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易经养生(综合之三)
与其他理论相比,《易经》有着更微妙的时空感。既与天人合一,又强调天、地、人三才,因为天是宇宙,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包括天地万物。我们应该从对生命宇宙本质规律的认识中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对生命本质的维护和引导,离不开基本的二十四节气逻辑。比如我们种一盆花,你首先要判断花是否适合什么季节,是否需要充足的阳光,然后再决定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当你对这盆花充分理解了时空逻辑的本质,你就可以好好呵护这盆花,当然对人体健康也是如此。
二十四节气与易经养生的对应逻辑;
春季养生要养肝;春天是毛发生长的季节,气候多变,人体的经络和气血与肝胆分开运行。
夏季养生要滋补;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万物生机勃勃。中医认为,夏天到秋天容易有潜伏的疾病,冬天更严重,也就是所谓的“心脏病”。
秋季养生要养肺:秋季主收敛,阳气渐失,阴气开始滋生,肺气开始作功,气候干燥,容易口渴。所以秋季保健要防燥热。
冬季养生要养肾;冬季水滞万物封,此时就要进一步封藏养阴。冬天,五行属水,属肾。
从春夏秋冬的演变可以知道,万物的生长和衰老都是随着阳的生长和聚集而变化的,就像自然界的树和人一样,所以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适应自然界四季变化的方式。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春夏喝凉茶,秋冬暖身”也是顺应阴阳四季之道。养生除了要符合四季的时间顺序,还强调一天也要有四季养生的概念:
“晨如春,昼如夏,暮如秋,夜如冬”的四季演变逻辑
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寿命是生长周期的5-6倍,人体的生长周期约为25年,寿命理论应为125~150年。但古今中外大多半年后即逝,寿命100岁以上者,少如晨星。因此,后天的养生之道极其重要,而后天的养生之道又与季节气候的规律密切相关。另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应四时之气,气血的阴阳在一天十二点有规律地流入十二经脉。因此,只有适应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饮食和日常生活,才能以自然的方式维护大自然的身体。
因此,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季节气候的象征,但它不仅指导农民的生产,更重要的是每个节气变化过程对人体的影响,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一。所以节气和每个人(从皇帝到老百姓)都有关系,每个时间维度都对其中的生活和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林本本《四季部落》享受二十四节气的人生智慧。待续...二十四节气其他综合章节(四),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