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慢性病吗?能彻底治愈吗?写作要注意什么?

摘要

心肌炎往往是全身性疾病在心肌上的炎症表现。由于心肌病变范围和程度的差异,轻则无临床症状,重则可导致猝死。诊断及时、治疗得当者可完全治愈,坚持者可形成慢性心肌炎或导致心肌病。

疾病的起因

细菌性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肝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其他如真菌和原生动物可引起心肌炎。但目前病毒性心肌炎比较常见。

致病因素①过度运动和运动可加重病毒在心肌内的繁殖和复制,加重心肌炎症和坏死。②细菌感染和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可能起协同致病作用。③妊娠:妊娠可增强病毒在心肌的繁殖。所谓围产期心肌病,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④其他:营养不良、高热感冒、缺氧、饮酒过量等。都可以诱发病毒性心肌炎。

症状

中青年人疾病较多,往往先有原发感染,如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多数在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心肌炎症状。由于心律不齐,它们会引起心悸,并因血液排出量减少而感到虚弱。心包和胸膜受累时,胸闷胸痛也可能与心绞痛相似。严重心功能不全。常见体征,窦性心动过速和体温不平行。也可有窦性心动过缓和各种心律失常,心脏边界扩大者占1/3-1/2,见于重症心肌炎。心脏增大可引起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在心尖或胸骨左下缘出现收缩期杂音。严重心肌损害或心力衰竭患者,可听到舒张期飞奔节律,第一心音减弱。心包炎患者可听到心包摩擦音。

轻则可以完全无症状,重则心力衰竭或猝死。性能差距。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六种类型:①无症状型:65438+感染后0-4周,心电图呈S-T改变,无症状。②心律失常类型: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最常见。③心力衰竭型: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④心肌坏死型:临床表现与心肌梗死相似。⑤心脏增大型:心脏增大,二尖瓣和三尖瓣区有收缩期杂音。⑥猝死:毫无征兆的突然死亡。

支票

一、心电图:异常心电图阳性率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病后心电图可突然由正常变为异常,随感染消失而消失。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平直或倒置。

2.x线检查:由于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同,x线检查也有很大差异。约1/3-1/2心脏增大,多为轻中度增大,明显增大多伴有心包积液,心影呈球形或烧瓶状,心跳减弱,心脏边界可完全正常。

三、血检:病毒性心肌炎白细胞计数可正常,可高可低,血沉可正常或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正常,GOT、GPT、LDH、CPK正常或升高,慢性心肌炎多在正常范围。

四、有条件的可以做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

款待

应卧床休息,减少组织损伤,加速病变恢复。如果有心律不齐,应卧床休息2-4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果患有严重心肌炎,心脏增大,应休息6个月至1年,直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免疫抑制剂:激素的使用仍有争议,但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重症心肌炎和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心源性休克可用激素治疗。

常用泼尼松,40-60mg/天,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6周为一个疗程。必要时也可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心力衰竭患者可使用强心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心律失常的治疗与一般心律失常相同。

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部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疾病的严重程度差别很大。婴儿较重,成人较轻,轻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炎的前驱症状,患者可有发热、乏力、出汗、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等。检查显示早搏、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血沉增加。心电图和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补血益气,化瘀化痰

太子参12黄芪15麦冬8五味子6丹参9川芎8柴胡6延胡索6葛根12桂枝6石菖蒲6牡蛎20

【加减法】:

(1)若因心血不足引起头晕乏力,加酸枣仁6龙眼肉10远志4。

(2)心气不足者,太子参改为人参10,加熟附子6。

(3)痰多者加浙贝母10,全瓜萎蔫15。

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虽然有些心肌炎因终末期可转变为充血性或限制性心肌病而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继发性心肌病,但在发病机制上是一种可区分的疾病类型。心肌炎的原因很多,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免疫反应、理化因素等。心肌炎的分类相当不一致。根据病因,常见类型描述如下:

一、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相当常见。是一种由亲心脏病毒引起的原发性心肌炎症,常累及心包,引起心包炎。其实所谓的特发性心肌炎,极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可引起心肌炎的病毒种类很多,其中以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即人肠道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最为常见。柯萨奇病毒和风疹病毒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在怀孕前三个月被感染时会导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柯萨奇病毒B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心肌炎。一般来说,嗜心病毒可以直接破坏心肌细胞,但也可以通过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间接破坏心肌细胞。由于这类病毒衣壳中糖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心肌细胞膜中的类似,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激活补体的抗体和中和病毒的抗体)既针对病毒,也针对心肌细胞。因此,当细胞毒性T细胞被致敏后,可以破坏被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

病理变化

这种疾病的病理变化因患者年龄而异。妊娠前三个月的胎儿感染风疹病毒时,可引起心内膜下心肌无反应性心肌细胞坏死。妊娠晚期,胎儿感染柯萨奇病毒时,可引起全心肌炎,多伴有心脏骨膜纤维弹性组织增生。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可见心肌细胞坏死和粒细胞浸润。随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成人多累及心房后壁、室间隔和心尖区,有时可累及传导系统。显微镜下主要病变为坏死性心肌炎。晚期可见明显的心肌间质纤维化,伴有代偿性心肌肥大和心腔扩张(充血性心肌病)。

二、细菌性心肌炎

细菌性心肌炎可由细菌直接感染,或细菌产生的毒素对心肌的作用,或细菌制品引起的过敏反应引起。

1.心肌脓肿常由化脓性细菌引起,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来自脓毒性败血症的转移性菌落或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化脓性血栓栓塞。肉眼观察,心脏表面和切面有许多黄色小脓肿,周围有淤血带。镜下脓肿内心肌细胞坏死液化,脓肿腔内有大量脓细胞和细菌菌落。脓肿周围心肌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间质内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2.白喉心肌炎白喉杆菌可产生外毒素,一方面阻断心肌细胞内核小体的蛋白质合成,另一方面阻断肉碱介导的长链脂肪酸向线粒体的转运,导致心肌细胞脂肪变性坏死。镜下可见局灶性心肌变性坏死,心肌细胞出现嗜酸性变性、肌浆凝固、脂肪变性和肌浆溶解。病灶内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病变多见于右心室壁,愈合后形成细小的网状疤痕。有些病例出现弥漫性心肌坏死,可导致心源性猝死。

3.非特异性心肌炎在上呼吸道出现链球菌感染(急性心绞痛和扁桃体炎)和猩红热时,可并发急性非风湿性心肌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链球菌毒素引起的。病变是间质性心肌炎。显微镜下,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心肌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

三、寄生虫性心肌炎

寄生虫性心肌炎有以下两种常见类型:

1.弓形虫心肌炎这种类型的心肌炎是由大鼠感染弓形虫引起的。人类主要通过食用含有胶囊的未煮熟的肉而感染。弓形虫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流到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各种组织,并在细胞内繁殖。弓形虫侵入心肌细胞后迅速增殖,形成聚集体,也称假性囊肿。心肌细胞很快破裂,病原体进入周围组织。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在受损的心肌细胞周围。愈合后形成疤痕。大约一半的病人死于心力衰竭。

2.查加斯心肌炎这种心肌炎是由克氏锥虫感染引起的,流行于拉美国家。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可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坏死,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心腔扩大,心室壁(主要在心尖区)变薄,常形成室壁瘤,并伴有心腔内血栓形成。

四。免疫反应性心肌炎

这种心肌炎见于一些过敏性疾病,如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其中以风湿性心肌炎最为常见,心肌间质结缔组织中可见典型的风湿性肉芽肿(详见本章第六节)。

此外,有些药物可引起过敏性心肌炎,如磺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金霉素等。)、消炎药(保泰松、吲哚美辛)、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抗癫痫药(苯妥英)。病变主要累及左心室和室间隔。显微镜下常可见间质性心肌炎。它能引起心肌细胞的坏死和溶解以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显著的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动词 (verb的缩写)孤立性心肌炎

孤立性心肌炎,又称特发性心肌炎,至今不明。因为最早是由菲德勒(1899)描述的,所以也叫菲德勒心肌炎。多见于20 ~ 50岁的青壮年。急性型常导致心脏扩张,可导致心力衰竭猝死。

病理变化

根据组织学变化,可分为两种类型:

1.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显微镜下,心肌间质和小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有时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心肌细胞变性和坏死较少。

2.特发性巨细胞心肌炎的特点是心肌出现局灶性坏死和肉芽肿形成(图8-43)。病灶中央可见红色染色的非结构性坏死,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混有许多多核巨细胞。巨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可为异物型或朗汉斯型多核巨细胞(图8-44)。

图8-43特发性巨细胞心肌炎

图示左心室心肌的炎症和坏死灶(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区域)。男,37岁。

图8-44特发性巨细胞心肌炎

大多数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200见于心肌。

心肌炎是指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一般病毒感染时,营养不良、疲劳、高热、感冒、饮酒等致病情况均可诱发病毒性心肌炎。其临床表现大多可在1 ~ 2周内出现发热、咽痛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继而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心前区隐痛、气短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力衰竭。但也有一开始就被查出是心肌炎后遗症的。

健康指南:

1.预防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防止病毒的入侵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容易感冒的人平时要注意营养,避免过度劳累,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当你不得不外出时,你应该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健康。感冒疫情期间戴口罩,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2.劳逸结合:应避免突然情绪激动或过度体力活动引起的身体疲劳,这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适当休息:急性发作期一般应卧床休息2 ~ 4周,急性期后仍应休息2 ~ 3个月。伴有心脏边界扩大的重症心肌炎应静养6至12个月,直至症状消失,心脏边界恢复正常。心肌炎后遗症人可以尽量正常生活工作,但不要长时间看书、工作甚至熬夜。

4.饮食调整:饮食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多吃葡萄糖、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忌食辛辣、烟熏、油炸之品。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进冠状动脉痉挛和收缩,影响心肌供血,饮酒可引起血管功能障碍,应戒烟戒酒。饮食上可以服用菊花粥、人参粥等。,并可遵医嘱服用晒干的人参和西洋参,有利于心肌炎的恢复。

5.体育锻炼:在恢复期,如果根据自己的体力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散步、健美操、气功等,可以尽快恢复,避免后遗症。心肌炎后遗症只要没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就可以参加一般的体育锻炼,如慢跑、跳舞、鹤祥庄气功、太极拳等。坚持对疾病的恢复肯定是有好处的。

心肌炎为什么会引起心律失常?

心肌炎多由感染引起,但也可由非感染性疾病引起。无论什么原因,心肌的退行性病变总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炎症。病变通常最终会被瘢痕组织所取代,因此在局灶性变性后总会出现局部纤维化。由于心肌的炎症反应,心肌小血管的损伤,以及免疫机制的出现,可能发生冠状动脉小支病变、心脏神经病和心脏过度收缩。比如心室的小动脉堵塞,就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收缩力丧失,心输出量减少,心脏增大而衰竭。当传导系统的小动脉堵塞,影响心脏复极时,可发生传导障碍和心律失常,从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年轻人心律不齐。一定是心肌炎吗?

一些年轻人在工作压力、疲劳和休克后,经常会出现胸闷、气短、心跳加速和心悸等症状。检查心电图有无心律不齐。人们往往认为患心肌炎不一定是心肌炎引起的。以上症状引起的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的,即引起心脏和神经功能障碍。所以多见于精神刺激和大脑过度紧张的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受损,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引起心律失常。

所以,以上情况,首先不要紧张,放下精神负担,听听轻松的音乐,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自我情绪和检查治疗,排除其他疾病。用中药调理或短时间应用镇静类药物,可以收到更好的疗效。

除上述原因外,少数年轻人的心律失常是由心肌炎或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感染和遗传相关的心脏病。

如何判断心律失常是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

判断心律失常是否由病毒性心肌炎引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感染往往最先发生,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常出现发热、关节痛、全身倦怠等症状。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随后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头晕、呼吸困难等心肌炎症状。

(3)体检可发现心动过速或其他与发热程度不平行的心律失常。有的患者心脏增大,心音改变,可听到第三心音或第一心音减弱或第四心音奔腾。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也可不升高,如急性期可升高血沉,血清酶包括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心电图能显示ST吗?t改变,R波减少,病理性Q波,约1 /3患者可有I至II度房室传导阻滞。

(5)病原学检查:可从咽拭子或粪便中分离出病毒,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中和、血凝机制、补体结合试验)升高,IgM滴度升高。如果做了心肌活检,可以从心肌中分离出病毒。

因此,临床上心律失常是否由心肌炎引起,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来判断。

此外,心肌炎也可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也可引起风湿性心肌炎。根据血象、血沉、抗O和病史,不难与病毒性心肌炎相鉴别。

心肌炎的心律不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

最近有些年轻人得了心肌炎,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还有的是细菌性(白喉等。)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些病毒和细菌直接侵入心肌,以及心肌内小血管的损伤,免疫机制引起的心肌损伤和毒素对心肌的损伤,导致心肌细胞溶解、间质水肿和单核细胞浸润。若检查病理切片,镜下检查可见心肌纤维间及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内可有组织细胞、淋巴、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间质性水肿,心肌纤维可呈脂肪样、颗粒状或玻璃样变,或心肌溶解或坏死。

如果心肌炎的病变影响到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如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等,就容易发生心律失常。

此外,心肌炎患者在急性期应充分休息,应防止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饱餐、过食辛辣油腻、房室过度。否则,在上述情况下,容易加重心肌负担,加重病情,导致心律失常。

参考资料:

/MC/jib 3 . PHP?疾病id=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