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警惕伸向老年人的诈骗黑手?

岁末年初,多地发生老年人被骗案件。这些案件涉及的资金从几万元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不等。老年人正在成为电信网络诈骗、集资诈骗、销售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重点受害者。

网络诈骗,老年人受害最深。

2017年底,福州退休男子陈某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办案人员的电话。另一个人熟悉陈某的个人信息,并声称公安机关已经发现陈某的银行账户涉嫌洗钱,并希望对其进行调查。

随后,陈某接到了许多不同地区号码的电话,有些是“警察”,有些是“检察官”。双方都声称陈某的账户在许多地方被用于洗钱,他们想“检查”他的账户。

惊慌失措的陈某把自己的情况全部告诉了“办案人员”,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在银行开了一个网上银行账户,把自己的存款和理财保险金全部转入这个账户。为了“配合账户清查”,陈某告诉了“办案人员”账号、密码和动态验证码。诈骗分子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从该账户转出300万元。目前,此案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不是个例。近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互联网加反电信诈骗”钱盾平台发布了《2017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报告》。报告显示,老年人正在成为电信网络诈骗造成损失金额最大的群体,其中56岁至60岁的老年人平均被骗金额最高,超过4000元。据了解,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类型较多,包括投资“养老院”、民间高息融资、购买“保健品”等。

多地公安民警告诉记者,一些老人的养老钱、救命钱被骗走,他们倾家荡产。一些老人被骗后既愤怒又懊悔,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生了一场病,卧床不起。

冒充公检法办案人员是常见的诈骗类型

记者调查发现,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彩票诈骗等传统套路相比,当前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活动有了新的特点,犯罪团伙更加组织化、更加专业化。

福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相关部门负责人吴说:“冒充公检法办案人员是常见的诈骗类型,老年人最容易中招,诈骗金额较大。这些诈骗分子详细掌握了老年人的个人信息,打着国家权力机关的旗号,让很多受害人对公检法的办理流程和银行账户尤其是网银账户的操作不熟悉。慌乱中,他们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被诈骗犯牵着鼻子走。”

此外,诈骗团伙还注册皮包公司,租用高档写字楼、住宅小区作为聚会场所,举办培训班,投资人自荐,甚至邀请老人实地考察,让投资人先尝到一些“甜头”,再引诱更多投资。

多名接受记者采访的民警表示,针对部分老年人精神孤独、身边缺少陪伴等特点,犯罪团伙还打出“温馨牌”,通过举办健康讲座、提问、派发小礼物、组织抽奖聚餐等方式,逐渐取得老年人的信任,进而实施诈骗。

应加强基层反欺诈宣传

泉州丰泽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大队长庄文平说,很多诈骗团伙都是流动作案。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或者诈骗,他们就迅速逃跑,然后去其他地方变换身份,继续实施诈骗。

多地警方建议,基层单位应提高预警防范能力,应先发现并处理此类潜在风险,改变目前造成重大损失后再查处的被动局面。工商、公安、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形成查处打击合力。

另外,针对老年人的防骗宣传要更有针对性。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基层单位如村、社区、派出所等。对他们的防骗和投资安全宣传都很肤浅,大部分都是发传单发短信,一年一两次集中宣传,很难入脑入心。

泉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陈表示,要组织民警深入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宣传。老年人被骗的典型案例,可以拍成情景剧、地方戏进行巡演。此外,子女要有意识地提醒老人防作弊,注意老人的异常动态,及时发现并制止受骗。

警方也提醒老年人,要提高警惕,加强学习,了解新的诈骗手段。涉及投资、集资、民间高息融资的业务应在银行、证券交易所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不要被高额回报所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