒湿邪复犯,经络气血不通所致。气功锻炼通过调心(精神活动)、调身(引导动作)、调息(呼吸吸气)、疏通经络、清浊利尿、强肾壮脊、健脾祛湿,全面调节和强化身体机能。因此能有效防治类风湿病,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抗病能力,调动人的潜能,开发智慧,陶冶性情,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首选。

(1)练习要领

①轻松自然。“放松”是指你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身心放松,这是练习的第一点。“静”就是沉默,对应的是“动”。

“松”与“静”是相辅相成的,“松”往往是“静”与“静”之首

还能加深“松散”。但“静”不能太深,以免睡着或着凉。

2精神一致。这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练武时用意念活动影响呼吸,逐渐使意念活动配合气息的运作,使呼吸随着意念活动缓慢进行。在放松的前提下,逐渐锻炼自己的呼吸自然、轻柔、柔和、均匀。

③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只有动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4)上虚下实。练的时候上半身放松,让精神停留在下半身。下半身丰满了,上半身自然可以空空如也,头脑清醒。所以练习的时候要注意运动,但要舒服,不要勉强。

(2)风湿性疾病专用气功方法

天津市中医研究所整理了一套适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气功方法,介绍如下:

(1)放松。放松是有意识地依次注意身体的各个部位,结合对“放松”二字的默念,逐渐将全身调整到自然、放松、舒适,缓解紧张,排除杂念,平静心神,从而调和气血,辅助脏腑疏通经络,增强体质,祛病延年。

姿势:水平,坐着或站着。

呼吸:一般来说可以自然呼吸,但也可以放松一起呼吸。吸气时注意自己的姿势,呼气时发“松”字(有人认为读“发”字更容易放松)。

理念:有“三线放松”、“分段放松”、“局部放松”、“静态”

叫“松”法等等。常用的是“四行放松法”,即全身分成四行,依次放松,用呼气默念“送”字。

第一条线(两侧):头的两侧——两肩——两肘——两前臂——两手腕——两只手十个手指。中指保持2 ~ 3分钟。

第二条线(前):脸-脖子-胸-腹部-两条大腿-两条膝盖-两条小腿-两条脚背-两只脚和十个脚趾。观察大脚趾1 ~ 2分钟。

第三条线(背部):后脑-枕部-背部-腰部-两条大腿-窝-两条小腿-两个脚底。然后在涌泉穴停留3 ~ 5分钟。

第四行(中):紫柏会——会阴。洗脑,贯穿五脏(体腔轴),然后从会阴沿大腿骨骨髓腔分至涌泉,每次练习2 ~ 3个循环左右。

“局部放松”:在“四线放松”的基础上,单独放松身体的一个患病部位或一个紧张点,默念“松”字20 ~ 30次。

“恪守丹田”:在局部放松的基础上,袖手旁观丹田,太极或持,自然而立。

2工作。

准备:双脚平行打开,略宽于肩,双膝微曲,放松肩臀,保持头部挺直,舌尖轻轻压向上颚,微笑如微笑,直视眼睛,从上到下放松。

自然呼吸,将气息沉入腹部,停留在腹部。

陀天竺地:双手的宫位相对呈球形,将自身向前举至肩平,手肘向胸前弯曲双手交叉,双手上下分开,左手上托,右手下压,掌心突出,双手保持宫位。双手慢慢回缩至胸前,掌心相对,然后上下分开,右手向上托起,左手向下压下,如同托住天竺,以此类推,各3次。

碧海腾蛟:想象自己是碧海中的一条龙,灵活、矫健、充满活力。

动作是:双手掌心向上,自我向前抬起,然后掌心向下向外翻,手臂向后翻,像蛙泳一样。双手自吸后,从腋下转到前方,掌心向上。

手掌向后时吸气,转身前用手指呼气(手指有病的话可以一个一个同时动)。躯干的脊柱和两臂的动作是反作用力,* * *重复六次。

然后身体波浪式的来回运动。力从脚踝传到膝盖、臀部、腰部、脊柱、肩膀、肘部和手臂,还随着身体的波动前后移动,像蝴蝶一样重复6次。双手举至头顶,吐气入百会,吐气入丹田。

清浊气:双手掌心在身体前慢慢下抬,然后下压,掌心凸出,表示临产宫,重复3 ~ 6次。双手再次举至与肩同高,掌心向上90度,向掌心外凸出,然后用柔和的力量松开手腕,使两臂呈直线分开,掌心向上倾斜90度。坐在手腕上推手掌,然后用柔软的力量推3-6次,然后慢慢放下自己两侧的手臂,掌心向后,双手向前抬起,手掌缩回,向后下推45度。

转膝放松肌肉:双手掌心由后向前下提至脐水平,双膝下压,微蹲。双膝向左、向右、向外、向内同时转动3-6圈,然后下蹲。下蹲就是屈膝,从弹簧开始,重复3-6次直立。

上下俯仰:双臂向前伸展,掌心相对于自我倾斜,气贯头顶百会,沿身体中心引向肚脐。将双手沿脉络移至身体后方,将内劳宫与肾俞穴对齐,身体后倾,然后再前倾,同时将足部阴三经络按摩至脚踝,转向脚背,沿大腿内侧向上至肚脐,按摩足部阴三经络,同时,直立,俯仰三次。

强腰强肾:双手从脐沿静脉向体背移动,外宫会旋转肾俞穴、命门、腰部两侧9次(上半身和下肢不动,只旋转腰部、臀部和骨盆)。然后双手翻入内劳宫至肾俞穴,上下交替揉搓(在脊柱两侧的腰肌大肌上),上至后屈,下至尾环,双手左右摆动上半身和头部,各9次。

熊晃健脾:双手自然下降至脑垂体侧,全身充分放松,左膝微屈,身体微微向左抖动,左臂向下下垂,同时右臂抬至胸前,再像往常一样向右侧摆动,使腰臂缓慢自然扭转,双脚随之变化,节奏平缓,有意停留在腹部或春季。* * *做9遍。

通经活络:双脚交替叩击承山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然后双手掌心向下置于身体前方固定高度,双腿交替向上抬起,使双手叩击“血海”。

点,通过肌肉和肌腱的力量。

③辅助工作。

托盘移动;单手托盘:右手举至头顶,掌心向上像托盘一样,向右前方弧形至左前方,然后绕过右腋下,再从右后方翻转至头顶,绕至前方(注意手掌始终向上)。左臂以同样的方式移动,但方向相反,左右交替。双手托举:双手同时进行,一侧如上动作,另一侧移动手臂向前扭转抬起,仍使手掌向上。先绕头顶一圈,转回到前面,再通过腋下回到后面,同时另一只手臂伸到前面。左右交替动作,重复进行。

拔出脊柱:双手从各自两侧慢慢抬起至头顶,十指交叉掌心向上,用力抬起,手臂放在耳朵上思考脊柱,停顿片刻,掌心向下,由百会至丹田呼吸。

坚持局部关节按摩:每次按摩100次,每天两次,将疼痛的关节搓热,然后在各个位置做打圈活动。

拔桩:坐姿,双臂抱水或提水,双腿向前伸直,脚跟尽量向前推,保持此姿势数分钟。

贴碑桩:将背脊贴在墙上,屈膝90度,保持这个姿势1 ~ 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