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和父亲一样的工作是什么体验?
我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专门做毛猴。当时他有工作,在旅游局工作。起初,他同时做毛猴。后来他的兄弟们天天聚在一起做毛猴,家里的窗台、书柜、过道都摆满了他们的作品。后来才知道,他和北京友谊商店签了合同,定期给友谊商店送货,做起了毛猴生意。
当时政策不允许,单位批评,家里抱怨。这不就是无所事事吗?特别是他干脆从单位辞职,把档案放在人才中心,更让大家无法理解。他和他的家人吵得很厉害。我当时年纪小,对这些东西不是很了解,很抵触。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和父亲联系。但看着父亲从小对毛猴的热情和坚持,也让我感动。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基本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已经刻在了我的心里,毛猴也给我的童年和成长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毕业后,我父亲给我找了份工作。大概是因为怕家里人反对或者耽误我的前途,一开始让我去酒店打工。我又走进了父亲的毛猴工作室,因为他让我帮他一个忙。他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政府来过几次,让他去乌兰察布讲课,教蒙古毛秀(蒙古族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技艺,我们家也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让这项技艺回归蒙古草原。他要去做一年的讲座,让我帮忙照看毛猴工作室。说实话,看到父亲有难,我忍不住答应下来照顾他。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我踏入了毛猴的世界,也让我看到了父亲十几年来研究毛猴的成果。
说没有感觉是假的。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毛猴作品,我才真正理解他对毛猴艺术的追求,从心底被感动。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们父子一起学习,一起制作,我开始逐渐理解他们那一代人“从一个行业到一生”的工匠精神。在他的教导下,我们父子创作了《毛猴》八大系列,从根本上颠覆了毛猴题材单一的传统。
我和父亲在写《北京工艺奇观——制作毛猴》这本书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交谈和学习,他也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他说《毛猴八系》的创作来源于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我很疑惑。我只知道他毕业后去内蒙古插队了。不知道他插队的时候,在当地被选进了晋剧团(山西梆子)和青年京剧团,甚至被部队征召。他当过八年文艺兵,学过唱、跳、演、打、唱等文艺技能。退伍后在区工会负责基层文体工作,亲自组建乒乓球、蓝队、话剧团、杂技团,直至2011从旅游局退休。至此,我才真正明白,他作品中无所不包的创作主题,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原来都源于他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这些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如今被他精心提炼成了《毛猴》制作中的创作资源。
从这个阶段开始,我改变了对父亲的印象。我总觉得他有点固执和倔强。他平时不怎么说教,但他反复跟我说的是,干这一行,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和贫穷。”该工艺强调“成功在于细节;有时候我做一个作品,他觉得不够精细,会让我砸了重做。我坚持说“不用砸,可以便宜卖”,他会毫不客气地说:“做艺术就像做人一样。如果你愚弄别人,你就愚弄了你自己。今天坏的不是次品,而是你的不负责任。”他给了我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一句话,我会一辈子记住,那就是“做艺术家就是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