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最美的90后大学生》_3000字

被誉为“最美90后大学生”,两次捐献骨髓。

杨出生于1990,是家里的独生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作为公务员,他们的父母一直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他们一直对单位组织的募捐活动和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慷慨解囊,也多次参加献血活动。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杨从高中开始就希望能帮助像他父母一样需要帮助的人。“我不认识你,但我要谢谢你。”在很小的时候,杨就记住了这则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16岁的他,刚刚拿到身份证,就赶到了义务献血点。当得知18以下不能献血时,他拿出身份证说:“我有身份证。我是成年人了。”虽然最后没有如愿以偿,但是爱情的种子却深深的埋在了心里,慢慢的生根发芽。

2008年初春,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待了半年的他,18的生日就要到了。什么标志着这个黄金时代的开始?志愿献血!是的,16岁睡着的梦又跳了出来,杨等不及了。这次不会有事吧?提前十天,他在一个周末乘车来到江汉路嘉里广场门口的义务献血车前,询问献血的条件和流程。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终于可以开始倒计时了:十天、八天、五天、三天、一天……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看着自己的血液沿着细管慢慢充满血袋,他的心里突然爆发出无声的幸福感。18岁成人礼实现了,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回到校园,我看到了所有的爱,品味着生活的快乐,我很高兴我给别人的生活涂上了新的绿色。

自从领到第一张献血卡后,每半年,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杨的献血车上。他经常自豪地说:“我是O型血献血者!”"

2008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大二学生杨再次参加献血时,看到了现场捐献骨髓的公益宣传,于是毫不犹豫地填写了申请表,采集了血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

湖北省最年轻的骨髓捐献者。

2009年6月5438+065438+10月17日,正在教室里学习的杨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中心工作人员小张的电话:“您保存的血样与北京一位15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我也会联系你,你可以考虑要不要捐。”接到杨的电话后,犹豫了一下。据说骨髓配型成功率不到万分之一。然而,他没想到,偏偏就遇到了这一个万年不遇的机会。他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然而,他善良的本性不允许他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死去。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捐献自己的骨髓。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现在想捐骨髓帮助一个陌生的女孩。在家人看来,这简直是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奶奶急得在家里哭。爸爸妈妈强烈反对。她还专门请假来武汉劝阻我,说免费抽取骨髓会对身体有害。留下后遗症怎么办?”杨回忆说:

在重重阻碍下,杨动员辅导员、老师、同学、红十字会医生集体做工作,最终说服了家人和亲友。

2009年6月30日,小杨在父母、学校老师和湖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医院办理入院手续。在连续注射了三天动员针后,于2010年10月3日进行了手术,捐献的骨髓第二天就赶到了北京。当时,杨还不到20岁,成为湖北省最年轻的骨髓捐献者,也是中华骨髓库第一位骨髓捐献者。

手术后,杨在电视上看到四川师范大学女研究生李瑞芳不幸得了白血病,没钱治疗,就把红十字会的5000元慰问金寄给了他。

面临一个选择:真的要再捐一次吗?

时隔一年,杨本已平静的生活再次被一个电话搅得天翻地覆。2011年2月,魏紫突然接到中华骨髓库通知,称之前捐献骨髓移植的捐献者病情复发,生命垂危,希望其进行二次捐献。仅仅一年后,他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捐赠。杨一时左右为难。“一开始我犹豫了。毕竟二次捐献的例子太少了,全国也就十几例。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不考虑我自己,我得考虑我的家庭。”当家里人听说他又要捐款时,杨的爸爸妈妈终于忍不住了:杨的爸爸有时会一边吃饭一边放声大哭,杨的妈妈更是气得不接这个“不听话的孩子”的电话...

为了让家人放心,让更多的人知道骨髓捐献的科学常识,魏紫让自己在日、加、澳的同学在当地打探、求证中外资料,最终认定骨髓捐献对人体无害。这终于得到了父母的允许。

很多骨髓捐献的案例在国内极其罕见,目前只有十几例。但他说,即使是对自己的轻微伤害也可以忍受。一个自称理想主义者的人,他希望一切都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这次也是如此。他知道远处有一个生命在等待他的救援。在反复动员亲戚朋友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后,他决定进行第二次捐赠。

3月2日上午,21岁的魏紫在父母的陪同下,顺利完成了第二次造血干细胞采集,将自己生命的希望送给了去年捐献过的白血病患者。幸运的是,手术非常成功。

手术后,魏紫还在想着四川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白血病患者李瑞芳的病情。他毅然将北京市红十字会给他的5000元康复慰问金再次打入李瑞芳的捐款账户。

3月下旬,杨出院,回到家乡。他一时活跃,家里有现成的健身器材,就在家锻炼。看着儿子一切如常,父母终于放下心来。

杨说,按照惯例,骨髓移植的捐献者和接受者一年内不能见面。白血病患者的母亲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提到女儿希望母亲给好心人传达一个信息:母亲给了我第一次生命,所以好心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又给了我第三次生命。我一定要好好活着。

对于这个远在北京的小女孩,杨和他的父母给予了深深的祝福:“第二个希望远大于第一个希望。听说第二次采集成功率90%以上。希望她的身体早日康复!”

杨再次捐献骨髓两个月后,杨献血捐献骨髓志愿服务队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在杨事迹的鼓舞下,1500多名师生自愿加入服务队,其中100多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在就职典礼上,杨说,“我当时没想那么多,捐了两次骨髓。我只是不想在人生中留下遗憾。想让在北京素未谋面的小姐姐过一个健康美好的花季,让姐姐李瑞芳勇敢的活下去。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我们大多数健康人是无害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中华骨髓库,给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

今年五四前夕,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系学生杨因两次捐献骨髓,救助陌生白血病女孩,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奖”候选人。

杨的事迹近日被人民日报、大学生等新闻媒体报道,引发网友热议。网友们被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认为他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亲切地称他为“最美的90后大学生”、“最帅的90后大学生”。

“五四”青年节,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举办“透视杨现象,引领90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解读“杨现象”,阐释其对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杨现象”并非个别现象,它展现了90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解读“杨现象”可以看到杨的成长历程。

我的感受:阳哥真了不起!在我看来,哥哥的勇敢善良是父母遗传下来的好习惯:助人为乐。哥哥很小的时候,记得一个献血的公益广告“我不认识你,但我要感谢你”。哥哥从高中开始就希望能像父母一样帮助有需要的人。大家都叫他“最美的90后大学生”,“最帅的90后大学生”。

哥哥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每个人都应该向他的兄弟学习。

二年级:哲学的力量18