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道教的最高经典。从古到今,评论它的书层出不穷:有的基于儒家,有的基于佛家,有的基于修行,有的基于权谋。似乎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包括历代皇帝。正如尼采所说:“像一个取之不尽的井泉,装满了宝藏,放下水桶,触手可及。”

那么《道德经》到底说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才能延续两千多年,在全世界备受推崇呢?据说在翻译成外文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中,《圣经》排第一,《道德经》排第二。因为大川的翻译有重叠领域的倾向,所以《道德经》在几年前就超过了《圣经》。)

第一,世界观

在一个人们还流行听天由命,崇拜神灵的时代,老子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他指出世间万物都是由一个叫道的东西创造出来的:“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如果你掌握了“道”的秘密,那么“以道达天下,其鬼非神”,你以道行天下,根本不需要求助于鬼神。

道生万物,是一个过程:道→无→有→万物。老子将其概括为“世间万物皆生而有之,万物皆生而无之”。“有”即有有形之象,因有有形之象,故有上下、内外,可分“二”;“无”,因为无形无象,所以至高无上,内无外无,“一”体不可分。

至于“三”,来源于“有”(2),但与母之“有”不同,故称“三”。就像石头一样,它有坚硬和白色的属性,但如果石头被磨成分子原子,它就不再具有这些属性。而“物”,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不会是自己的东西。就像一个人,如果分成了细胞,就不能再称为人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都来源于这“三”。

“无”之所以能创造“存在”,是因为它不是无,只是有形无形,有象无形(无形无生命的形象)。就像我们的意识,没有形状,没有形象,但也不是空的。我们可以拥有意识空间,创造梦想。

所以,无中生有的过程是很神秘的。老子曰:“故常无欲见其奇。”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无欲”的境地,“要空,要静。”一切都是一起作用的,我又看到了,所以我体会到了无中生有的美好。

比如我们放松身体,放空思想的时候,往往能灵机一动,激发灵感。灵感出来了,思想动了,身体做到了。这时,它就“在那里”了。当你处于“存在”的状态时,你可以在一切同样是“存在”的事物中使用和检验它。

这两种状态的区别在于,“无”不是由意识支配的,而是一种空寂的知觉状态,即“常无欲”;而“存在”是受意识支配的,是一种主动的、有意的状态,也就是“一直想要”。

这个“无”与“有”在于道,也来源于道;在于人,也来源于人。它们像形与影一样不可分割,像声音与声音一样共存。它们是道孕育万物并允许万物继续进化发展的神秘方法,也是人们认识和运用道的奥秘的一般方法。

生,再生,任何事物都推至其终极根源,指向唯一不变的东西,那就是“道”。所以,你把握了道,你也就把握了世间万物。

第二,生活方式

这里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人与人的相处方式,人与物和物的相处方式。相应的,老子提出了四个概念:俭、柔、小、简。

增:老子说:“管人不如增。”“治人”是指管人事,以天下为业;“服天”就是服天,住天地。

无论是活在人间还是顺其自然,没有什么比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轻举妄动,珍惜自己的精力而不轻举妄动更重要的了。

老子又说:“生老病死。十个有三个出生,十个有三个死亡。也有十分之三的人生死与共。老公,为什么?用它生命的厚度。”

学生是指没有遭受意外死亡的人;死者是指那些意外死亡的人。但还是有一些人想得到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久,结果就是横死。为什么?

因为被主观欲望所控制,失去了原本的清明;弃根而追外物,使他们看不清形势,在不知不觉中冲入死亡,这是他们横死的原因。

柔:老子说“天下最柔,天下最强”,“强者死,弱者生”,还说“屈为全”。三者之间有关系吗?当然有。只有软弱,才能趴下,才能被保存;只有当你虚弱的时候,你才能不受阻碍地驰骋天下。

没有一种自然事物在形式上是绝对笔直的。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终于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歌”来保存自己,所以歌才能保存下来。即使在生活中,也几乎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想要什么就来什么,于是就有了“妥协”这个成语

所以,压弯可以得到更好的延伸,因为它拯救了自己;相反,你可以更快地到达你的目标,因为你避开了障碍。弱,所以可以“满生”“真”,所以老子说“下强,上弱”“守柔说强”

弱点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它是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老子说“身在后者为先,身在外者也”,“善用者为下”。所以,圣人往往把自己放在最后,却能站在前面,领导人们;我不全心全意为自己谋取利益,却能得到全世界的保护和支持。这就是无私,变成了个人,自卑,这就是优越,软弱,这就是强于力量。

萧:老子说“见萧月明”。见小,因为“知常”,掌握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所以连细微的地方也能掌握。

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任何大的都是在小的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你掌握了小的,你就掌握了大的。所以“圣人终究不大,故能成大。”

处理难题时,要在还容易解决的时候就开始处理;处理大问题,要在事态发展到混乱之前就开始处理;要取得伟大的成就,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从来不会等小事变成大事才开始有所作为,所以最终才能有大作为。

所以真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会留下什么值得记录的大事,因为国家是和平的。真正擅长战斗的人,没有赫克托耳的功绩,因为他根本不会让战争开始,他在战争之前先赢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真正擅长成就大事的人,似乎是什么都不做,或者只是做一些小事。

事情在趋势开始的时候,一切还是小的,一切还是容易的。但不能因为东西“小”就轻视,因为东西“大”就看重。因为“大”是由“小”发展而来的,只有像对待“大”一样对待“小”,才能把事情做得轻松成功。“就是因为圣人最后都不大,所以才能变大。”

“从事的人,往往在少数成败。如果你谨慎到底,就不会失败。”人们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失败。如果我们在开始和结束时都能保持谨慎,就不会再有失败了。

“你若轻易许下诺言,就会失信;如果你把一切都看得很轻松,你最终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轻易答应别人,最终也会食言。所以说的太多就是贱,演的太随便就是轻浮。

公园:老子说“五色致盲,五音失聪,五味提神,驰骋猎狂,稀货害人。”

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不是用来追求视觉享受的。看到太多的颜色会损害你的眼睛。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不是用来追求音乐享受的。听颓废的声音会损伤耳朵。

嘴巴是用来吃东西的,不是用来追求舌头的享受的。如果你尝多了,会损害你的味觉。内心是淡泊宁静的,过度的驰骋和娱乐只会刺激人的疯狂;人生就是要活得自由自在。你把太多珍贵的东西放在身上,可是连走路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

所以过分追求外国的东西,反而害了自己。最大的罪恶是放纵欲望,最大的灾难是得不到满足,最大的过错是贪得无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人知道要满足的满足感才是真正持久的满足感。

人不需要外物来衬托和装扮,事物也是如此。简单是最美的。《万事皆有错》说:“和谐之墙不需要五彩的装饰;隋后主,不饰金银。他们的本质是如此美丽,没有什么可以装饰他们。东西都是等着修改再流行的,其本质并不美好。”

老子说“巧若拙”,我们总觉得自然不完美,所以加工自然材料。我自以为聪明,却不知道材料本身,这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我们总是否定自己,主观地雕琢自己,修饰自己,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但是,我不知道,这个真正的放大镜是不需要的,也是无法通过主观努力创造出来的——“放大镜免于成功”。

第三,治国方略

治国平天下也是《道德经》的一个突出主题。老子用了很大篇幅,提出了三个思路:1,中正;2.不作为;3,少私密。

蒋介石:老子说“以义治国,以奇用兵”。如果是“义”?只是捍卫中心。守中得正,世界就臣服于它,依附于它,它就成为世界的根本。也就是老子说的“吾无为而民自性,吾宁静而民自性,吾无而民富,吾无欲而民简。”无为,清静,无欲无求就是“静”,所以“静是世间正道”

我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强行管理人民,人民自然可以有序发展;我喜欢清静不扰民,人民自然会和谐安宁;我不扰民为生,百姓自然就富了;我不为一己私欲驱使百姓,百姓自然可以淳朴。

老实说,我们能把世间万物看做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能把人民当狗,不偏不倚,不偏不倚,所以我们能做到公平正义。“泰山不设好恶,故能成高;江海不选择小帮助,所以它能变得富有。所以大人送天地,万事俱备。心在山海,国富民强。”(“都搞定了?”常规”)

泰山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岩石,所以能达到它的高度;江海不拒小流水,所以能成就其广度。所以,君王若能像对待天地万物一样对待万物,就拥有了各种才能;如果我们能像山海一样胸怀宽广,国家就会富裕。

无为: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如果你被打败了,你就输了。“如果你把世界当成你的私有财产,随意处置,你最终会失去它。同样,如果你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治理国家,最终也会失去它;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处置自己的身体,最终会失去。

世界上的神器都是天生的,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如果随意干涉,必然会遭遇失败。所以“取天下而不取天下”,所以“治大国如烹小鱼”,治大国如烹小鱼。不能随意折腾,不然长此以往小鱼都要被翻了。

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爵若能守,一切自会。我想这么做,我会让这个小镇变得无人知晓。那种无名的单纯,老公是不会要的。如果你不想安静,世界会决定。

大道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万物皆由此而生。如果王厚能保持道来治理世界,一切自然会有条不紊地发展。

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各种各样的负面行为。这时候就要让它“无名”了。让人“无知”以保持天性,“无欲”以保持安静。这样,世界自然会和谐和平。

故“其政闷,其民无罪;其政审,其民乏。”如果国家法令慷慨,人民淳朴真实;如果国家法令繁多,要求苛刻,人民就会狡猾、智慧,难以治理。

不太个人化:老子说,“民之饥,其食税,是饥。”百姓难治,因其政绩难治。人之轻死,以其厚存,是轻死。与生活无关的丈夫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人们之所以会挨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苛捐杂税,导致人们挨饿。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治理国家,所以觉得人民难以治理。

人们之所以连死都不怕,是因为统治者已经让人民没有活路了,所以他们为了生存不会怕死。所以,那些居于优越地位的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那么重,不去想着处处剥削人民的利益,他们就是善于造福人民的。

如果人们从来没有害怕过死亡,那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人民一直怕死,那我就把作恶的都抓起来杀了,谁还敢再作恶?

该死的由天来除,不该死的由统治者来决定。如果硬要代替天庭去执行杀人的任务,那就像是在砍柴而不是熟练的木匠。代替木匠砍木头而不砍自己手的人很少。

所以:“让我有见识,走在路上,只有付出才是恐惧。”路很贫瘠,但人善其道。除了朝鲜,田地都很粗糙,仓库都很空。服务有文采,带剑,讨厌吃饭,钱多货多。这是为了偷窃和吹嘘,这不是办法!"

如果我对道一知半解,那么走在大道上,我会因为怕走偏而误入歧途,所以凭自己的主观不敢轻举妄动。

否则,没有人会关心国家大事,田地会荒芜,仓库会非常空。然而,有些人穿着华丽的衣服,拿着剑行走,他们吃腻了美味佳肴,财产和货物多得用不完。这不是一群强盗在治国吗?

第四,个人修养

老子说:“我有三宝,我会保护好的。一是善良,二是节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善良,所以可以勇敢;节俭,故能广;不敢做世界第一,你才能成功。今天,放弃善良和勇敢,放弃节俭和宽大,放弃后发和先发,去死吧!如果你是善良的,你会赢得战斗,坚定规则,上帝会拯救你,用善良保护你。”

我一直有三宝,我牢牢的抓住:一个是善良,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敢为天下先。

“善”就是不伤人,不害物,守护养育。因为父母是善良的,他们能养育孩子,所以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勇于关心孩子。

“节俭”就是欲望少。想要的少的人,他们不会被外物所驱使,不会贪利,不会把得失放在心上,所以可以积累很多财富。

“不敢为天下先”是不争的意思。一个不争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得失摆在世人面前,而宁愿站在身后。他们把自己放在最后,所以他们能被所有人尊重,成为所有人的统治者。

如果你放弃善良,敢于伤害别人;放弃它的节俭,贪得无厌;后来放弃了,处处争第一,这样的人,即使能风光一时,最终也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

“恩”用在战斗上是无敌的,用在镇守上是谁也破不了的。所以,上帝会成就一个人,他的内心永远是善良的。

所以,善于治天下的人不会勇敢,善于用兵的人不会愤怒,善于克敌的人不会合作,善于用人的人会自卑。善于辅佐治理天下的人,不会以武力勇武天下;善于战斗的人,不会表现出凶悍好斗的样子;善于克敌者,不会给敌人迎头痛击的机会;善于用人的人,对别人都很谦虚。

所以“圣人不积,以为人多;既然和别人在一起,就越有。天道有利无弊。圣人之道,为之而战。”

圣人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战,而是用利益去成就他人。人成就越大,他的德行就越广。圣人不会为自己积累财富,而是用来造福他人。受益的人越多,他就越有钱。所以,天有利万物而不害之;圣人利众,不与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