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侠义英雄传在哪里?

——现代武侠第一推手——评卜《现代侠义英雄传》(叶宏生武侠评论系列之八)

所有练习者都知道,擅长打太极拳的人,永远是“推手”。盖“十三势”为体,“推手”为用。单独练“十三势”拳架的人,除了对身体有益外,对技术无所作为,最终成为“空架子”;一定要懂得使用“推手”,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达到对敌自卫的效果。所以“推手”是极其神秘和关键的。是打太极拳用的。太棒了!

今天,如果用这个概念来比喻人与拳,我们可以把平江不孝生向凯然称为现代武侠小说(武侠界)的第一“推手”。因为他不仅精通武术,还以《现代侠士传》、《江湖侠士传》等书籍推动了中国武侠创作的巨轮,掀起了民初以来第一次“武侠复兴”的高潮。

在项的作品中,《现代侠客行传》是一部意蕴深厚的武侠小说。既是一部清末民初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进进出出的游侠传记,也是一部武侠起源与发展的生动描述。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后,为社会上的名门士绅和普通人写作;然后表彰民族大义爱国,让人苦苦思索强身壮种!在这部波澜壮阔的巨著出版70年后的今天(共84次,超过百万字),重温旧梦读起来依然热闹!其主题内容和笔法语言对于近来标榜“现代主义”、“超新派”却迷失自我的武侠作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因此,笔者决心重新整理旧作,认真评价,深入探讨。

在平江,他没毛病。

卜,本名向开然,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湖南平江县。他天资聪颖,自幼文武双修,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长沙楚艺工业学校毕业后,为了救国,两次赴日求学,先后入华侨中学、法政大学。所以我观察和体验了日本的社会风俗民情,以及他们是如何富强的。

项一生著述颇丰,其第一部著作《拳谱笔记》成书于民国元年。第二次打算去日本的时候,苦于没有路费;由于同乡宋驰平(著名编剧)的介绍,《拳术笔记》手稿卖给了《长沙日报》,进展顺利。学了几年,找工作不容易,要谋生;在日本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东学史》,影射了真实的人和故事。可以说中国近代留学生文学第一!

后来,由于这本书很受读者欢迎,项又以“在平江,你不是天生的”为署名,继续写了《海外东学史补》、《新东学史》、《颜东学史》等一系列小说。曾有人问他这个名字的由来,他说:“天下之人皆称我为道士;夫才大,故似贪。”此语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来如此“腐败”,不是一句谦虚的话。

《留在东方》四部曲在上海出版时,因涉及武打、武侠而引起专家关注。他很幽默,也很健谈,所以他和杜(南夏)、刘百川(北夏)、童(山东相马)、吴(太极川家族)、黄(通臂拳王)、刘体义、顾和交了朋友,并学习了武术。上海青红帮的头头杜、黄、也是客人,他们也是路过。所以我的知识面和阅历都很广,江湖的规则和门槛我都知道。这一切都将为他以后的武侠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22年春,上海世界书局局长应著名小说家包之邀,写了一本关于侠义的书,同时构思了两本书:《江湖侠士传》和《现代侠士传》。前者多以江湖奇闻和农村传说为主,以虚构为主;后者是根据真人真事和真功夫,结合历史事实。次年分别在上海《红色杂志周刊》和《侦探世界半月刊》连载,由世界书店出版。那时候洛阳纸贵,全国闻名!成为民国初年第一代“武林盟主”。

抗战前,萧声有过两次放弃写作的记录。第一次是民国16年初,因为上海工人暴动,社会一片混乱;萧声不仅去了平津,而且在“九一八”事变后回到上海继续他的笔耕。因为讨厌日寇,所以在《现代侠义英雄》后半段利用了话题。其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在现代武术系中并不多见。第二次,民国22年,因为强国必先强种的观念,在江湖上被放下了未完的侠客传;应湖南省主席何建之邀,回湖南筹办武术训练所,组织武术俱乐部(即湖南武馆);此外,在长沙举办全国武术擂台赛也为推动民族体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国26年,抗日战争打响,平江的卜晓生被开然聘为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安徽大学教授,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写武侠小说。抗战胜利后,我回到上海,翻开了新的篇章。据了解,他最后的两部作品,一部是《杜传奇》,为当时的国术大师杜所作,发表在《向海画报》上。一、铁血英雄(原名无名英雄,又称革命野史)主要写武昌起义前后秋瑾等革命英雄的悲壮故事,发表在上海《明星日报》上。可惜,由于大陆变色,他们没有完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卜晓生的所有作品都被归为“毒草”。项虽被任命为湖南省政协委员,却“彻底弃武”,无所作为;他看破红尘,长期拜佛,隐居在长沙奇峰下。直到1957年因脑溢血去世,67岁的他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现在是《晚清游侠传》

在布创作的十四部武侠小说中,没有比《江湖奇人传》更有名气和影响力的了。但这本书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改编了原著,陆续拍了18集《火烧红莲寺》,广为宣传,风靡一时。就小说和思想内涵而言,远不及现代侠客的七实三虚。

从《现代侠义英雄传》的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本书是清代《侠义英雄传》(改编自明代包公安,三侠五义的前身——猫王)和《儿女英雄传》的遗作,为了表彰江湖中的侠义英雄。但因为有了“现代”两个字,意思就大不一样了。

按照作者在第一本书开头所说:“这本书是近二十年来侠义英雄的写照。”时间大致以清末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六君子”殉难为准,上下推约十年;个别人物的事迹延续到民国初年。他说的几乎都是真的,可以说是《晚清侠士列传》和《现代武侠列传》。但这毕竟是小说而非《武侠史记》,难免道听途说,穿帮。但作者善于揉捏故事,往往能高度统一历史的真实(人物)和艺术的真实(情节);太迷人了。这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家能比的。

不幸的话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可以收放自如;既威严又冷酷。他对人物的描写极其细致,尤其擅长比喻,寥寥几笔就能赢得其精神。小说技巧上,我喜欢用“劈竹”和“剥笋”,一人引一人。层层转,水到渠成。比如《现代侠义英雄传》,以大刀王五、谭嗣同为先导,带出大侠霍元甲的传记。然后霍的“玄机术”把晚清各路英雄都带了出来。最后日本人毒死了霍元甲,总结成书。它的传承与融合,前后照应,像一个人。以下是对本书中主要人物故事、主题及寓意、武学流派、武学技巧、江湖门槛、规则的分析。

霍元甲的“三打外国大力士”

《现代侠义英雄的勇气》这本书,其实是霍元甲;至于大刀王五等江湖豪杰,在书中,不过是剪影和陪衬。这本书的写作虽然出自大师之手,但因为人物串串,故事相连,就像一条长山中的蛇,自始至终回荡着;因此,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其中,最能展现平江不谙世事学子爱国情怀和经历的,莫过于霍元甲“三拍洋大力士”的传奇故事。

据霍元甲说,字峻青,天津静海县小河南村人;家传“迷踪术”功夫具有来去无踪、变幻莫测的奇妙特质,故在北方五省赫赫有名,人称“无敌”。但霍家泉真正的名满天下,受人敬仰,并不是靠“失迹之术”,而是靠霍元甲“虽死千人”的爱国侠义精神。

霍元甲直到《现代侠义》第五章才出现。作者刻意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不直接写霍的武功如何惊人,神力如何天生,而是教读者从酒保的口中和大刀王五的眼中得到一个全面的印象:那就是“霍老爷”(家中第四个)的力气有一千多斤;可以把压街的大石辊踢出老远。这种“跳腿”功夫有多厉害!

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平江,卜晓生从未详细描述过霍斯和王五的长相,重点似乎是他们的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比如这本《武侠传记文学》以谭嗣同的诗《我自横刀笑天,我将留昆仑山》开头,引出谭与王相交的历史,却只字不提王武的出现;只知道他英勇无畏,为非正义而战。他勇敢地把建议人安·魏军(因扮演李鸿章而被降职)护送到了口外,从而扬名立万。至于他的武功,没用,显不出威力。

书中霍元甲“三打洋大力士”的写法也与前者相似。原则上,“三振出局”必须有三条轰轰烈烈的龙进入;但作者只是刻意描写了较量前的主客观情况和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实际写下双方打斗的过程;而霍元甲这个代表民族气节的大英雄,却是在对比中带出来的。

这三场较量的对象分别是俄罗斯大鼻子、非洲黑魔王和英国老狐狸。因为他们都视中国为“东亚病夫”,在报纸上登广告,狂妄自大,激起了中国英雄霍元甲“抵抗侵略”的决心。书中把霍作为一个勇士,不甘被国辱的言行写得真的是轰轰烈烈,令人振奋,让“一夫当关,一夫当关”。

第一次,所谓的“俄罗斯大力士”在天津到处张贴广告,声称他们的实力是世界上最高的。书中说,当霍元甲看到广告上说“世界上只有三个大力士”(一个是俄国人,一个是德国人,第三个是英国人),并含沙射影地说中国一个也没有时,不禁气哭了:“混蛋!你怎么敢来中国当艺人表演,还鄙视我们中国人?敢说清楚,我们中国没有大力士!”于是我决定和这个俄罗斯大鼻子“较劲”!

就在这个当口,一个重要性仅次于霍元甲的人物——农孙进及时出现了。书中介绍此人的一段话很能体现原作者在平江的想法和观点:

这个农孙进是安徽人。他天生有着剑眉和太阳穴。他的眼睛亮如电,目光炯炯有神。他和霍峻青(元嘉)的年龄差不多。他真的不用拳头和笔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略)当时中国人会说英语,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而说英语的中国人,19有着外国奴隶的根,而且大多对中国文字一无所知;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也不会写!一百个人里很难找到两三个能知道整个国家的体面和自己的人格的!(见原书第十四章)

这种对清末民初洋奴买办的冷嘲热讽,真是荡气回肠。但据说贯通中西的农孙进不是;因为此人嫉恶如仇,天生侠义,有民族自豪感。有些不知道他脾性、“平日里欺负惯了中国人”的人,如果把他当洋奴,都会“一下子翻脸”,严词反驳他,还会教对方认错,唯我独尊,这样才能赢得西方人的尊重。霍元甲有这样一个“通西化”的知心朋友,既有侠义之心,又有胆识,对付洋牛很容易。

书中说,霍和侬看到“无厘头广告”时非常生气。因为农·孙进懂英语,所以他去参加了比赛的谈判。作者在舞台上通过翻译疯狂谈论“俄罗斯大力士”很有现实意义:“(上)我在家的时候,听人说中国是东方的病夫之国;全国人民都像生病的人一样,没有人关注体育。当时我是不相信的。我走遍了欧美,听说了这件事。到了中国,仔细看看社会情况,证明之前听到的不是假的。体育关系到民族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国家怎么会没有一个组织完善的专门的研究机构呢?为了让中国人民知道体育的价值,我在天津奉献了一周的技能,然后去了北京和上海。我真诚地欢迎中国的体育专家和大力士来和我一起学习。”(同上)

后来,小萧声详细描述了这头俄罗斯公牛的臂力,他能折断茶杯粗细的铁链。它可以举起一个25人的大笼子——代替一块生铁板,它还可以举起2700多公斤。结尾是一只“拔山呼吸天下”的超级大牛!

但尽管俄国人气势惊人,霍元甲仍是“看淡”,若无其事。艺术大师豪放,才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何况,在霍眼里,号称“天下第一”的罗刹,不过是一块顽石罢了!

“俄罗斯大力士”的表演一结束,霍元甲就邀请农孙进来谈判,并上台比赛。没想到,罗刹魔王竟然是一只纸老虎。当他看到自己暴怒时,他害怕了。借口“初来乍到,不知道国内武术家的方法”,不敢参赛;我只想“相见恨晚,做谈吐研究。”

霍元甲说得好:“他既然自称天下第一大力士,中国不就天下第一了吗?”?怎么能说不知道中国武术比赛的方法呢?不竞争就不行。谁想和他说话?他说中国是“东方病夫国”,所有中国人都像这个病夫。他是世界第一大力士,但他害怕这个病人国家的病人在做什么。……"

虽然谈判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仍然没有结果。俄罗斯公牛被霍元甲拳头的味道吓坏了。我愿意做一个懦夫,我不敢上台去战斗。在书中,农说:“霍先生的性情向来爱国。他不在乎个人看不上他;可我遇到一个这么鄙视中国的外国人,他的命可以饶,那外国人就得有罪!”

最后,霍元甲提出三个条件,让“俄罗斯大力士”二选一。这个罗刹魔王既不敢参赛,又不想取消报纸上的“世界第一”牛皮,最后灰头土脸,仓皇出逃。从此,霍元甲声名大噪,声名远播,四面八方皆知。但他叹了口气,“这是什么?虽然当时我很生气,把他逼走了,但是他在台上说的话确实一针见血...自己强有什么用!”因此,乃和农立志弘扬中华武术。

在平江,他写的是大侠霍元甲的爱情,深情而激愤,各种笔墨都表现出“侠”字。他们所主张的是洋人要平等对待我民族,所以“恶声恶气必反”绝非当时所谓的“盲目排外”可比。伤害的是国家弱小,社会崇洋媚外;让外人鄙视并以“辱华”为乐。

所以,霍士认为,欲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打破“东亚病夫国——百事不如人”的心理障碍,就要拿出点本事,打几个“洋大力士”!一个是教外国人中国的武术博大精深,是他所不能及的;二是教会中国人自尊自强之道,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所以霍元甲的“一打”俄牛还不够,还有“二打”“三打”的情况。

“二大”的对象是“英国大力士”奥比因。其代理人先是用各种手段试探霍元甲的实力;而当他得知火石能够破腕力机(最大极限1600斤)时,他知道奥比因绝不是他的敌人,但两人还是连夜逃走了。

“三振出局”的目标是“黑国大力士”孟康,非洲人。他的经纪人是个老狐狸,早就听说《中国功夫》厉害;于是要求双方角力时,霍元甲“不出拳,不出脚,不出头,不出肩,不出肘——手指都戳不直!”这完全是流氓行为,霍元甲只好愤然放弃。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霍的三打洋鬼子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要“打”,而是要表彰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精神。但是对于义和团首领韩起龙视人命如草芥,霍元甲实在忍无可忍,不得不为人民做点事情。

假“神泉”遇上真“神泉”

书中说,霍元甲激怒俄国人后不久,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清朝的“文革”水落石出;除了东南各省为了“自保”,整个中国大乱。拳匪打着“助清灭洋”的旗号到处烧杀抢掠,外国人和中国教民(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首当其冲。

第一,义和团首领韩起龙仰慕霍元甲的名声,派人劝他出山。都说韩的“神拳”有多厉害,他的“法力”就有多厉害——只要他一喊,洋鬼子的枪就“自然封了,不能再打了”!然而霍元甲却说,”...我是学拳的,尤其是人教的,不相信什么神功拳。如果有懂得“神拳”的人敢跟我“人拳”比,我随时随地都可以答应他,不怕他的牛逼拳。至于大清的山河,我们不需要普通人的帮助!”(见原书第十五章)

可见霍元甲的学识和志向确实是旗帜鲜明,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就是明末大学者顾所说的:“有亡国就有亡国”,一点也不含糊!

“拳乱”之初,霍元甲曾对好友农孙进说:“我只恨自己没有力量。如果我有权力,我必须首先摧毁这个阶级。”农孙进劝他说话要小心,免得这班“邪灵和野教”反过来为难他。但他很认真地说:“我怕他们为难我吗?”国将亡,必有恶!这些东西都是邪恶的。我害怕什么?"

当韩起龙率领义和团来到天津时,一千多名中国教区居民的生命危在旦夕。霍元甲大怒,却让农贴出告示,说所有无处可逃的教民都来霍家开的怀庆会馆避难。原著第十八、十九回写霍、农为保护教民英勇作战,义和团两次攻占根据地,令人目不暇接。

最终,义和团决定用红炮进攻。霍元甲无奈之下,带着家传的炎陵包道,借助酒精,只身前往义和团阵营厮杀。他是在打“先射人,先射马,先捉贼”的主意,他不顾一切地要杀韩起龙。

在平江,他写霍元甲醉酒劈韩起龙一折,兔落,可谓“快如冰鉴,凉如丧梨”。值得介绍如下:

霍元甲站在远处,听到了几句话:“真是个不知好歹的霍元甲,我把他当英雄,特地派人来邀请他加入我们;他不仅不服从,而且公开反对我们。你们都好好干,只等过了中午,他要是敢不把这1500多个吃教的混蛋全部交出来,我韩起龙就抓住他,肢解他...”接下来的“段”字再也没出来,霍元甲却一阵风似的飞了起来,拔起剑来。只听到两声咔哒声,韩起龙的两只持枪的胳膊已经脱离了自己,他躺在了桌子底下。

当韩起龙的胳膊还没断的时候,满坪的“神兵”就听到一声大叫:“霍元甲来了!”是霍元甲的影子,没人看见。韩起龙的身体倒下了,他听到一声大叫:“霍元甲,不要陪我了!”台下大部分人都吓得手里的武器无缘无故掉了下来。(见原书第十九章)

从此,霍元甲的名声震惊了世界。有人叫他闪电侠,甚至有人叫他“剑仙”!

“失落的痕迹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在《现代侠义英雄传》中,作者多次声称霍元甲的拳脚功夫天下无双,是因为他家传说中的“失传之术”。顾名思义,“失迹”二字指的是它的体态。其“艺”外人深不可测;然而,当了专家之后,读者突然明白了他拳击理论的奥妙。

看到原著第七十二回,春王子,叙外英雄,渴望霍元甲的侠义之名求艺;火石表演了一个拳脚,手握满,“显”不出能量;那顿饭让王子春起了疑心,再三追问原因。霍元甲在这里的话意味深长,很有道理:

“描迹术的好处是,练习的时候不需要力气;因为不需要力气,所以要慢。练姿势是身体,和人打架有用;练‘体’的时候慢,练‘用’的时候快。.....我这种迷踪艺术,看似慢,其实很快;只是我说的快不是手的快速屈伸,也不是脚的快速进退。都是用一双眼睛看到人的缺点。人和人打架,随时随地都有破绽,只是我怕我用眼睛看不到。因为人动之前没有破绽,人动之后也没有破绽——破绽只在一瞬间。所以武功不是很熟练的人,不容易被看到;没看出破绽,就冒昧动手。不仅不能撞倒人,有时候还会被撞倒。”

这段分析拳法理论的对话文字,变成了所谓的“慢而快”、“克服缺陷”,甚至“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先动”(迟到者先到)等等。

那么,到底有没有必要用“迷踪艺术”呢?用!但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思是“用你的力量”。作者借霍元甲的话,讲述了自己对武术的理解:

“我的迷踪术也很注重气劲;但是,我们关注的不是两条胳膊有几百斤的力量,也不是两条腿能踢多个沙袋;只专心练习,看看人家有什么破绽,然后怎么出招。撞到人的某个地方,用点力气把他打倒;气劲不是用在没用的地方!

“比如一个人走在黑暗的地方,想捉弄他的人只需要用一根小指粗的麻绳绊他的脚,就能绊个跟头。这根小指粗的麻绳能有多大力气,为什么能把人绊倒翻个跟斗?这就是他用力气往前走而不注意脚下瑕疵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打人并不是力道十足,而是都用得恰到好处。打练寻人迷术的人,简直是教人打自己,不用气!”(以上几点见原书第七十二章)

这真的是关于学习拳击理论的言论,而且都是从一个平易近人的地方写出来的。足见你是轮子的老手,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就近举例,让人一看就懂。这和现在的武侠作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完全不同。

原著同一集,在描述了霍元甲的独门绝技,分析了拳法理论之后,写了霍和王为了证明“理论”是否符合实际而过招。在平江,不谙世事的学生进一步补充了这一点。先是王子春开始了“以快击慢”的身法,霍元甲却“以静制动”。王子春第一脚一踢在霍元甲背上,“就像踢在一大袋棉花上”,毫无压力;第二脚踢到他脖子的时候,他大叫“全身像被甩了一样”摔倒在地;我已经筋骨受伤,站不起来了。

根据书中记载,霍元甲解释说:“平日以力量练拳的人,练拳时必须集中于一侧;不是拳头、脚趾、肩膀或手肘,或者胳膊或膝盖...我家的迷踪术,练的时候不需要力量,专心一面也没关系。平时力量不集中,到处都需要时间。没有力度达不到的地方。“所以,一旦遇到敌人,被踢到哪里,就能‘暂时抵抗’,所向披靡。

事实上,这种描述绝不是“迷踪艺术”所能超越的。但在平江,这位不谙世事的学生以自己学习家庭功夫的经历,将这种依恋强加给了霍元甲。因为细看全书,霍以天生神力,功夫了得而闻名。家中孤苦伶仃的启功,缺乏深造,最后受伤身亡。所以,叫“借力”(手法)还行,叫全身都能“发出力量来抵抗”(内功)就太荒谬了!

(按:说王子春的脚“像石头一样硬”而不是“像棉花一样”是有道理的。)

比较内外武术和中西武术

虽然这本关于霍元甲武功的书看起来有点混乱;其实两者也要练“气”和“劲”,没有理由偏废一件事。区别还是只在于内家功夫讲究练气,外家功夫讲究练劲,把手法和腿法结合起来,所以成就不一样。但在更深层次上,也不尽然。盖外的功夫有其“太过死板而无法折叠”的根本缺陷,却是内外兼修的高手所无法理解的。

平江的一个不肖学生曾在《现代侠义英雄传》第十三章中指出:

“我老婆经常用‘铁柜盛玻璃’这个比喻来形容和挖苦我老婆。这个比喻的用意是,在外做功夫的人,从皮囊下功夫,脏腑不问。就算你练到极致,也只会练到皮囊如铁柜,五脏六腑却如玻璃般脆弱;有时候跟人打架,虽然能保持皮肉不破,但是内脏受伤也是难免的。”

霍元甲的“迷踪术”以身法、手法著称,其“弹腿”功夫在当时被称为天下无双。但对内功的研究却很缺乏。所以,生活中跟人斗得越多,受到的抗打击力就越大;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形成“内伤”,一发不可收拾地死去。

原著第五十四回平江,一个浪子学生,借着家中擅长辨黄术的大师秦之口,继续讲述霍元甲的“起因”:

“他的错在于他的武功——成功太快,内功差太远。他右手的力量超过一千磅;而仔细看看他的内心,恐怕连四百斤都不够。剩下的六七百斤你觉得承受的了吗?.....比如一千磅的力打在你身上,真的有一千磅重;只不过这千斤的力量是发挥出来的,抗震的力量也是千斤。如果我能内在承受一千公斤的抗震力,这一千公斤的力就完全落在敌人身上,我也不会受伤;内功不做,手有一千多斤,敌人受不了,自己也是内伤。这不是个大问题吗?”

这句引语看似啰嗦,却极其真实可信,符合“反作用”的科学原理。

看一下原著的第七十八章。日本医生秋野用x光检查了霍元甲的身体,发现了“异常”。当时,秋野惊奇地从x光片上看到霍元甲在皮肤之内,“有一种膜状非膜、气状非气状的物质超过常人”;后来发现霍的“胸比常人宽,肺活量却比常人窄”——这就是霍元甲重“劲”轻“气”,导致日后内伤的证明。

既然练外国功夫的“毛病”这么大,那国内功夫呢?一般武侠作家都知道家内运气论,说“先天真气无敌”;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但是,萧声是一个“实践者”,对所谓家庭的幼稚力量也有非常透彻的理论。原著第四十八章中,家学专家瞿铁老“夺鸟尾”,通过瞿铁老与弟子吴振初的对话,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先天力量无穷”的精髓。

先是曲铁伸了个懒腰,手里拿着一只麻雀。吴振初看到麻雀没有受伤。“蹲在曲铁的老掌里,好像要作势要飞;只见曲铁老手微颤,麻雀飞不起来。”然后他把麻雀背在背上。“我看到后背像他的手掌一样微微颤抖。”麻雀还是不会飞。

吴镇楚以为是“魔”,曲铁一直说是“功夫”,先和后天有区别。他指着麻雀的手掌道:

“你不觉得它总是收起翅膀,做出想要飞翔的样子吗?它不能就这么飞起来,它的脚必须被后天的力量拉长,翅膀才能展开。当它的脚没有力量的时候,我的手掌在它的脚下。当它只发力的时候,我的手掌是空的。如果手掌是空的,应该重点放在哪里?这个借来的小力,叫做次日力。为什么称之为未来的力量?因为它先努力,然后强大,所以是后天的力量。这种后天的力量是没有止境的,不可能练到极致...只有与生俱来的‘弱点’才是无穷的力量。”

这段话的描述和分析相当准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作者说的是太极拳“推手”之美。它涉及到“坚持力量”、“倾听力量”、“理解力量”、“转化力量”,所以麻雀很难用翅膀飞翔。而他的“先天不足,后天无穷”的学说,充分发挥了老子“无”作为“有”的意义。是家里功夫练出来的先天力量(气功),是家里功夫练出来的后天力量(武术)。前者可以练到上位,也可以“身强如钢”不留后遗症。如前所述,杏林奇人秦,“可以随意用嘴唇舔茶杯边,与用钢剪刀剪无异”(见原书第五十三章)。真的很震撼!这是“铁柜子里装玻璃”或“以硬碰硬”的洋功夫达不到的;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刚柔并济,才不会自满。

虽然中国的亲家功夫有其不足之处,但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