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成本会计
随着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强药品成本核算对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和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的路子也在积极探索。医院药品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价销售。为进一步推进医改创造条件,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药品核算方法也相应进行了修订,药品核算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药品成本核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形势;药品成本会计
一、新形势下加强医院药品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得药品成本核算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医改的深入,医院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疗机构开始从以前的事业单位性质走向市场化、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医院进行成本控制成为必然。开展成本核算,降低相关项目的成本,有利于增强医院的竞争力,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药品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医疗机构日常经营中的特殊商品。具有数量大、种类多、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但目前医院的药品成本核算方式还比较落后,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配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药品成本核算管理,已成为各医院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乃至医院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药品成本核算管理在医院整体核算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财务管理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不仅是医院经营的核心,也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因素。医院药品成本核算作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医院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新制度的实施,药品被纳入库存管理,药品会计管理在医院整体会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下,应加强药品核算管理,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规范药品核算。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加强药品费用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要求医院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在保证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成本和费用的支出。新制度规定了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和核算的基本方法,体现了新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医院成本核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核算是全院范围内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医院收入、支出等整体经济效益;二级核算是部门成本核算;三级核算是项目成本核算,包括会诊成本核算、单病种核算等。医改实施后,成本控制的重点转向科室成本核算和项目成本核算,药品成本控制也从简单的总成本统计转向二、三级核算,从粗略核算转向精细核算。
(四)体制改革的补偿机制促进了医院药品成本核算的实施。
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指出:?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去掉它?给医生灌药?该机制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和财政补偿政策的调整。?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可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补偿。但是,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减少,财政补贴收入占全院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包括药品储存、保管和损耗成本),除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外,由医院自行消化。在这种形势下,医院开源节流,加强药品成本管理和控制,降低药品储存和保管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阶段医院药品成本核算的困境
(一)医院药品购销差价难以直接体现。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在药品核算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核算科目还是核算理念都有所改变。药品的购销有什么区别?、?药品收入?然后呢。药品支出?一级科目都取消了,会不会?药品收入?列为?医疗收入?二级明细账户,会吗?药品支出?列为?医疗费用?二级明细账户,?药品的购销有什么区别?纳入…的会计内容。医疗平衡?中等。这说明医院收入的主体不再主要是向患者收取药品差价,这改变了传统?吃药支持医生?这个概念削弱了药物对医疗费用的补偿作用。但传统公立医院取消药品购销差价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药物还是要加给病人使用的。这使得在医院完全取消药品加成之前,药品的购销差价更加隐蔽,无法直接从账务处理上清晰反映出来,不利于监管。
(B)由于及时性差异或管理程序不完善,账户与事实不一致。
1.时间差异
药品品种、规格、数量多,流通环节多。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时间差异造成的账实不符是药品会计管理的难点。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要求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药品在每个流通环节都要实行权责发生制管理。按照这个原则,只要患者已经交费,不管药品是否发放,都应该确认药品的支出,但实际上患者对药品的支付和发放是由财务和药房两个不同的部门负责,时间很难同步;对于住院患者来说,经常会发生药店给患者发了药却没有支付住院费的情况。这些时间上的差异会造成药品收支口径不一致,药品收支无法匹配。
2.药品管理流程不完善。
药房药品补货后,药房工作人员未能及时编制入库单或复核调拨单,会导致药品发放给患者后,药房药品库存余额为负数;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患者经常会出现提前出院、出院或者出现药物过敏等突发情况,这些都会导致病房出现剩余药物的情况。
(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滞后
医院药品核算,除了财务管理系统中的账务处理,往往是通过医院HIS系统进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提出了药品管理?物资管理部根据名称、规格建立数量、金额明细账?要求,医院流通各环节药品全部实行数量金额一一对应的核算方式,所有药品要实行数量金额双控,实现院内网络资源共享,保持数据口径一致。这对医院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本来就比较滞后,对新系统的投入没有跟进,影响了新系统的实施效果。
三、新形势下加强医院药品成本核算的策略
(一)加强药品流通过程核算,提高药品管理水平。
医院在进行药品核算时,应充分注意药品管理和流通过程中的各种差异。为了保证药品管理的账实相符,药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按照相应的药品会计进行管理。新制度规定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只要患者已经付款或预订,就会确认发出,防止借药不挂失的现象。除了做好正常的药品出入库报表,还要不断完善药品破损统计、药品调价表、待发药品、患者应收费用统计等各种管理报表。建立日常专人核对制度,及时发现差异,及时更改,解决药品收支不匹配、药品数据信息失真等问题,有效杜绝时间造成的差异,提高药品管理水平。
(二)强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意识
新《医院会计制度》要求医院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医院成本信息,强化成本意识,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力。药品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核算对象可分为科室药品成本核算、患者会诊成本核算、病种药品成本核算等,有效控制药品成本和费用,为医院绩效评价和考核奠定数据基础。在核算过程中,严格按照准确性和成本匹配的原则,对实际药品成本进行详细分析,以增加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取消药品加成之前,详细的药品成本核算可以提高药品购销差价计算的准确性。
(三)重视药品会计中财务指标的分析。
医院应设置药品的统计报表和分析功能,观察各项药品指标的变化和异常数据,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在结转药品成本时加强药品收入和药品支出的分析,设置各种药品明细统计表和分析功能,利用各部门的数据进行匹配,使药品收入和药品支出在医疗过程中的比例越来越合理。可添加药品动态分析表,定期对药品资金周转率、药品盈亏100%、药品损耗率、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门诊和住院用药比例等衡量药品的各项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快速反映与去年同期的对比情况。
(四)建立健全药品库存制度。
医院的药品需要定期清点,建立健全药品损耗、损坏、报销的控制制度。医院负责人、财务部、审计部、药剂科等人员组成盘点小组,定期对药品进行实物盘点。药房每月自行盘点,盘点结果报财务部和主管院长审批。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可以参与药品的盘点,或者对药店的药品进行抽查,进行有效的会计控制。财务部门应详细核对各品种数量变动的差异,分析变动的合理性,经主管院长批准后调整药品的账面数量。对于库存过剩,需要判断溢出是否正常;对于存货损失,要找出原因。保管不好的要追究个人赔偿责任。属于正常亏损的,要计入医院费用,不能保本。
(五)加大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速度必须跟上新形势和医院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财务部门和药学部门的需求,适应标准化的药品管理流程,匹配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会计准则,使药品会计信息和药品材料出库信息完全衔接,实现医院高效药品管理的目标。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统计药品从入库、存储到全流程的所有信息,及时管理和监督药品收入、支出、结余的每一个细节,分析和预警异常数据,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真正实现药品流通过程的透明化管理。新医院会计制度要求的药品收支金额需要细分到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辅助科室,工作量大,容易出错。财务部门也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辅助统计。
(六)提高医药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药品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药品核算和盘点,还应全面参与药品监督管理的过程。详细了解药品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和熟悉药品流程管理,主动关注相关医保和价格规定,做好日常药品会计监管,查其错,补其缺,从而加深医院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使药品成本核算在医院整体财务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随着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强药品成本核算对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和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药品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正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寻求解决办法和策略,推动药品成本核算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