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利他主义的作文,
2.利他主义的本质。对比前面关于自利的阐述,我们会发现,软利他行为和硬利他行为仍然无法摆脱自利的本质。软利他行为之所以用“软”字来修饰,是因为它要求一定的回报,体现了利己的特点,更多体现在物质利己上。硬利他行为看似披着纯粹利他的外衣,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实际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利己。所以,无论软硬修饰,这种从纯粹性中分割出来的利他行为,仍然只是利己类型之一。从有限和无限的努力利他的程度来看,它们的道德意义远大于它们的经济意义。有限硬利他是直接把一些经济利益转移给对方,好像自己什么也没得到。实际上是获得了间接的私利和作为手段的私利。这种形式非常隐蔽,也是目前最流行、最常见的行为。无限努力的利他行为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在物质利益方面,行为人的物质利益是无限地付出的,但他在整个行为中并没有一无所获。在他的价值尺度上,他认为精神上的收获大于物质上的付出,所以他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了精神上的私利。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划分利他,利他只是利己的一种变形,本质上还是属于利己的。当然,在这里,我们把利他主义归结为利己主义,并不是否认利他主义的必要性。利他主义能够独立于利己主义而长期存在的关键在于其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为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稳定而非动荡的环境,促进经济主体摆脱动物追求“物质本能”的过程,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进化。同时,由于经济主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一切行为必然驻留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既然有群体,就要倡导公平,利他主义在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示例:
利己还是利他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暴躁,容易大发雷霆。有的人心地善良,有耐心,有礼貌,对人谦让的良好心态。修心养性,必先修德;要培养自己的健康,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愤怒。有人可能会说,情绪是人的天性,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谁没遇到过不舒服不刺激的事?然而,生气对人的健康和精神都是有害的。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大度,忍辱不辩,自然能远离是非,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论语·卫灵公》说:“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小人不忍伤害义人”;还有民间谚语“忍能生百福,和能生千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唐代张公仪写的《忍耐力之歌》中说:“仁者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智者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仔细想想以后再忍,装聋作哑再忍。忍字可遍天下,忍可邻。忍受冷漠滋养心灵,忍受饥寒才能站起来。忍着辛苦,忍着放荡,没病。”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也在大堂悬挂了“节制愤怒”的警语,可见中国古代人民早就知道愤怒的危害。林则徐是两广总督的官员。有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法克制自己。盛怒之下,他把一个茶杯摔成了碎片。当他抬起头时,看到了他的座右铭“控制愤怒”,意识到自己的老习惯又犯了,于是他立即谢绝了仆人的帮助,开始自己清理打碎的茶杯,以示忏悔。与人相处时,不辨是非,不加揣测就轻易发火,是缺乏涵养的表现。过于愤怒的人,应该像林则楚一样,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控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要放纵自己心中的无名之火,否则会害人害己。
中国古代中医对“怒”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医认为,怒生于气,气与怒是一对孪生兄弟。从愤怒到愤怒,愤怒爆发。生气会使“血耗肝火旺,怒伤肝”的常识早已广为人知。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死于愤怒和暴怒。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却能一口气把人撑死。”历史上诸葛亮怒与周瑜的故事,周瑜一怒之下,吐血而亡,尽人皆知。世界上的愤怒大多来自于贪婪和自私,邻居之间的争吵,路上为了一点点利益或者一点点伤害的争吵。如果你能以一颗淡泊的心对待世间的名利,你的愤怒自然会少一些,不会为了一点点得失而大发雷霆。
人的一生,总会有很多让普通人感到愤怒的事情。但如果能化怒为感恩,就能化怒为平,达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加了你的智慧;
感激骂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忍耐;
感激你生命中所有的众生,因为他们的存在丰富了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