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立德简介
老子对道的创造性运用
道的主要内涵
道的主要功能
道德
美德的主要含义
身、道、德
道可以成仙。
道法自然。
自然的内涵
一种观察天空的方式,一次天空宇宙学宇宙学之旅
天地的创造――历史的黎明
道家宇宙进化论的形成
开天地的过程
三十六天
太极阴和杨泰阴和阴在阴间
空气
无极与太极
无限
太极和太极图
阴阳五行(1)
阴阳五行(2)社会理想社会理想
和平的理念
抛弃头脑中所有的欲望和忧虑
明道立德,助人为乐的理想。
道教教育劝善,劝善,劝善。
阴功能广积
因果关系和神秘
良好行为守则
修善道法以学道、合道、成道为目的,道门所期望的人生是道德充实的人生。所以,明其道,立其德,是人生的基本取向。
目录里的道是无形的,摸不着的,感官无法直接把握。开悟的人可以告诉你他的感受,但他不能给你。你可以带着空虚的心灵去等待,却不能由别人给你。道的这种特性叫做可接受但不可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明道、学道、得道都是不由自主的。有些人总希望找个名师,传几个秘笈,一下子得道。其实你得靠自己去理解道。大师的指导最多只能指向一个大概的方向,当你有疑问的时候,可以给它一点轻推。你是否意识到,取决于你自己。本门历来重视向明师求教。如果没有专家指导,你自己可能会走很多弯路,尤其是修道中一些细微的方法,必须有人指点。但是,这不能代替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明道在自己,修行在自己,得道可在自己。
既然学道和学都要靠自己,那就有一个怎么开始的问题。一般的学习都是逐渐获取知识,久而久之,知识会越来越丰富。时间久了,智慧的境界会越来越高。然而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接受却不能传承。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道是一个混合的整体,既不是方的,也不是柄的,更不是不可分的。当然,从一个部位、一个侧面去学习和掌握是不可能的,甚至从哪个部位都不可能进入道的殿堂。因此,明道之旅与平时的学习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于平时的学习。
老子说:“学习是为了每天都有收获,但明道要求每天都有损失。减损又减损,已经到了无为的境界。说到无为,没有做不到的事。”【1】所谓损失是什么?原来的要求是减少普通知识的干扰。普通知识都是关于具体事物的。道不同于任何具体的东西。然而,人们习惯于通过追求具体事物的知识来对待明道过程。总想分析理解某个形象,某个名词概念。对道的无知,既不能用名言来把握,也不能用逻辑来分析。老子明明说道,凡是能说的都不是永恒的道,所谓的都不是永恒的名。[2]而门所追求的道,是超越一切具体事物和具体规律的恒常大道。这条大道,原本无处不在,原本在人。问题是,人平时习惯于追求外在的知识,却隐藏了原初的道,当然也搞不清方向。只有减少对琐碎知识的追求,特别是消除在师范学校养成的死记硬背名词概念和具体原理的习惯,才能发明陶体。总之,学道和明道都要求清空自己的心灵。空为道,有罪之道自然来住。只有在沉默中体验,才能体会到大道的真谛。
玄妙玄妙的道的境界是虚无,是道的日失,心要空,要静,要清。然而,谈论空性和寂静,绝不是固守无生气的空性。普通人习惯了日常经验,什么都不说,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当你说你在捍卫道时,你认为你在捍卫空性。道门的有无论是完全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要求人们更上一层楼,超越有无的分别坚持。唐代道家理论家程、李融等人发展了重玄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存在的执念。
《老子》第一章:“常无欲见其奇,常有欲见其窍。”两个出来名字都不一样,都叫宣。神秘而玄妙,万奇之门。意思是人只有心中无欲,才能明白道的奥妙,有欲观道,才能看到道的边缘。欲与无欲本是同根同源但名称不同。都是神秘的,或者说神秘的不同侧面。对此,程解释说:“玄学是指意义深远,也是指不执着。心态有微妙和奇妙两种,源于同一个大道,同源不同名。虽然名字不同,但来源于同一个东西,叫深刻。深远的玄学,原则上归结为不坚持。既不执着于存在,也不执着于虚无。两者都不执着,故称玄学。」[3]
道的深刻性,首先它不陷入存在或虚无,所以修行道的人当然要遵从它的本性,以无所谓存在与否的方式去体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强调神秘感和神秘感,也就是强调神秘感,进一步打消“不停滞”或不坚持的执着。程说:“有欲望的人,只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没有欲望的人,也执着于一无所有。因此,说到神秘,他就排除了两种执着。”恐怕学者们会拘泥于这个“谜”,现在又来谈,进一步消除了后一个问题。这样,不仅不执着,反而不执着。这是既送又送,所以叫玄妙神秘。[4]只有达到玄学的境界,才能对道有正确的认识。
无力而无可争辩的方式本来就是无力的。老子说:“弱者为道所用”,意思是前弱是道的作用。当然,走在路上的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弱势,不求胜,不做第一。《云七征》卷八十九曰:“老先生说,自然之法,利万物而不害之,圣人之理,唯顺自然而不争。故与时争者昌,与人争者亡。所以,虽然有军备,但是因为没有纷争,所以不打阵形。不祥是人们不会去争取的,肮脏和羞辱是人们不想要的。能承受别人不想要的就够了。我这里说的是无可争议的,基于行善的立场。老子要求最好像水一样。【5】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胜。只是在一个人人都讨厌的低处,所以才接近道。[6]“这与一些人急于求成,追求名利,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形成鲜明对比。
九学道观道修道,不仅仅是为了了解道的大意,更重要的是为了遵循道。这需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云起的七个标志”提出了要遵守的九个原则,称为“九个遵守”。
一个是守和:世间万物负和持阳,以为和。圣贤守天地之法,不囿于庸俗,不勾引他人。“因此,保持和平很重要。”。二、守神:即守自己的精神,不要让它随外物驰骋,疲惫,失落。三卫气:人以血气为精。气满则邪不进,邪不攻。人被情欲捆绑,导致精神消耗,内力不足。僧侣必须禁欲,保持生命力。恪守仁义:义者可以用仁义感动他,但不能用武力强迫,也不怕死亡威胁。和尚视世界为光,所以没有牵绊,一切都是琐碎的,所以心不乱,视生死为平等,所以没有恐惧,视变化为不变,所以有智慧,不会眩晕。比一般的义人更孝顺。五个简单的规则:除污秽,除疲劳,知养生之道。食物只需要充饥,更新活力,衣物只需要御寒,千万不要贪吃。如果你看的不多,听的多,说的少,想的少,不聪明,当然可以简单。六首一:人有穷有富是必然的,但有办法的人不管环境怎么变都会变,他们的初衷不会变。七保持清明:心清如水,没有贪腐的念头,不沉溺于情欲。八卫盈:日月盈时,必尴尬。人不能利欲熏心,但也绝不能自满,德行日臻完善,不敢做强梁之事。九、保持柔和:只有软弱,才能符合朴素之道。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无喜无怒无喜无苦,万物玄妙,无外乎无,保持精神,与灵温柔,与道平。在九难学道不易,在明道守道更难。老子曾说:“上士闻道,谨遵之。如果是中等水平的话,他好像也算了。如果他自卑,他就大声笑。不笑就不是真的。【7】“因为道不同于日常理解。所以门内一直认为:“知易,导难;渠道容易,道路难;路容易,路难;得到话语容易,保持话语难。守道是道家的追求。守道有九种难。
衣食无忧一个长辈难挡(拦)老婆女儿难缠。名利很难纠缠它。瞎老师(不讲道理的老师)很难约束。谈论错误是困难的。很难懈怠。浪费八年很难。九难。只有排除九难的干扰,经得起考验,我们才有希望成功。
穿过九难只是主要的障碍。其实,学道路上的障碍远不止这些。清代龙门派道士刘把学道修道的障碍称为门户,著有《通关文》一书,具体分析了其危害,并指出了通过这些门户的正确方法。他列举了多达50个通行证。内容如下:智慧之门即将关闭,信仰之门即将关闭。
书妖无主关,生死关,任性关
* * *近痴,近因果,近阴,近邪。
自得其乐,富贵,富贵,女人,寒暑,贫寒
出轨,吹牛,火,怕吃苦,贪酒。
不理关,退志,畏难,收耻。
爱封闭高分,速效封闭猜想,粗心封闭差距。
积债徒然收,悬空,骄闭。
虚假的知识,装饰,嫉妒,暴力,遗弃和易怒
仇恨,懒惰,懦弱,人和麻烦。
这些关隘有的是内丹修炼中特有的,但大部分是一般学道修道都会遇到的。刘认为,打开这些壁垒,学习者可以先成为一个无病的好人,自卑而攀高,由近及远,然后得到一位大师的指导,逐渐学会道路。
消除基于积德的种种障碍,只是学道的一个条件。它经得起九难的考验,是道家思想的坚定表现。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不会半途而废。积极学道,还是要以德为本。晋代抱朴子葛洪说:按《玉钟经》中篇,立功最重要,其次是除错。走在大街上的人,救人于危难,救人于灾难,救人于疾病,不让他白白死去,就是最大的功德。要想长生不老,忠、孝、顺、仁很重要。不修德,只求神功,不能长生不老。[8]历代道家也都有此主张。这和上面说的劝善思想完全一致。学道修道,要求各种方子,如炼气、食、导等。宋代以后,内丹术最受重视。但是无论你修行什么样的修行,多积累功德总是一个基础。平时要常修省,检查身心,陶冶道德基础,在明道立德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逍遥道家崇尚自由,超越一切外在名利的束缚,是对自己本性的暴露,是对自己人格的高扬。华南人真的称之为逍遥,习惯称之为逍遥。华南的现实认为一知半解不如一知半解,鹏雀看不懂万里大鹏鸟。普通人受限于环境和视野,总是很难跳出各种束缚。有办法的人都知道,无限就是无限之外,个人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真的很小。有些人可以担任官员,他们的行为可以遵循一个国家的习俗,他们的美德可以通过诉诸君主的头脑来赢得一个国家的信任。他们自满,喜欢麻雀。
道德高尚的人,遵循自然规律,把握六气变化,畅游于无限境界。他要靠什么?所以至尊者无“自”,神人无成就,圣人无名声。[9]要做到上面提到的三不,并不容易。普通人局限于自己的眼界,总是把名利、地位、财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所以他们患得患失,处处受制,时常烦恼,总是不自由。有道之人,心无杂念,视富贵为浮云,不求名利,无世俗之忧。所以他们可以在精神上与天地之神交流,对外物没有依赖。自然就能摆脱人性的束缚,获得无忧无虑的境界。
对道的逐步修炼导致了明道的德性,而终极追求就是道。得道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功德,提升境界的过程。有人认为扎根的人可以顿悟,但扎根的人很少。一般人所谓的顿悟,就是经过多年的追求、探索和理解,突然发现了真谛,突然意识到基础需要逐步提高。
唐代司马成镇写《尹田子》时,主张循序渐进。在《坐忘论》中,他把修道分为七个阶段。#我真心相信,如果你忘记了,你就会得到道。# 2断缘,即断尘缘,不为俗累。俗物旧缘渐断,新缘不系。# 3接受你的心,你的心是全身的主宰,你是万神之帅。遗忘的关键是接受自己的内心,离开这个国家。#简单的四件事,主要是做事情要安心,要安于事物而不是厌倦事物。知生知死有分,不做事无分,知事得当不做事不当无分。区分事物更重要。“那些在生活中不被需要的人必须离开。那些生活绰绰有余的人也必须放弃。”至于高贵的地位,不应该放在心上。#五大真理观。对于吉凶,你可以在机器前观察(在发生之前),知道一天的结局,有一天的好亏。安静悠闲是美好的。#六泰鼎。也就是说,要做到“无心定,而无不定”,也就是说,心不执着于定,而是始终保持定。形状像木头,我的心快死了。雷霆破山不惊,白刃迎锋不惧,视名利为鸿沟,视生死为崩溃。在这种状态下,道就不远了。# 7得道者,得道者,“身若与道合则不存,心若与道合则不可通。所以不生不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生死靠自己,我们之间没有隔阂。
司马所说的七个阶段,是专门为尚清学派的思忘练习而设计的。其他做法在具体步骤上不一定相同,但精神是相似的。司马提倡的修行是渐修、听心、清心等等,对每一个道僧都有指导意义。
↑《道德经》:“欲学愈多,失道也。失与失,以致无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道德经》:“道可道,非凡道,名名,非凡名。↑玄,深远之意,亦非停滞之名。有两种观点,即有无二心,有无精微,来源相同,名称不同。不同的名字放在一起影响深远。深远玄机,理性归来不耽误。既没有停滞,也没有停滞,两者都不是停滞,所以称之为玄学。↑有欲望的人只停留在那里;一个没有欲望的人陷在虚无中。所以说一个是玄妙送双滞。我也怕学者留在这玄机里,今天玄机一出,病就好了。不仅不停滞,而且也不停滞。这是送来送去的,所以很神秘,很玄妙。↑善如水。↑水为万物好而不争,水为众人恶,就这么几个字。上士听说了,就会去做。军士闻之,若能生还,必死无疑。下士听到这个消息笑了。仅仅笑是不够的。↑ ↑“抱朴子。内章。反俗”:据《玉钟经》云,立功为上,除其二。对于道来说,救人于危难,保人于疾病,不枉而死,也是功德。想长生不老的人,应该是忠、孝、顺、仁。不修德,只求魔,不能长生。↑《逍遥游》:“夫以天地之义,抗六气之辩,而游无止境,何以为恶?”所以俗话说“人无自性,神人无用,圣人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