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平静安详生活的真相”
1.什么是和平?
平和宁静是一种精神修养,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七情调节的最高境界。一颗平和安详的心,绝不是妥协、和谐、做作、暧昧、圆滑、平庸。一个平和宁静的心灵没有怀疑、嫉妒、抱怨或恐惧。平和宁静不仅仅是做人的外在尺度,更是一种立身养性的内在修养。和平和宁静给生活和社会带来一种境界和一种哲学。平和安详的心态看似正常,实则美妙。平和宁静心态的达成,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平时的修养。
和平与宁静可以概括为真善美。
“真”就是没有虚假,没有勉强,内心平衡统一,是心性自然表现的表现。
“善”是指心中没有邪念,内心的修炼达到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天地、人与万物之间的“关心人、热爱物”的境界。
“美”是指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烦恼,这种自我感觉不仅表现在内心的身心美,还表现在对国外生活的热爱。
一个人如果能始终保持平和安详的心境,就会领略到人生真善美的境界。那么,生活就会充满无限的欢乐和充实,生活才会真正幸福。
2.宁静安详的保健意义
人生在于平衡,首先在于心态的平衡。平和宁静是保持心态平衡的有效手段,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是生命之源,活水。
安心、祛病、抗衰老的论点得到了中外学者的认可。巴甫洛夫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一群狗放在安静优雅的环境中,给它们足够的食物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同龄的狗,作为实验组,也给足够的食物。他们生活的环境嘈杂,不时给他们强烈的外界惊吓,使他们坐立不安。很快,发现实验组的狗出现了明显的掉牙、脱毛、行动迟缓、瘦弱无力、行为古怪等衰老和疾病。对照组的狗仍然活得好好的。有人用老鼠做了类似的实验,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好斗、捣蛋、脾气大、心情沉重的人,往往比那些性格温和、豁达、冷静的人更容易生病,更容易早熟。调查发现,遭受严重精神冲击的人,半年内患病率比普通人高7倍,死亡率高6倍。美国科学家从大量的医疗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发现,合群是人类的健康标准之一。性格平和、合群的人患精神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几率较小,平均寿命也高于不合群的人。中国的古人和传统医学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心态平和可以治病,可以抗衰老。可以说,修心养性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主要部分。
一个失去平和与宁静的人,往往会抱怨生活,不满足,主观自私,从而陷入封闭的生活状态,会患上很多疾病。《左传》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一个王子对妻子说,我最近很烦躁,不能安定下来。女士回答:“王新在荡秋千,王璐已经筋疲力尽了。”这意味着如果你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失去。果然,没过多久王子就去世了。
中医理论认为,人如果不能保持平和宁静,就会易怒、抑郁。愤怒和担忧会导致阴阳失衡,气血停滞,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一种疾病。有经验的中医强调,患者在分析病因、调整治疗方案时,把心态放在第一位,以此动员患者改变不良心态。
3.如何保持平和宁静?
人有时候很奇怪。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要疯狂追求,却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就是最生动的写照。要知道,不切实际的欲望,是对永远无法满足的外物的无尽贪欲。他们只能惩罚自己,让人迷失方向,让人疯狂,让人烦恼,让人失去平和安详的心。
如果你想拥有并保持一种平和安详的心态,就必须了解自己的内心,保持自己的内心。守住自己的心,就是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所有的荣华富贵,得失成败,都控制不了你的心安;守住自己的心,就是抵御物价的诱惑,始终保持一颗知足平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