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如何用中医治疗失眠
经验和传统
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注重辨证论治,临床辨证分为虚实夹杂证型。常见证型有心火亢盛、肝郁气滞、痰热内扰、胃气不和。常见的虚证类型有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历代中医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经验。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临床经验,分别提出了从魏莹论治失眠、从心论治失眠、从脾胃论治失眠、从肝论治失眠、从血瘀论治失眠、从痰论治失眠、从火论治失眠、综合治疗失眠的原则,并取得了各自的学术成就。
继承和发扬
作者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受先父史文集的指导。先父治疗失眠主张“调不利,除有害”。意思是治疗失眠首先要找出失眠的原因。如果失眠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那么首先要调整脏腑的失调,然后失眠就会自然消失。如果失眠是由于外感邪气侵入体内而诱发的,首先要分清外感邪气的性质,将其祛除,这样睡眠才会趋于稳定。先父送来的药方都是开门见山,直击病根,反复犟,活人不算。笔者在继承先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失眠专科的临床实践和当今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在辨证的基础上将失眠分为八个临床症状,然后运用中医药治疗不同的失眠证型,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
气虚的临床症状可见如下:睡眠不安、整夜睡不着、多梦、白天精神不振、头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并可伴有心悸、乏力。治疗原则:滋阴养血,安神定志。
肝郁气滞的临床症状可以看到:晚上躺在床上,想很多,睡眠困难,白天情绪低落,叹气,胸痛,无位置的疼痛,腹胀,经常打嗝等等。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安神定志。
临床可见到养血聚热型的症状:躺着不醒,或早醒,然后迷迷糊糊到天亮,伴有咽干、津液不足、五心烦热、面颊生痘、盗汗,或伴有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口抖等症状。治疗原则:清营、凉血、安神。
脾胃不和的临床症状可见如下:夜间睡眠不安,睡觉时惊醒,多梦,口腻,食之无味,上腹腔不适,大便不成形或有无穷无尽的想解之感。治疗原则:和胃健脾安神。
心肝亢奋的临床症状可见:夜间失眠,长时间躺着不睡,或间歇性醒来,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胀、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赤等症状。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宁心安神。
胆怯心虚的临床症状可以看如下:睡眠不安,常伴有令人恐惧的噩梦,白天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易受惊吓恐惧,胆怯如被人追赶。治疗原则:宁心安神。
血瘀型脑络临床症状可见:夜间睡眠少,早醒,醒后难以入睡,常伴有头晕、耳鸣、脑鸣、手脚麻木、健忘(特别是记数字和最近发生的事情)、嗜睡等症状。治疗原则:健脑通络助眠。
肝郁肾虚的临床症状可见如下:夜不成眠,间断性觉醒,或早醒,多梦,醒后不易反复,常伴有头胀、头痛、颈板牵引不适、口苦口干、头晕耳鸣、面颊色斑、两颧上火、腰酸膝软、夜间尿频,或四肢不温、背冷。治疗原则:滋肾平肝安神。
由于失眠患者的症状复杂多样,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并灵活掌握上述证型及治疗原则,以提高临床疗效。这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