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中国名人?
公元1811(嘉庆十六年)湖南荷叶塘柏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叶禾镇田萍村)人。兄弟姐妹有九个,曾国藩是长子。祖上以务农为主,生活相对小康。祖先
蜡像
父亲曾玉萍学历不高,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秀才,长子长孙曾国藩自然受到了两位先人的伦理教育。
6岁入学,8岁能读八股文,背诵五经。在65,438+04岁时,他能够阅读李周和历史选集,并参加了长沙的男孩考试。他的优秀成绩被列为优秀,说明他从小就有天赋,聪明,勤奋。道光十二年(1832),考取秀才,娶欧阳沧明之女为妻。在连续两次考试不及格后,他努力复习了一年。虚岁28岁,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上同科进士。从此,他一步步走上了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张穆的得意门生。在京十余年,先后担任国子监庶吉士、移学、学士讲学、文远馆工作、内阁学士、中书事务监察、法务部兵部侍郎、工部、刑部、吏部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路一步步晋升到二等职位的。十年七招,连走十步。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因母丧在家。此时,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席卷了半个中国。虽然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对付太平军,但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多次发布赏赐勇团的命令,试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湘军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咸丰三年(1853),他利用清政府给的机会,寻求实力镇压太平天国。在家乡湖南,他依靠师徒、亲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当地的永琏,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冲出,曾国藩发表《讨粤匪》。在这篇杂文中,他抨击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是“毒害众生”,“引中国几千年的礼教,一扫而空”。这不仅是清朝的奇变,也是开埠以来著名宗教的奇变。孔孟在九原痛哭”,然后号召“凡能读书写字者,可坐而不动”。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所以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反对太平军的斗争中,为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使用严刑峻法。历史上说“一个人被派到周知,一个人被派去审判强盗。解的严重了就定,轻了就打死,轻了就是千夫所指。.....案件将立即审理,法律将立即执行,不存在拖延的预期。”他不仅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个兄弟也杀人,就是有人指责他杀人太多,骂他“曾光头”、“曾屠夫”。据说南京的孩子晚上哭,妈妈说“我剃光头了”,孩子就不哭了。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册封官员等方法来鼓舞士气,形成了湘军猛士伤残的性质。湘军成为军事素质落后的清军中在中国南方抗击太平天国的主力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级勇侯,成为清代以秀才身份封吴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直隶总督,官邸为一品。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占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他一生有许多作品,但《家书》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光绪五年(1879),即曾国藩去世七年后,中川书店刻制了由李和李鸿章编辑的曾公函。我还善于用人,清朝其他名臣如左、李鸿章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鸿章等人称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泉尽力做官,俞(俞樾)尽力写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其余地区加入捻军,清廷命曾国藩监管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率领两万湘军和六万淮军,装备洋枪洋炮,在北方“剿捻”。他的方针是“重压制而不穷追猛打”,提出了“重点设防”等计划,企图把捻军阻挡在运河和沙河地区,使其无处可逃,进而被消灭。但捻军突破曾国藩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任。
同治九年(1870),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奉命赴天津办理天津教案。6月21870日,天津数千人聚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怀疑天主教堂以托儿所为拐杖绑架民众并杀害婴儿。法国领事冯大爷认为官方没有硬压。他在街上持枪撞见了天津知府刘杰。他因为争执当场开枪打死了刘杰的一个仆人。在众怒之下,他先是杀害了法国领事冯大爷及其秘书西蒙,后又杀害了10名尼姑、2名神父、2名其他法国领事馆工作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罗斯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众,并焚烧了法国领事馆和望海。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抗议,并出动军舰炫耀武力。曾国藩到了天津后,考虑到当时的形势,不想与法国开战。“但是,河北抽签的急功近利并不是求爱罪之一。”应法国要求,决定最终杀死率先杀人的18人,放逐25人,并派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到黑龙江赔偿洋人损失46万两白银,由崇厚派使团前往法国。这次交涉的结果,朝廷和舆论界的人都非常不满,极大地影响了曾国藩的声誉,引起了全国朝野的唾骂。就连他在湖南的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吹嘘自己名气的牌匾砸了烧了。同治十一年二月四日(公历:1872年三月二十日)卒于南京。朝廷给了一个老师一份礼物,他死后被封为“郑文”。他家族的后代中有许多官员,比如曾纪泽。
意识形态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在经历了“甘家盛世”之后,对清朝的腐败和衰落无动于衷。他说:“国家贫穷不足,但人心涣散,这是很严重的。”至于“士大夫惯忧容和”,“盛世是不白不黑,不痛不痒”和“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不良,皆因群帘而起,求官除帘之弊,至诚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先得民”,对于危难之时既需要德又需要工具的人,要崇尚廉洁,尊重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翁得利的官员,必须严惩。至于国运与民生的财政经济关系,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是充分利用余缺,脚踏实地,清正廉洁,“渐进性求整顿,不可急功近利。”曾国藩把农业提到国民经济的基础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为先,国民经济以好年景为功劳”。他要求“在今天的各县,强调农业是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曾国藩对中西外交关系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别人不应该打呼噜睡在他的长沙发旁边,反对借老师帮他镇压,所以对用外国深感羞耻。“另一方面,它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例如,他说购买外国文物...拜访有思想又聪明的人,从练习开始,然后试着建立,...能抑制头发缠绕,勤快有远见。
研究和讨论陶的经典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很深。他说:“一个真正能读书的人是好的,比强更贵”,要有“三年老雨,三年精进,五夜孤绝,万年青眼”的精神。文笔之美或阳刚之气,“重在冒险”;或者说女性美,“重在获得自然的味道。”写文章,需要在气势上下功夫。“气做事可以靠理,但再有理也不是灰。”要讲究适当的细节,人的细节,人的细节,而“知位者相继,切简”也是“作家的第一要务。”对于文贵,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路。“写作之道,在于风和日丽。”。“清韵,铿锵,是文章的第一妙景”。
为人父母的艺术
通过家族成员的教育,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孩子。虽然是侯门大族,但100多年来一直没有纨绔子弟,不能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曾国藩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是:以八经为经,以八宝为纬,穿插四个关键词、三个吉祥词、三个不信词,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完整的家庭管理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不同于中国传统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思想,它反对孔子、孟子、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家一直坚持并付诸实践的理论。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都面临的教育困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战场作战计划
曾国藩以一个训练湘军、治理国家的书生起家,镇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他的军事思想内涵极其丰富,确实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士兵人数不多,但精,“小夜曲强”,“士兵越多,力量越弱;报销越多,国家越穷。”主张军政分开,负起责任。他购买外国的枪、炮、船,推动了中国军事武器的近代化。治军,严明军纪为先,同时有意培养“和”,兵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选人要求有四:“一是识人善任,二是善于牵制敌情,三是勇于实干,四是营务有条不紊。”曾国藩的战略战术是其军事思想中最为丰富的,值得今天借鉴。如“用兵如兔动。”静如处子”,主客体之术妙不可言,“扎寨死战”,水师不要顺风进攻,选好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坑道攻城,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树根,后岬枝”等等。
人生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朋友贵在大方,要“推诚守正,妥协包容宏,但要无私多疑。”“一点都不占人便宜。不要把人家的钱当回事。”集思广益,听而不聋。“观察人的方法是有道德但不官僚,多组织少说话。”在生活方面,曾国藩认为“在这个乱世,越穷越好。”身为高官,“钱少、产少总是好的。”“为官以忍为先”,“德因饱而损,福因骄而减”。男人一定要小心“光”这个字。“并不是特别有钱有名,他家姓氏的兴盛是天定的,就是学问之德是否成立,多半与天有关,一笑置之罢。”“不用做自己的工作,不用做自己的名气”,“越早退休越好”。曾国藩写了十二条箴言,基本概括了他的人生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的策略
曾国藩总结了十二个方面的修养:敬、静坐、早起、读书、读史、慎言、养气、养生、知日必亡、知月必亡、写字、夜居室内。他认为古人的修养可以有“慎独得善心,敬而强体,乞而悦人,诚而敬之”四种功效。曾国藩不信药,不信僧巫,不信神仙,不信老实,不信小聪明,不信真,不信富贵。“命穷,知命无忧。”
性格培养对他的事业有帮助。首先,他为人诚恳,外表一贯,什么都可以公开。第二是尊重,敬畏,心中无恶念,端庄有尊严。第三是安静。心、气、神、身都要处于一种平和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真诚,不吹牛,不说谎,不空谈,真实,一是一,二是二。第五个字不变,生活规律,饮食适度,起居有规律。最高境界是“慎独”,有昂首三尺之神。他每天写日记,每天检查和反思自己的言行,并在后来的一生中,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要勤奋,要谦虚,要善良,要诚实,要懂得生活,要珍惜幸福等等,力图使自己成为当时的圣人。很多人认为人格修养是一个空洞的东西,认为修养是一个飘渺的东西,甚至是迂腐的东西,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养是他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件事:一、常睡常吃;第二,惩治贫困;第三,禁欲;第四,每晚睡前洗脚;第五,每天两餐后走三千步。”“视力”、“休息”、“睡眠”、“饮食”这四个字是最重要的养生之道,在养病的时候要懂得调养。
曾国藩给自己定了十二道菜:
主要方面:工整严肃,弓中清澈明朗,如旭日东升。
静坐:每天随时静坐四小时,以保持平静,如镇丁。
早起:天一亮就起床,睡醒后不要依恋爱情。
读书是唯一的方法:不要读他的书,直到它完成。
读史:读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每天圈十页,虽事不间断。
注意:注意时刻,第一次。
养气:气库演示的时候对人无话可说。
健身:省工、节欲、节食。
每天都知道一切:每天都阅读,记录你的想法。求深意就是偏心。
月子念念不忘自己能做的事:每个月写几首诗,测试一下积累的量和补气的旺。不要沉迷于无知,最容易淹没自己的内心。
写作:晚饭后写半小时。任何笔墨娱乐,都当作自己的课程。永远不要等到明天,越是积累越难摆脱。
晚上出门不要精疲力尽,切,戒。
曾国藩的用人知人之术
如何用人,尤其是如何用准人,是极其深刻的。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是他人生成功的重要一环。他从不盲目选人,混淆授权。而是睁大眼睛,遵循“看破人先用人”的方法,足见其领导和管理智慧。
用人四法:行、存、学、禁;
了解人的精、气、神;
任命三种人:智、言、劳;
后人评价
梁启超对曾家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我打电话给催收,恨不得三天才能回复。”梁在《曾公钞》的序言中指曾国藩。“是不是只有到了现代,以前没见过的大人才盖的?”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如此。然而,文并不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天才,他被称为是所有圣贤中最迟钝的。他所受的苦,也将是他人生的中期;而那些德行不朽、立功立业、功成名就的人,志在脱俗,却陷身其中,明知故犯,却勇往直前,历经各种艰难险阻而不挫折,不求立竿见影,一寸一寸地积累,虚荣心接受,勤勤恳恳,坚贞不渝,真诚英俊,勇敢勤奋。
就像张在辛亥革命中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赞美曾国藩的人,也有骂他的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就有人指责他杀人太多,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曾剃头”。到了1870,很多人都称他为汉奸,以至于曾国藩也觉得自己是“内责神明,外责神明”,甚至有四面楚歌的恐惧。辛亥革命后,有革命家说他是“第一个就地正法的人”,是历史悠久的汉奸。建国后,史家甚至把他骂到底,贬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士,地主买办阶级的傀儡。
民国著名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史略》中将曾国藩与左相提并论:“国与诸侯以慎胜,而以豪气胜。”
毛泽东和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对曾国藩评价很高。年轻时潜心研读曾文集,得出的结论是“蠢到近人,只服”。甚至在晚年,毛泽东也曾说过: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有权势的人物。蒋介石祭奠曾家,认为曾国藩的生活方式“够我们老师受的了。”他把《曾虎冰之语录》作为教材教给高级将领,把《曾文巩峥全集》放在案旁,读了一辈子。据说他点名的方式,坐健康的方法,都是模仿曾国藩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高度赞扬了曾的爱兵建仁义之师的思想:“带兵如领子,最是慈宜。若能用此意,则古今引兵之言,皆焚之。”(《蔡松坡先生遗作集(二)》第5页)。
左给曾国藩的挽歌:知人之智,谋国之忠,耻不如;团结如金,攻错石头,万劫不复。
咸丰同年,曾国藩在“借洋助剿”、洋商运南曹、派人买美机建立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宗教计划等对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内忧外患严重、士大夫大多沉溺于义理考证的时候,曾国藩能够独立地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和魏源的实践应用。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先驱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了现代制造业的先河。第一所军械学校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西文书籍的首次翻译和印刷,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基础,也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安排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长梁敦彦、清华首任校长等都是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奠基人
曾国藩自称:“我是练兵之才,不是打仗之才”,他教导士兵要“点顽石之头,苦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训练项,使之成为一支有组织的队伍。他演唱的《爱情民歌》使阿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毛泽东写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以此为依据的。蒋介石在黄埔建军时,还出版了他的《恋爱山歌》让学生们唱,效果很大。他看到洪秀全崇奉天主教不符合中国国情,就写了一篇《乞粤匪》,让许多知识分子脱下袍服,带领老实巴交的农民黑脚,投在项的旗帜下,与太平军作战,取得最后胜利。
第三,修身治国。中国是古往今来第一个完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建功立业(完成大业)、成为世人精神楷模、立言立言(为后人留下理论)等“三不朽”之说,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了太平天国,拯救了清朝,所以他是清朝的“救世主”。他“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促成了晚清“同治中兴”的出现。他一直严于律己,崇尚正直,标榜道德,竭尽全力争取从上到下的支持;他的学术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必读”(蒋介石),成就了修身、齐家、治国、立功、立德、立言等儒家“三仙”事业,不愧为“中国历代第一完人”。
第四,晋升最快,官方最好,模式最稳定
“政治上学曾国藩,商业上学胡雪岩”。曾国藩被近代以来的政治家们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37岁,满清独此一家。第二,最好是当官的,有突出的政治声音和为民执政的话语;第三,官最稳,挺过了官海的风浪,安然无恙,荣誉长存。他熟悉中国历史,深谙官场之道,积累了一整套官场绝学,并运用到中国官场,所向披靡。
五、培养第一个引荐和使用人才的大师。
曾国藩一生致力于广交朋友、笼络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有战斗力的幕府,几乎集合了全国各地的人才精华。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他放弃了卑微的脸面,多次写信推荐下属,为他们谋求官职和职位。他一生推荐了上千个下属,从官员到巡抚有40多人。他们包括李鸿章、左、郭嵩焘、、李等战略军事人才,以及俞樾、李、华、徐寿等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是育儿的最大成就。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让父母放心;他是最好的哥哥,教导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也是孩子的好榜样。他的《家书》强调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益淡漠,邻里亲人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它确实具有劝世人移风易俗的价值,值得大家去读。官宦世家大多不到三代,但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出现了、曾、、曾宝孙、、曾昭伦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模式。
曾国藩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偏上”的士大夫,但他的野心、倔强、意志坚强、勤奋好学,是人们望尘莫及的。从十几岁开始,他就一直在“努力奋斗,决心调整自己适应习俗”,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控自己,教训自己。他对待同事谦和自制,豁达大度,一生交游甚广,德高望重;他保持“诚实”,努力工作。再苦也没有气馁,反而能再接再厉,坚持下去。这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学识渊博,是一个“干活(干事业)、说教(留下思想和理论)的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臣胜于学,擅于礼。”他一生刻苦读书,推崇儒学,强调经世致用,成为继孔子、孟子、朱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他创新了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诗文主持道(光)、贤(丰)、通(治)文坛,可谓“道德文章之最高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