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贾六金:小儿感冒发热诊治八要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不充,卫表不固,栅栏不固,最易为邪。
六淫从皮毛、口鼻侵入,侵及肺卫,导致痰浊开合异常,卫阳停滞,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外感症状,是儿童时期最常见、最常见的疾病证候。
及时准确的辨证论治,可以防传、防变、防夹、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早日康复。
根据临床需要,总结整理出外感发热的八个诊疗要点,明显简单,便于掌握和使用。
首先,这张桌子遵循了一句古老的格言。
一般来说,如果有表证,外感邪气和六淫之邪就要通过宣肺气、调营健、化痰等功能,随汗而除。然而,症状和体征往往是混合的,而不是简单的。在外感热病的诊治中,需要区分标本的先后顺序,确定治疗原则。
正如《苏文·标本病传》所说,“知标本者,无所不为,而不知标本者,因其鲁莽。”表证以新发病、外感致病、症状重、病情急为特征,在主、精关系上属于主,应急治主。
《医心识》警示后世学者“医者犯错,标本失,要稳得正轻重缓急,先重病后重标,中肯学几样。”
《伤寒论》完美地运用了标本理论。“太阳病,表证未解,脉浮无力,宜发汗解”和“发汗于本”,也是反过来的。如果你先出汗了,你就不能把它当成反向。“一切都是为了先治疗表证。只要表证存在,没有改变,你就要继续解表证,不能攻内,否则就违背了原则。
二、区分寒、风、热
儿童感冒,风热证,风寒证居多,夏邪感冒由于季节性比较严格,相对少见。
风热证和风寒证的辨证,虽然主证不一样,舌脉也不一样,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比如恶寒恶风,这种主观感受,虽然医生很清楚,但是很难理解,所以需要有客观体征作为诊断点。
贾老先看口咽部,咽部发红,咽部有疱疹,软腭充血,有红斑出血点,但一看病就能确定为风热证;
风寒证的诊断要点是咽部不红,面色苍白,两颊及上臂外侧皮肤如鸡皮,毛发直立,有碍手部。
第三,警惕流行病,防止误诊
温病是感受疫邪引起的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总称。
一些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发热、咽痛、乏力、食欲不振、头痛、全身疼痛等,这些在很多传染病中都很常见,与儿童感冒的症状非常相似。
一般在1.3天后,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才会充分显露,如麻疹、水痘、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并应注意有无黄疸、肝脾肿大、脑膜刺激征等。,以防止误诊误治。
在传染病的早期诊断中,应详细询问疫苗接种史和传染病史,根据疾病早期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如麻疹的科赫氏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判定,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第四,病情复杂多变。
孩子容易生病,变化快。在感冒后,他们往往会出现并发症状,包括痰,停滞和休克。
此外,一些并发证书也很常见。
一、腹痛,腹部受外邪侵袭,客在胃肠之间,使气机受阻,经络不通,产生腹痛,多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第二,颈核肿痛是外感风热、痰毒所致。症状为颈核肿痛,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颈部淋巴结炎。
第三,风热犯表引起的耳痛,也可伤及管口,或者现有的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属于现代医学范畴。
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炎,腺样体肿大,炎症直接波及咽鼓管,管腔黏膜充血肿胀,阻碍鼓室正常通气和引流。
年幼的孩子挠耳朵、拍脑袋、哭闹、烦躁不安,大一点的孩子则经常抱怨耳痛、耳鸣、耳朵闭塞或发胀。
风热感冒、耳痛常见,治疗应以辛凉、清热解毒为主,如龙胆草、夏枯草、牡丹皮等。
五、发烧初期要防止抽搐
在感冒发烧初期,容易伴有突然的抽搐,多是因为小儿感受到邪风邪热,郁于肌表,化热为火,极热生风,风助火旺,风火迷,导致肝风发热,落枕,头晕,抽搐等症状。西医称之为热性惊厥。
其发作多与温病体温骤升有关,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儿童患病率为3% 4%,首次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3岁,男童多于女童。在一个发热疾病过程中只发生一次,惊厥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属于单纯性热性惊厥。
如果发作形式为局限性或不对称,持续时间为15分钟,24小时内反复发作或复发总次数为5次,符合复杂热性晕厥的诊断标准,是癫痫的危险因素之一。
早在1294年,中国元代医生曾就注意到了休克后癫痫的可能性。《活出年轻的心》一书中说“所谓三惊即癫痫”。
在小儿惊风的防治方面,古代医书多有记载,《儿科辨证论治规范》中收集了300余则有关小儿惊风的方剂。
早在唐代就有关于惊悸先兆的详细观察,唐孙思邈在《钱进方》中记载了“手大鱼际脉暗而肉白,鼻孔干涩,大小便不利,目不清而阳光”等20余种先兆。
王清任还总结了20种惊厥的先兆症状,如“门顶下沉,眼睛昏昏欲睡,舌头在口中抖动,不能哭,哭不出眼泪,但只要看到一两个症状,就知道以后会抽烟”。
在王清任看来,告知患者“古方无效”与医生无关,也是一种责任。“在你想要抽搐之前,你会看到抽搐的症状。”
相对于孙思邈和王清任对惊厥先兆的总结,沈清金奥在《儿科奥秘解读》中说“凡欲惊厥者,先为智力不足,恍惚怕人,抬头看人,东张西望,伸手握拳,心情抑郁,情绪异常,均为惊厥先兆”更符合临床实际。
家里常备一些药物如安宫牛黄丸、地西泮、丙戊酸钠片、苯巴比妥片等,以备不时之需,也是不错的措施。发病后立即针刺任重、合谷、涌泉、百会有效。
第六,你要记住你全身都是汗
《苏文阴杨颖象大论》说“因皮肤出汗所致”。发汗是治疗表证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要使用得当。如果发汗不彻底,则原因不通,营卫不通,病入膏肓,容易波及经络;多汗会导致阴伤阳伤,邪未解,正气已虚。因此,在发汗法的具体应用中,不仅要遵循法度,更要寻找规律。
张仲景用汗法为大夫“挂法立梁”。《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制方法告诉后人“温补一会儿,似乎浑身都是汗,不能使病消。”
全身出汗是最好的状态,预示着清邪之邪,调和营卫,通畅肺血管,以汗除外邪六淫之邪。
至于如何掌握“全身”:如果下肢,尤其是小腿有轻微的汗液,说明全身汗液已经送完了。
七、出汗冷脉需静养。
“静脉”一词出自《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收之,脉若静,则不传。要吐的话,不耐烦了,脉搏快了,就传过去了。”“静”是指脉象和证候一致,病情没有变化。
后世医家常用“脉静体寒”这种说法来表示内和之解,邪去正,病已痊愈。这里的“静脉”应该理解为正常的脉象,应该是温柔、均匀、从容的意思,比如春风和柳舞娘的形象。
感冒发热,脉象多为浮或紧。《湖畔脉冲战术》说“弦数紧”,“弦数紧似弦”。紧脉冲包含在脉冲数中。随着表邪被彻底解决,病因被清除,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此时皮肤湿润,一般持续几个小时到一两天。脉象由数、紧变为柔,神清气爽,愈合快。
八。详细检查热衰退和热上升的原因。
如果感冒发烧表现为表症,排便,消化,清热,疾病就会被治愈;如果退烧又回升,就要认真仔细地鉴别。比如出汗不如法,病情严重时用药较轻,反复出现乏力、食少的症状,也改变了蜂涨的症状。儿童经常看到食物恢复和两者的症状。
《苏文热论》“为什么要禁止发烧?齐波说,少热生病,吃肉就好了,吃多了就掉队了。这是禁止的。”
孩子初步退烧,消化功能还没有恢复正常。暴食肉类或吃得太多会导致疾病复发。
并发综合征也很常见。比如结合现代医学,要考虑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以及支原体和EB病毒的混合感染,需要再次辨证论治。
节选自:贾六金中医儿科经验集/贾六金,郑雪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